如何在全球围剿中登顶为王?
2003年,北京新材料发展中心的墨柯接到一项特殊任务:调研中国锂电产业链,为08奥运的50台电动大巴优先寻找电池和材料的国产供应商。
他跑遍全国,几乎挖地三尺,才终于凑齐了国产电池的班底,不辱使命,2008年奥运会开幕,50辆搭载国产锰酸锂电池的电动大巴亮相街头,顺利运行。
举国欢腾,墨柯却高兴不起来。
国产的只是电池壳,真正的命门 —— 隔膜、电解液等核心材料,80%依赖日韩进口,外表光鲜,实则空心。
那是中国动力电池突围的前夜。
在那份国产电池供应商名单中,有家名叫 ATL 的企业,原本主要做手机电池。这一次,它看到了新的方向 —— 新能源。不久后,它把旗下一个动力电池事业部独立出来,成立了一家小公司。
没人能料到,这家 “拆出来” 的小公司,会在十年后进化为全球动力电池霸主。
它的名字,叫宁德时代。

1. 动力电池沉浮史
1881年,法国人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辆以铅酸电池驱动的三轮车,比德国的内燃机车还早了五年。
但理想太超前,那时的电车续航不过16公里,时速才15公里,连马车都跑不过。此后更是被发展迅猛的内燃机车远远甩在身后,动力电池就此成为 “备胎”,沉寂了整整一个世纪。
直到1970年代,“石油危机” 席卷全球,美国痛定思痛,埃克森美孚集结顶尖科学家,试图用电池摆脱对石油的依赖。五年后,惠廷汉姆成功研制出第一代锂电池,却因安全问题无法商用。
进入1980年,美国科学家古德纳夫研发出以钴酸锂为正极材料的技术,让锂电池的性能飙升,可惜负极材料并未改善,这个技术依然只能睡在纸面。
1983年,日本的科学家吉野彰站在美国人的肩膀上,以钴酸锂为正极、以碳材料为负极开展实验,结果大获成功,性能、安全、成本全面突破,锂电池终于具备了商业化的全部条件。
三位科学家的隔空接力,改变了全球能源格局,也为他们赢得了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
1991年,索尼推出全球首款商用锂离子电池,轻巧高效,一炮打响。日企迅速扩张,一度垄断全球九成市场。
不甘落后的韩国财团也举国追赶,LG化学、三星SDI强势崛起,疯狂地扩大规模、提升产能。
而占尽先机的美国人,因为产业空心化,难以推动锂电池规模化生产,到最后只想着收取专利费。
由此,千禧年前后,电池世界已经形成割据局面,美企缺席,日企称王,韩企崛起,遗憾的是,中国连入场券都拿不到。
一条完整的动力电池产业链,需要矿产资源、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制造设备、电池管理系统、质量控制流程…… 日韩已将这些环节高度集成,构建起稳固闭环。但当时的中国因为技术、产业、资本的薄弱,被远远甩在了身后。
不过,这个国家,从来不缺乏追赶的雄心。
早在1987年,“863计划” 已将锂电列入核心课题,由陈立泉牵头,组建12个课题组集中攻关。1999年,北京星恒电源成立,中国锂电池产业首次商业化落地。
同一年,梁少康、陈棠华、曾毓群在香港注册了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为ATL,专注手机电池。
2004年,国家科技部牵头,启动 “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提出 “三纵三横” 研发框架,被视作 “863计划” 的延续和升级。
在此期间,靠着对技术的钻研,ATL 一步步成长为世界上知名的手机电池公司,并成为北京奥运会电动大巴的供应商。
政策的密集出台,使曾毓群敏锐地意识到,新能源汽车带来的机遇,将比之前的手机市场更加辽阔。
2008年,他当机立断,主导设立了动力电池事业部,想要在东风来临前,提前起跑。
2. 双线战略
东风很快到来,而且越刮越响。2009年1月,国家发起了 “十城千辆工程”,轰轰烈烈的新能源补贴运动正式打响。
一个月后,补贴标准公布:
混合动力汽车每辆最高 5 万,10 米以上的混合动力客车每辆最高 42 万;纯电汽车每辆 6 万,10 米以上的纯电客车每辆 50 万。
不久之后,在一次讨论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立泉发表了《中国锂电如何突围》的报告,重点讲述了三个方面:
对基础研究的重视,政府和企业家的资金投入,以及正确的国家战略。
ATL 猛然间看到了未来,董事长张毓捷听完后,激动得与陈立泉击掌盟誓,一定要实现中国锂电的突围。
此前曾毓群主导设立的动力电池事业部开始扛下重任,不久后,因为种种原因,动力电池事业部又被拆分出来,成立了宁德时代。
从手机电池到动力电池,能量大了成千上万倍,难度增加了好几个量级。刚刚建立第二年,宁德时代就遇到了难题,当时的宝马计划推出“之诺 1E” 电动车,对此前合作过的韩国三星和德国博世都不太满意,辗转来到了福建三线小城宁德,找到了刚从ATL独立出来的宁德时代。
按理说大客户拜访是好事,但宝马的订单才几百辆,要求却高得离谱,电池生产标准足足有800多页,包含材料选型、生产工艺、安全测试等各个环节,还都是未翻译的德文。
为了这点生意,犯得着耗费那么大的精力吗?正当大家疑虑之时,曾毓群却看到了机会,建立了当时亚洲最大的测试中心,几乎投入了所有人力和资源,还带头学习、消化德语资料。
在成百上千次的试验与优化后,宁德时代的攻坚团队优化电极材料、改良电解液配方、调校电池管理系统,在每一个细节上都达到了宝马的要求。
也正是这个小而难的订单,让宁德时代在业内崭露头角,还快速吃透了从原材料检测到成品出厂的全流程工艺,逐渐掌握结构轻量化、热管理系统设计、BMS协同开发等系统集成技术,为成为绝顶高手筑实了根基。
而为了赢得更大的市场,宁德时代一直死磕技术,并坚持双线发展的战略。当时的动力电池主要分为两种——三元锂和磷酸铁锂。日韩已经在大力发展三元锂电池,这种电池密度更高,能提供更长的续航,还有极佳的抗低温性能,即使冬天也不会续航大缩水,因此占据了动力电池的高端市场,特斯拉就是忠实的拥趸。
国内企业则主要走磷酸铁锂路线,虽然这种电池密度低、续航短、怕低温,但寿命长、安全性好、价格便宜、环境污染风险小,综合比起来优点更多。再加上政策补贴偏向于大客车,求的是稳步推进,把安全放在首位,对于续航并没有太高的要求,磷酸铁锂自然成为了中国厂商的首选。
究竟是集中资源,一门心思用磷酸铁锂电池抢占市场?还是兵分两路,同时研发更难更贵的三元锂电池?早期宁德时代内部爆发了激烈争论。
最后曾毓群的分析折服了众人,由于充电桩尚未铺及,续航将成为新能源车最大的痛点,磷酸铁锂技术虽然简单,但并不符合消费者的预期,想要长远发展,最好还是迎难而上,挑战密度更大、续航更久的三元锂电池。
一起拼一把,大不了从头再来。
在曾毓群的勉励下,宁德时代不仅发展磷酸铁锂电池,更押注占领高端市场的三元锂电池。不过,当时的宁德时代,远没有挑战日韩巨头的实力,而日韩巨头则磨刀霍霍,准备把中国对手连锅端。
3. 一飞冲天
2014-2015年,日韩动力电池巨头大举进军中国,其中韩国企业更是重金梭哈,LG化学和三星SDI分别在南京和西安建立了工厂,同时以低于成本的方式倾销,直接将价格从国内主流的2.5-3元/Wh打到了1元/Wh,拿下了长安、长城、江淮、奇瑞等车企订单;在补贴的重心——客车领域,更是与6家国内出货量前15的客车企业达成了初步供货协议。这也就意味着,韩国不仅会卷死中国的厂商,还会夺走大量中国政策的补贴。
当时的中国有760家锂电池厂,能做动力电池的大约有150家,但技术壁垒低、产品同质化严重,很难应对韩国巨头的价格战,才成立三四年的宁德时代,也有些吃不消。
2014年,宁德时代凭借着宝马的背书收获了不少客户,还再次入选宝马另一款电动车530Le的供应商名单,当年的营收突飞猛进,达到了8.6亿,利润5000多万。
这业绩在国内已属第一梯队,但对比韩国巨头完全不够看,LG化学的销售额高达22.5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308亿),利润1.3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75.9亿)。
不仅如此,当时的宁德时代才接下宇通客车的订单没多久,韩国企业就以更低的价格与宇通客车谈起了合作。多年以后,宁德时代的总裁黄世霖在回忆起韩企行为时还愤愤不平:
某些厂商的恶性价格战,尤其是低于成本的倾销行为,会让我国电池企业丧失生存和发展空间。
另一方面,这段时间新能源汽车的补贴乱象也风声四起。
很多车企利用政策漏洞,采用各种手段骗补,诸如有牌无车、虚报产销数据、虚构交易关系,甚至是地方政府与企业合谋。
不仅车企骗补的方式五花八门,一些电池公司也跟着狼狈为奸。最常见的是虚标电池容量,谋求更高的补贴标准;将同一组电池装配在不同车辆上,循环申领补贴;还有的低价采购废旧电池,翻新后卖给车企骗补。
国家投入那么多钱财和精力,竟被某些企业如此愚弄,一时之间群情激愤,甚至取消补贴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如果新能源汽车没有了补贴,动力电池肯定也会跟着坠入深渊。
外有巨头入侵,内部又生纷扰,整个中国的锂电行业摇摇欲坠。很多人以为补贴会就此终结,没想到关键时刻,决策层非但没有取消补贴,反而顶着巨大压力,加大了扶持的力度,当然,前提是优化补贴政策。
2015年3月,工信部发布了《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被业内称为 “动力电池白名单”。
按照要求,以后的新能源车想获得补贴,必须采购白名单企业的动力电池,原本在中国搞倾销的韩国企业,也一下子被拦在了门外。
白名单统共发布四批,宁德时代入选了第一批,比亚迪则是第二批,除此之外还有天津力神、国轩高科等厂商,清一色的国内企业。原本与韩国巨头合作的车企们一下子慌了神,纷纷与白名单内的企业建立合作。
而经过2009-2015长达六年的布局,消费者开始接纳新能源汽车,直接改写了电池行业的格局。
与行驶缓慢且线路固定的公交车不同,个人消费者更在意续航,磷酸铁锂电池密度太低,也就能跑200公里;同期搭载三元锂电池的Tesla Model S,已经能跑400多公里。这种市场的转变,让走磷酸铁锂路线的中国电池大王比亚迪,都有些被动。
宁德时代却完全不受影响,因为它一开始就做了两手准备,不仅研究主流的磷酸铁锂,还押注密度更高的三元锂电池。这意味着,无论风向怎么变,它都能乘风而起。
2015年,受白名单政策和新能源汽车崛起的双重利好,蓄力多年的宁德时代一飞冲天,不仅拿下了宇通、金龙等客车企业订单,还与吉利、长安等汽车厂商建立了合作。仅仅一年之后,宁德时代电池的出货量,便超越韩国三星和LG两位巨头,成为世界动力电池市场的第三名。
与此同时,2016年9月,财政部对90家新能源车企进行专项检查,发现有大量车企涉嫌骗补,涉及补贴金额高达92.7亿。乱象之下,决策层一面对骗补企业大力整治,一面在质疑声中继续推进政策,从补贴机制、监管体系、技术门槛三大方向改革,倒逼企业做大做强。
2016年11月,工信部发布新版白名单征求意见稿,一下子把产能的要求提高了40倍,许多低效的中小企业达标无望,只得接受并购。
面对日韩巨头的进逼,国家想把行业资源集中起来,扶持出几个大将与对手打硬仗,宁德时代正是冲杀出来的大将之一。
2017年,国家又指点了乘用车的方向,鼓励更长续航的车型,要求动力电池单体比能量达到300Wh/kg,系统比能量达到260Wh/kg,密度低的磷酸铁锂电池基本被排除在外,从此三元锂电池成为政策宠儿,布局多年的宁德时代直冲云霄。
当年,宁德时代的营收就逼近200亿,净利润高达42.88亿,超越本国大哥比亚迪和外国大哥松下,问鼎世界第一,49岁的曾毓群,成为了动力电池之王。
当看到孩子们茁壮长大后,工信部欣慰一笑,在2019年6月取消了白名单政策,让企业们在市场竞争中自我超越。
而在这短短的四年间,中国锂电行业完成了质的转变。当日韩企业卷土重来时,已经攻守异形。
4. 追求极限
良率,是衡量制造能力最直接的指标之一,对生产成本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早年的宁德时代,在良率上并不占据明显的优势。
据行业分析师测算,2015年,宁德时代方形电池良率约82%-85%,与行业水平持平。
为了提升良率,在工艺上碾压对手,宁德时代持续优化生产流程,它率先提出“极限制造” 理念,融合AI、大数据、云计算等七大智能技术,并打造AI视觉检测系统,把电池制造工艺推向极限。
这一系列的努力,最终让宁德时代突出重围,当行业方形电池的平均良率才87%-89%时,它却能做到93.5%,位居行业冠军。
93.5%?听起来似乎很简单,但实际上难如登天。因为动力电池整体良率每提升1%,都堪比攀登珠穆朗玛峰。
电池制造有20多个大工序,包含合浆、涂布、模切、卷绕、入壳、焊接、注液、化成等。即使每个工序的良率高达99%,整体良率才只有81.7%;当每个工序的良率稍微滑落到98%,整体良率会狂降至66.7%。
想达到93.5%的整体良率,必须成为没有短板的全能战士,把每个工序都做到近乎100%的极致。
以涂布工序为例,正负极浆料需精准地涂在薄如蝉翼的铜箔与铝箔上,铜箔厚度仅6微米,不到头发丝的十分之一。一旦涂层不均或含有杂质,就会产生超过150微米的 “黑斑”,影响整线良率,这相当于500公里的公路上,不能出现一个苍蝇大小的污点。
为了提升工艺水平,宁德时代建模和深度学习了1000多种粉体和流体的各项组合参数,最终实现微米级厚度、毫克级重量的精准调控。
一个小小的涂布工序,便如此艰难,而动力电池有20多个工序,这也就意味着,要几乎完美无瑕地重复20多遍这个艰难的过程。
最终,93.5%整体良率的神话,为它带来了产能的持续跃升,也支撑它在全球市场大杀四方。
5. 反全球围剿
2019年白名单取消,韩国企业卷土重来,LG化学扩建南京工厂;SKI投建盐城;三星SDI加码西安;日本也试图靠固态电池弯道超车。
但他们很快发现,仅仅过了4年,中国电池早已经不是原来的中国电池了。
2020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TOP10榜单中,中国电池企业足足上榜了6家,合计占据41.1%的份额,其中宁德时代以26%的份额高居第一。
而到了2024年,差距进一步拉大,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前十名,中国依然占据了6名,但合计砍下了67.1%的份额,其中宁德时代一家的份额提升到37.9%,比亚迪坐稳了世界第2,中创新航冲到了第4名,日韩所有企业加起来的份额,还比不过一家宁德时代。
在宁德的带动下,中国锂电企业全面出击,出货量、技术、专利、制造良率全面碾压日韩,用短短十年重塑了全球锂电格局,世界每3辆新能源车,就有两辆装着中国的动力电池,其中一块来自宁德时代。
宁德时代也受到了资本的狂热追捧。自从2018年上市以来,宁德时代的股价节节攀升,2021年5月首次突破万亿市值,年底时一度冲到1.6万亿,超越 “宇宙行” 工商银行,成为A股第二高的企业,仅次于贵州茅台。
面对席卷全球的宁德时代,欧美国家开始狙击。因为动力电池占据了整车40%-60%的成本,没有一个国家能抵挡这种诱惑。
2024年1月,美国通过一项新法律,禁止国防部在 2027年10月以后,从六家中国公司购买电池,这些公司分别是:宁德时代、比亚迪、远景能源、亿纬锂能、国轩高科和海辰储能。
2025年1月和3月,美国又对宁德时代连出重拳,不仅把它列入了与中国军方有合作的黑名单,众议院还通过议案《与依赖外国对手电池脱钩法》,禁止国土安全部从宁德时代等六家中国公司购买电池。
而在另一边的欧洲,也对这家来自东方大国的电池供应商颇多疑虑。为了摆脱对亚洲电池的依赖,全欧洲托举着一家名为Northvolt(北伏)的电池公司,想要构建本土动力电池产业链。
八年时间,Northvolt 累计融资超过150亿美元,还与大众、宝马、沃尔沃等车企签订了550亿美元订单,被寄望成为 “欧洲的宁德时代”。
然而,尽管美国政府再三强调宁德时代的危害,但福特首席执行官吉姆・法利认识到:
中国在动力电池方面领先美国约10年。
抵制只会落后,合作才可能成功转型。
面对美国的制裁,宁德时代以技术授权的方式与美国福特公司合作。2023年初,双方计划投资35亿美元,在美国密歇根州建立电池厂,宁德时代负责提供技术与服务,福特负责电芯与整车的集成工作。
中国汽车行业几十年前的“市场换技术”,这次发生在了美国,而且双方的角色已经互换。
欧洲那座寄予厚望的电池工厂,则大大低估了难度。2025年3月,在烧光了一千亿人民币之后,Northvolt 公司申请破产,这座 “欧洲宁德时代” 化为泡影。
而另一边,宁德时代在欧洲的扩张,却如火如荼、步步为营。
2019年,它斥资18亿欧元,在德国图林根州兴建动力电池工厂,三年后顺利投产,初期规划年产能14GWh,专供宝马、博世、戴姆勒等欧洲汽车巨头。
2022年,宁德时代再度加码,投资73亿欧元,在匈牙利德布勒森启动第二座超级工厂,预计2025年投产,年产能高达100GWh,远超德国项目。
这两座工厂,一座扎根德国制造腹地,一座落在中欧交通枢纽,精准卡位,辐射全欧。它们不仅是产线,更是桥头堡,中国企业用它们打通欧洲、反客为主。
而在“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宁德时代一直在推动绿色制造,2021年建成业内首家电池零碳工厂,2023年单位产品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下降45.55%。
当西方国家新能源产业发展受挫,集体抗拒碳排放目标时,曾经连入场券都拿不到的中国锂电,如今正以宁德时代为先锋,引领着人类未来的方向。
6. 定义未来
过去十余年新能源汽车的飞速发展,营造了一种流传甚广的错觉:在中国,似乎谁都能造电车,仿佛只要注册个品牌,拼拼零件,就能“下场造车”。
但实际上,电动车的门槛远比想象中高得多,随便换个国家,都可能让企业崩溃。
从美欧到日韩,许多企业相继败下阵来。
美国企业缺乏电池制造能力,核心材料严重依赖进口,自主品牌如Fisker(菲斯克)、Lordstown(洛兹敦)接连破产,即便是特斯拉,也长期依赖中日韩电池供货商以及中国工厂的产能。
欧洲车企转型缓慢,传统发动机体系难以适配三电架构,软件、电池、自动驾驶全面掉队,苦苦追赶却频频踩雷。
日本老牌巨头步伐保守,过于押注混合动力路线,在纯电时代来临时反应迟缓,导致市占率节节败退。
韩国虽有电池优势,却缺整车生态支撑,电动车销量远不及预期,出口依赖严重,市场脆弱。
由此可见,电动车不是“电池+四个轮子” 的组合,而是一场系统工程的集大成。
它需要能量密度更高的电池、精密复杂的电机系统、实时响应的电控管理、高强度轻量化的车身结构,还得兼顾安全、续航、智能化与极端气候下的稳定性。
而电池作为核心中的核心,不只是“造得出来” 这么简单,它必须稳定、可控、批量量产,必须在微米级误差中保持良率,还得在高速产线中连续运转、不出纰漏。
这不是仅靠一家企业能独立完成的挑战,而是整个国家制造体系与产业生态的综合考验。这也不是仅靠砸钱就能复制的能力,而是十多年产业链共振、技术积累、工艺迭代的结果。
而这背后,是许多宁德时代这样的企业蛰伏在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持续深耕,撑起了整个技术底座与制造能力,让中国的电车制造体系脱胎换骨。
回到2009年,陈立泉发表了《中国锂电如何突围》的报告:
对基础研究的重视,政府和企业家的资金投入,以及正确的国家战略。
现在看来,这简直就是中国锂电历史上的 “隆中对”。
此后十余年中,中国的新能源补贴政策成为了新型举国体制的典型成功案例,国家意志与市场活力相互促进,像种树一样开出满枝的科技果实。
从2009年 “十城千辆” 工程算起,十多年间投入了超过1500亿,这些资金如同活水,一层一层注入电动车的全产业链。
当补贴乱象引发全民声讨,很多人呼吁取消补贴之时,政府顶着质疑和压力继续推进补贴,执行饱受争议的白名单政策,通过调整产能、密度等要求,倒逼企业提升规模和技术。
当2019年国内企业发展壮大后,政府又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从此取消了限制外企的白名单,让企业在充分的市场竞争中博浪。
而在政策的庇佑下,宁德时代也不负期望。
论技术,它一开始就敢生啃宝马800页的德文标准,近十年累计投入超700亿,连续五年新增专利申请量行业第一。
论生产,它践行“极限制造”的理念,把每一个工序都做到极致,达成了行业最高的良率。
论布局,投资全球矿产能源,用技术换美国市场,在欧洲建立多座工厂,还深耕储能领域,研究固态电池。
由此书写了连续八年行业第一的神话,推动了上下游企业的技术升级,让中国的动力电池产业链掌控了全球话语权,也让国内车企们享受到了最具竞争力的零件价格。
2024年,中国的动力电池产能占全球67.1%的份额,新能源乘用车占到了全球70.4%的份额。这些突破背后,是新型举国体制的精密布局,它既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计划经济,也突破了西方自由市场那种放任自流的治理逻辑,而是一种 “嵌入式发展” 策略 —— 政府深度介入关键环节、设定方向、建立标准、培育生态,同时又通过市场机制优胜劣汰,激发创新活力和资源配置效率。“有为政府”+“有效市场” 的合力,共同铸就了中国产业的狂飙突进。
类似的成功并非孤例,高铁、光伏、5G通信,都是这种模式的产物。这些案例共同说明,在不确定的全球博弈中,唯有系统性的组织力与前瞻性的制度设计,才能穿越技术周期、抢占未来赛道,成为全球产业重构的新引擎。
一言以蔽之,技术创新不是孤立的单点突破,而是制度、政策、资本与人才系统协同的结果,背后映照的是制度的竞争、战略的前瞻与治理能力的深度比拼。而伴随着中国持续走向世界,肯定会涌现出更多的宁德时代,他们正改写世界的规则,带领人类奔向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