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河清教授的“一眼假”,谈西方伪史论的“见知障”
转自公众号“大象解忧杂货铺”,作者无形的象。
黄河清,笔名河清,1958年生于浙江临安,2000年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是国内“西方伪史论”的核心观点输出者,著有《光从中华来》和《言不必称希腊》等。
西方伪史论是一种认为西方历史存在大量虚假和夸大的观点。比如,黄河清提出了一系列颠覆性观点。
极端观点一:根本不存在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文明
黄河清宣称“根本没有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西方文明是中华文明传入欧洲后兴起的“次生文明”。他在多个场合强调,这些所谓的古代文明都是近代西方人为构建“西方中心论”而虚构出来的骗局。
极端观点二:西方古典建筑与文物系伪造
黄河清不仅否定文明的存在,还直接质疑具体文物的真实性。他声称:
• 巴特农神庙和金字塔为后人伪造
• 古埃及是法国人在1890年之后新建的
• 文艺复兴运动是西方虚构的骗局
评一句,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自觉不自觉的“西方中心论”是确实的,比如把中国称为“东方”、“远东”,我听起来也不舒服的,心想凭什么!尤其是歌词里有说“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我就默默叹息,这是视角被人同化了而不自知啊。哪里是什么遥远的东方?明明是“古老的大陆”……
又比如,“发现新大陆”这个说法,就是典型的西方中心论。我就很不以为然,想着:你什么玩意,美洲大陆也好,其他大陆也好,人家本来就存在着,怎么了就要你发现了?你脸大?你头铁?你是牛逼?后来想想,也正常,我国汉代也说了“凿穿西域”。只能说,这是人们习性的必然。
再来看,“西方中心论”。这句话本身就有意思——其实东方、西方的说法,考察起来,都是因“希腊文明中心”、“罗马帝国中心”引发的。西方自认为西方,也是由此而来,并逐步扩大到文化圈子的概念。注意!现在的欧美人并不是从来就自觉为“文明中心”的,而是经济与文化发达后才感觉。
对于西方中心论,或者某国中心论,都不客观,也不高明。抵制它或消解它的办法,却并非是“西方伪史论”,而应该是“人类文明共通论”+“本地文化特异论”,以本地的眼光和视角,吸收全人类的文明成果,然后开展自己的生活、做出自己的贡献。
在评价上海博物馆展出的古埃及文物时,黄河清以一种极为武断的方式表示: 这些古埃及文物“一眼假”,没有任何证据,反正它就是“一眼假”。当被质疑这种判断方式时,他辩解说这是基于自己的专业眼光和博士学历做出的判断。
确实,有些东西,看上去很“新”、很“今天”,但是,这并非就是“假”或“伪造”。因为学术体系之所以是体系,就必须讲证据+逻辑。不能我“觉得”、我“以为”、“看上去像”,空口白舌,张嘴就来。要自己去“举证”,证明某观点。
实际上,我国新疆也出土过大量的看上去很“新”的文物,实际也都两三千年了。如下图。还有一种情况,某些古建筑或古雕塑,有钢筋有水泥等等——这恰恰是现在流行的古文物修复方式,“修旧如新”,让旧的部分保留,然后,新的部分,就是让你一眼看到:这里是后来修补的。
图片转自知乎平台,作者:山己。
看上去,非常新,一眼假——实际上是因为新疆那边的气候干燥,这双鞋是东晋时期锦履,阿斯塔纳墓群出土,鞋面织了“富且贵”、“宜侯王”、“天延命长”三行汉隶铭文,距今大概有1700年左右。
此处,我作为普通人,并不是专家,我选择暂且相信当前的考古和历史学术体系,除非有新的强力证据出现。我就会根据新证据、新情况,随时随地调整看法。毕竟,在不确定真相的情况下,暂且相信专业者们的共识是明智的。
说到这里,引入一个词汇,“知见障”。也就是一个人会不会固守一个知识点而以此评论全世界,也即一个人他会不会承认,这个世界上,有他自己不明白、不懂得的事情,并因此而谦虚、理性地听取其他懂得、明白之人的意见。
“知见障”是一个源于佛教语境的概念,也常写作“所知障”,核心指因执着于自身已有的知识、见解、观念,而形成的认知障碍,阻碍了对事物本质或更高层次真理的理解。
它并非简单的“知识不够”,而是“被已有知识困住”,是一种认知层面的执着与局限。它是一种态度,是认为,只有我看见的我理解的才是对的,其他的都是错的、假的。
“一眼假”,即“知见障”。
破解“知见障”的关键,在于保持认知的开放性:承认自身所知的有限性,以谦逊的态度接纳多元视角,在经验与新知的碰撞中动态调整认知——正如古人所说“学然后知不足”。
历史辨析
民众,普通人,当然可以用常识去质疑各种历史。而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也有义务去普及相关的历史知识和考古知识。若两者之间有认知鸿沟,自然就无法沟通。到底是专家们傲慢,还是民众们傲慢?这,说不清,不好说。
现在人们有需要,去探究某些西方历史考古现场的操作或问题,这时候如果没有真正的专业学者去解读,去分析,去提供认知的养料。那么,那些表演型群体,就会大量冒出来,起哄,瞎说,乱喷,看似有道理,实则没技术。
有理由认为,某些炮制西方伪史论的人是很聪明人,他只是在玩弄其他人——尤其是有强烈民族文化自卑感,并渴求文化自信的人。
2025年7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