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怪物”曝光!“夺岛利器”还是“海上高铁”?

大家好,我是乌鸦。

想当年苏联的大型地效飞行器——“里海怪物”横空出世,在冷战时期给了世界极大的震撼,甭管它是成功的尝试还是“科技树点歪”,总之在人类科工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500

而当多数人已经遗忘这个被抛弃在里海岸边的巨兽时,最近传出了中国渤海一架外形极其类似的飞行器,虽然现在很大程度上是“开局一张图其他全靠编”的阶段,但还是瞬间唤起大批航友军迷的DNA,人送绰号“渤海怪物”。

500

“渤海怪物”如确实是地效飞行器,其实从技术上来说,并没有什么特别神秘的地方。毕竟苏联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已经造出来了。这种飞行器最大的特点,就是优点和缺点都极为鲜明。对于如今的中国军工来说,6代机都飞上天了,造一艘类似的地效应飞行器确实没什么困难。

500

问题是,造它的意义何在?如果我国确实要点亮这个“技能点”,将在哪些场景应用?

1

一提起地效飞行器,估计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前苏联的那个“里海怪物”了。不过实际上,“里海怪物”绝非苏联地效飞行器研究的全部,当年他们出品的可不止这一个型号。

简单了解一下“地效”。

人们很早已经发现了一种特殊的物理现象——地面效应,尤其是在飞行器起降阶段,贴近地面飞行时,这种效应非常常见。

500

但飞机本身并不是一种专门利用地效的飞行工具(甚至多数时候是反着来的),所以想要应用地效,需要专门设计新的飞行器。

地效飞行的原理,简单来说,是当某种飞行器在低空飞行时,它的机翼因为结构特殊,加上过于贴近地面,下方因为各种因素会导致空气被压缩,压缩后的空气相对于机翼上表面形成了一个高压区,会增加升力。

被压缩后的空气,形象点说就相当于一个“无形的气垫”,这个空气无形起点不但会减少飞行器与介质表面的摩擦力,会诱导阻力大幅度降低,还能让飞行器以非常低的功率持续高速大载重飞行。

所以地效飞行不是纯粹的猎奇,确实有其独特的优势。

500

上世纪60年代开始,各国差不多研制出了30多种地效应飞行器。其中最早的为1935 年芬兰工程师卡里奥建造。而要说最大最知名,自然是苏联的“里海怪物”。

按理来说,地效应飞行器是一种很有前途的运载工具,应该早就已经在全球各国军队或者民间普及了才对。但奇怪的是,早在上世纪90年代大型地效飞行器的发展就基本已经销声匿迹了。

500

也就是说,军事用途的地效应飞行器的研制大概只存在了20多年不到30年,就被军方彻底放弃了,之后基本进入小型化、实用化、民用化发展阶段。

更清晰一点儿的概括是,自上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的这30年,是地效应飞行器发展的第一阶段。

此时各国基本都在探索地效应飞行器应该有的合理布局是什么,主要以实验为主,并没有特别实用的型号诞生,相当于早期的探索阶段。

第二阶段,随着冷战的这一波风口,各国尤其是苏联为此投入大笔经费和大量资源,制造了多款大型军用地效应飞行器。

500

第三阶段,即1991年苏联解体以后到2005年左右。这一阶段,随着军事用途的消失,有能力设计这种飞行器的国家都在考虑如何用它“商业化变现”。但此时也只是出于转型阶段,经济成本、运输安全等等问题一直是困扰其大规模民用化的重要问题。

而自2005年以后到现在,随着科技越来越高速发展,尤其是电传飞控的普及,地效应飞行器再次成为了各国探索的热门,也就是进入到了第四阶段。

这一阶段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地效应飞行器的很多问题和缺陷都得到了解决,大规模应用于军事和民间的可能性越来越高了。

500

疑似“渤海怪物”的消息曝光出现在第四阶段,所以才让人们对它可能的军事用途格外提起兴趣。

2

要说地效飞行器,这绝对是一种优点和缺点都非常突出的飞行载具。

从优点方面来说,因为它利用了地面效应,所以可以有效的提升升力,减小阻力,升阻比比正常的飞机大约提高了30~50%。

体现在经济效益上,就是它比普通的飞机更加节能,在相同载重的情况下,燃油消耗甚至可以降低30%以上。

500

地效飞行器通常被设计应用于水面,所以它既可以像飞机一样离开地面数米距离飞行,又可以如船舶一样在港口停靠,在水面上航行。

比起飞机它更节能,比起船来说,它的速度优势更是极为明显。

通常来说,海面上航行的船只速度如果能达到50节,即每小时92千米左右,就已经是相当快了。

但这个速度对比起地效应飞行器来说,简直“不值一提”。仅从理论素质上来说,地效飞行器的设计时速通常就在200~600公里,甚至超过一些直升机。

500

在数百公里的跨海距离上,地效飞行器可以携带几十吨的货物人员高速穿行,不但跑得快,而且跑得远。

地效飞行器即使设计得跟飞机一样大,也能够拥有更多的载重。比如“里海怪物”,它的最大起飞重量就达到了540吨,远远超过同体型的常规运输机。

比起船来说,“里海怪物”又拥有500公里每小时的高速度,简直强到离谱。

在当年苏联的设想中,地效飞行器简直就是一种低空高速突防的利器。苏联打算用它作为两栖作战的主力型号,以低空高速飞行的方式穿透对方的防御网络,将大量的主战坦克和士兵在几短时间内投送到作战区域,实现超规模的机械化突击。

500

为此,他们前后研制了多款产品,包括“小鹰”、Lun级、“雌鹞”,“雨燕”,“伏尔加”,“海燕”-24、A-050等等。

其中Lun级就是所谓的“里海怪物”,它全长92.3米,翼展37.6米。空重240吨,最大起飞重量达到了544吨,相当于波音747-400的两倍,载重大约为300吨。

“里海怪物”安装了10台Dobrynin VD-7涡轮喷气发动机,8台在头部,两台在尾部,总共可以产生1275千牛的推力,超过波音747提到30%。它的持续飞行速度可以达到430公里每小时,极限时速都可以达到500公里。不过在实际的测试中,苏联技术人员发现它的极限能力是650公里每小时,只是不可持续。

500

当年苏联是把Lun级拉到了里海进行测试,没想到1967年被美国情报人员从卫星图片上给看到了。当时美国人搞不清楚这是什么技术武器,直接蒙圈了,取名“里海怪物”,没想到沿用至今。

但是因为各种因素,当年苏联的里海怪物已经烂在了地里。近年来,俄罗斯还曾设计过一款更大的别-2500试验机,它的翼展达到了156米,长度123米,高速飞行状态下可以达到800公里每小时,最大航程17000公里,可以横跨整个大西洋和太平洋。

这种大型地效应飞行器再也不是按照军用标准设计的了,还是为了满足民用需求。不过这两年俄罗斯正在战争状态,关于它的应用和投产的消息,也已经完全听不到了。

500

优点说完了,地效飞行器的缺点其实也是很突出的。

这种飞行器听上去很强大,但实际上在超低空飞行状态下,它的操控极为困难。

地面效应的特点就决定了飞行器通常都在单个机翼长度1/2以内的高度飞行。

比如“里海怪物”翼展37.6米,去掉一部分机身宽度后大约纯机翼长度为30米,也就是机翼长度15米。再砍掉一半儿就是6米,这就是“里海怪物”稳定飞行状态下,距离水面的高度。

500

而Lun级之所以被放在里海进行测试,就是因为那里是“内陆咸水湖”,正常情况下的海浪高度不会高于1.2米。尤其是北部的浅水区,很容易就产生地面效应。但到了冬季里海会被厚重的冰层覆盖,不利于测试。

要到了真正的海域,如果达到了3级海况,海浪的高度就会超过3米以上。

地效应飞行器在这种海况下飞行,只能当船用,否则一个浪花过来,就冲着数百公里每小时的高速度,直接就能被浪花撞散架了。

在电传飞控技术还没有普及的当年,地效飞行器可是完全靠人眼判断和人手操作的,根本反应不过来。另外,地效飞行器操作难度远超一般飞机,比如1980年时苏联飞行员就出现过一次操作失误。

当时起飞时角度拉升得过大,直接导致地效飞行器失速并翻滚撞向水面。事故造成它严重受损,最终在里海上漂浮了一周后沉没。

500

这艘沉没的“里海怪物”至今还躺在“海”底里,苏联和后来的俄罗斯政府甚至都懒得打捞,因为它早已经没有抢救的价值。

苏联还曾设计过几款体型更小,但是也算比较强大的地效飞行器,比如1975年阿里克谢耶夫设计的型号,可以装备6枚P-270“蚊子”反舰导弹。但这种导弹极为笨重,连同发射装置一起,一发的重量就高达3吨,小马拉大车了属于是。

除了很容易出事故以及操作难度极大之外,在设计方面,它也对后勤维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为地效飞行器结合了飞机和船舶的特点,所以既要像航空器一样进行高精度的维护,也要拥有船舶那种抗腐蚀的能力,所以成本比两者都要更高。

500

为了应对海水的腐蚀和低空形成的湍流,机身要有强度,还要抗磨损,所以通常采用复合材料以及钛合金。在当年,这可是非常昂贵的材料。其实直到现在,俄罗斯苏-35战斗机上的许多钛合金部件都是从外国进口的,比如其起落架就是日本东丽的产品。

所以成本和维护的问题,在当年也非常突出。

有苏联这个庞大的国家作为后盾和支撑,毛子发展地效飞行器还算是不用过于精打细算。

但苏联没了以后,俄罗斯有限的经费还要用于多个领域,自然也就不可能对地效应飞行器无限投入了。

3

因为被“里海怪物”吓到了,自上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也论证过要不要制造大型的地下用飞行器满足军用需求。当然,后来的结果是美国人并没有走这条技术路线。

500

美国确实也有一些地效应飞行器型号,但要么就是轻型装备,要么就是概念方案。比如UH 19XRW,这种地面效应飞行器的有效在重只有0.2吨,最大飞行速度112公里每小时,航程241公里,可以说完全是一种单人载具。

“鹈鹕”号是美国的一个论证方案,据称最大载重可以达到1270吨,航程高达18500公里。在6~15米的地面效应区内,可以以50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飞行,但美国并没有把它变为现实。

500

近年来,德国、韩国、新加坡、日本甚至是中国台湾都有一些地效飞行器型号,可见从技术上来说,发展小型地效飞行器并没有什么困难之处。其中最大的是韩国的ARON7,最大起飞重量只有17吨左右,已经正式投入商业化运营。剩下的要么是实验型号,要么就是只有10吨以下的载重。

饶了一大圈,那么中国(大陆)发展地效应飞行器的状况怎么样?

实际上我国发展地效飞行器并不算晚,研制起步于上世纪60~70年代,当时就有多家的航空和船舶科研机构甚至民营企业参与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500

官方单位方面,参与我国地效应飞行器的研制机构,主要是中国特种飞行器研究所、中船702所,中船708所等。之前研制出的10余种不同类型地效应飞行器,比如“天翼1号”、“信天翁”系列、“天使号”、“翔洲1号”等基本都是实验型号,基本都是为了论证设计技术、理论方面的可行性。

也就是说,我国真正实际用于军事或者民用用途的地效应飞行器,目前也处于空白阶段。

500

从目前被曝光的这张“渤海怪物”图片上来看,它采用了一个上单机翼结构,看上去机翼使用了比较特殊的材料,整体显得非常光滑和平直。

尾端则安装了两个大型的浮筒,目的都是为了在海面上起降时能够保证滑行的安全以及稳定性。尾翼部分,则用了地效应飞行器常见的“V字形”结构。

500

从垂直平面上来说,它的机翼角度略微向下,和普通飞机非常相似的是它的主机翼也有一定的后掠角。在机腹处理上,它采用了和船舶类似的结构,应该主要是为了提供宽敞的载人载物空间。

从曝光的视频和照片来看,“渤海怪物”只安装了4台发动机,用于提供飞行状态下的推力。根据这些已经曝光的技术特点上来看,“渤海怪物”的设计相当“中规中矩”。而且体型方面还不算太大,至少和当年的“里海怪物”还有差距。

至于用途方面,现在当然也是众说纷纭。

支持它会用于军事用途的人认为,这种地效飞行器实在太适合用登岛两栖作战上了。它的大载重、高速度特点,结合了更为现代化的射击条件,绝对能够成为解放军夺岛登陆的一把“利刃”。

500

想象一下,当解放军的先头部队在海滩上建立起了桥头堡以后,“渤海怪物”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中型和重型合成旅快速运输上岸。就算是不载人,也可以为已经登陆的部队运输大批物资,满足大规模的弹药消耗。

另外还有军迷设想,将这样的地效飞行器用于临海岛礁利益的维护,而自2023年以后开始,就有人发现当年被封存的022导弹艇居然也被陆续解封出来了。

500

022导弹艇最大的特点就是速度快,在拆掉了反舰导弹发射装置以后,更加轻便灵活。可以非常迅速在南海各岛礁之间来回穿梭巡航。问题是,022导弹艇是铝合金船体,很容易被海水侵蚀。那这不就正好是地效飞行器的专长领域了吗!

当然也有不少人认为其是“民用”,毕竟水陆空三栖还有个“陆”,新一代陆战战场,地效飞行器在现代自杀式无人机、高性能无人机面前几乎形同“裸奔”,如果还像冷战时期那样执行低空高速度突防任务,无异于“自杀”。

500

毕竟,当前的情报也就那么几张图,想要以此断定我国地效飞行器接下来的发展路线还为时过早。即便“渤海怪物”真是军用设计的验证机,也未必证明中国接下来就是走军用地效飞行器的方向。

仅从乌鸦个人的意见看来,任何武器装备的发展,要么就要顶尖,要么就要投入民用,综合考虑成本和收益,地效飞行器更加适合于后者。批量制造一部分出来,用它进行人员运输,相当于民航客机或者“海上高铁”,前途是相当广阔。

至于“渤海怪物”的“战恐”效果,那就交给大洋彼岸的人去关心吧

考资料:

《China Builds New Large Jet-Powered Ekranoplan》_naval-news

Cold War tech reborn? Meet the Bohai Sea Monster: China’s mysterious flying ship could change naval warfare_THE ECONOMIC TIMES

Large Jet-Powered Ekranoplan Spotted in China, Reviving Cold War-Era Technology_Defensemirror

《Is China’s ‘Bohai Monster’ a revival of Soviet-era cargo transport technology?》_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China’s Mysterious Ekranoplan Seen In Full For First Time_The War Zone

China Just Unveiled Its “Bohai Sea Monster” Ekranoplan_The National Interest

China’s sea-skimming ‘monster’ surfaces with stealth – and doubts_Asia Times

鸭式布局在地效飞行器中的应用研究_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地效飞行器总体设计中若干问题研究_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