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壳铅超标30倍变毒源,电商平台成作恶最大推手……
作为一个不给手机套壳、贴膜的人,小柴一直不理解,为啥那么多人喜欢给厂商请了很多设计师精心设计、打磨出来,那么好看的手机,戴个那么丑的壳?
以至于,因为外观好看买了一款手机,但这手机从一到手用到报废,只有在换壳的时候,才有机会看几次手机的真容,成了极为滑稽的一面。
而给手机戴壳这件事,似乎有着悠久的传统,即自打BP机、大哥大时代就开始风靡。
当然了,这样的传统,或许来自中国人骨子里爱惜物品的基因,毕竟早在还没有移动设备之前,什么空调、冰箱、沙发,甚至是一把椅子,都得整整齐齐的套上「壳」。
甚至到了折叠屏、可穿戴时代,产业链也要绞尽脑汁,设计出一款可以套上的壳,硬生生的把一个科技感满满的产品,整出一副儿童用品的模样。
当然了,牺牲产品外观,换一个安心,这也没啥。
然而,如今的手机壳产品,在价格极致内卷,来到9.9元包邮时代后,这个肩挑保护手机防摔使命的东西,正在成为一种潜在的威胁,就好比今天的一个热搜——9.9包邮的手机壳铅含量超标30倍。
对于铅含量超标这件事,到底有什么危害,最近某地的热点事件,可以说,给全网吃瓜群众做了一个科普。
然而万万没想到,当我们给某地小朋友祈福的时候,铅这种慢性毒药,正在被无数人,一天十几小时、长期地握在手里。
最近,浙江市监局在网上随机购买了20款价格9.9元左右,在电商平台销量靠前的手机壳产品进行检测,这不检测不知道,一检测吓一跳,其中部分低价手机壳的铅含量超出国家标准上限30倍。
事实上,如果经常在网上购买这类塑料制品,大家或多或少也碰到过,一拆开快递,一股刺鼻的味道扑面而来,在各大社交媒体上,不少消费者也吐槽,买的手机壳,一拆开,就是一股刺鼻味。
比如在小某书上就有大量这样的笔记,还有消费者质疑,为什么今年买到的手机壳,全部都有味道?
而现在,对于这些疑问,似乎要破案了,这显然是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的信号。
那么为何会造成这种情况呢?根据看看新闻记者的调查,这个行业的进入门槛是非常低的,只需要购买模具,就可以批量生产,许多小作坊为了压缩成本,使用各种回收塑料、工业级燃料,甚至违规添加廉价助剂。
有该行业从业人士表示,正规的原料,每吨需要上万元,而回收各种塑料废料再生产,成本可以降低三分之二。
而这些废料,大家应该知道,其中包括大量的医疗废料、电子垃圾等等有毒有害的塑料废品,而他们将这些回收的塑料,简单处理后,就注塑成型。
而这样被生产出来的手机壳,往往带有塑化剂、多环芳烃、重金属等有毒物质,长期接触,会引发基因突变,增加患癌风险。
而这一次,浙江市监局检测出的铅含量超标30倍的案例,也只是这些低价手机壳,含有有害物质的一个小小缩影。
而铅含量超标,不仅对人体细胞有害,还可能破坏骨骼,引发肾衰竭。
一些廉价手机壳,甲醛、苯系物超标,并伴有刺鼻气味,长期接触则会引发慢性中毒。
看到这一幕幕,不少吃瓜群众不淡定了,我们每天接触的高频使用的商品,似乎每天都在塌房翻车,它们一个接一个,不仅想要我的钱,还想要我们的命。
然而,对于消费者来说,更难的地方在于,这些新闻虽然每天都在报道这些丢掉良心生产的商品,但消费者似乎根本没法辨别到底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坏的,消费者更纠结的是,为何能让这些商品上架、被查出来,为何没有集中的去下架?最终还是把难题交给消费者……
比如有消费者表示:「100块的合格吗?9.9当100的卖我,怎么分辨呢?」「所以铅超标30倍的手机壳,消费者为什么还能买到」「搞得像我们自己要买有毒的一样」……
事实上,问题的根源在于,在如今电商平台无限度低价内卷的背景下,这些劣质、甚至有毒的商品似乎已经成为主流,就算下架一批,没下架的不一定就是安全的,而新上架的也未必是安全的。
换句话说,当无限卷低价,电商平台就成了一个劣币驱除良币的恶性循环,而低价就意味着需要从各个环节去缩减成本,那么一开始,他们可能去回收各种废料,后来,为了更好的成型,他们就会加入各种辅助助剂。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如今电商平台在现有的模式下,消费品一个接一个的全品类塌房,甚至危害消费者健康,电商平台成为作恶的最大帮凶、推手。
这不由得让小柴想到之前钟睒睒怒批如今某电商平台的观点,他表示:「某平台让价格体系不断下降,这不仅仅是劣币驱逐良币,更是一种产业导向,对中国品牌和产业是一种巨大伤害。」
他同时称,现在有些平台和模式,表面上看是为了让大家买到便宜东西,但实际上是在伤害我们的产业,这种模式长此以往,会毁掉我们的经济。
可现在看来,时不时冲上热搜的一翻车就是一个品类,何止毁掉的是经济,更是搭上了老百姓的生命健康。
大家都知道,现在的电商平台,为了竞争,价格战成了竞争的主旋律,而平台为了赚取更多的服务费、广告费,以及GMV,不断的将商家品牌拖下无底线补贴、价格战的浑水。
甚至,如今商家不自掏腰包进行补贴,平台直接给商家断流也成了电商行业公开的秘密。
甚至有些电商平台还有极其变态的平台内恶性竞争机制,即同类或者同一商品,平台只给展示最低价的商家和商品,如果一家网店想在这种生态内卖货,就只能不断的查询平台相关商品的最低价,然后互相内卷,不断的调低商品售价。
最后,还有点良心的商家,只能出局。就比如今年打了一个多月的618,越来越多的商家开始宣布退出,甚至直接短暂性关店。
因为他们每参加一次这样的大促,就意味着前后忙数月,最后还得亏本,如果不想亏本,就要把良心丢掉,要么先涨价再打折,要么就是采购、生产各种三无、低劣商品。
留下来的,为了寻找利润,那只能不断的去想办法缩减成本,而缩减成本,也不是某一个商家的事,而是整个产业,这也就解释了为何现在的塌房事件,都是一个行业一个行业的。
从卫生间,到羽绒服,再到充电宝,以及如今的手机壳……他们一年四季不间断的霸榜热搜,将消费安全和信任消耗殆尽。
而在加上将全网最低价作为核心竞争力的直播带货,这种恶性的低价竞争,再次被「发扬光大」,当小柴在一些直播间里看到几十瓶饮料只需要9.9元,看到一大箱的速食食品19.9元的时候,也似乎看到了正在塌房路上的食品行业。
而手机壳行业,就是被这种低价竞争毁掉的产业的一个样本,现在打开电商平台,9.9元似乎成了手机壳的标配,甚至三四块钱包邮也不在少数。
小柴在该热搜话题的评论区刷了一遍,使用十块钱以下手机壳也成为消费者的标配,然而,仔细想想,一个手机壳从开模,到材料购买、生产,再到销售,9.9元怎么可能买到真材实料的手机壳呢?
有手机壳行业从业者告诉小柴,一般的、非常普通的软壳产品,从产品生产到运营,到包装及各环节的运输、库存周转率等方面考虑,最低的成本也要15元左右,售价卖过20元,才能勉强保本;而硬壳的成本则更高一些,成本大概在18-20元。
那么当你买以9.9元,甚至更低的价格买到了非常花哨的手机壳的时候,什么铅超标、甲醛超标,似乎也成了必然。
然而,放眼整个消费市场,从这类商品,再到餐饮外卖,从电商平台到外卖平台,这些平台至今,仍以有能力打价格战为荣,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想必很多柴油,也体验过了外卖0元购。
然而,在这表面的狂欢之外,作恶的臭虫们却在背后暗流涌动,如果这样的模式再持续下去,塌房的何止手机壳、充电宝、羽绒服、卫生巾、幽灵外卖?
商品超标的何止会只是铅、甲醛;食品饮品被添加的何止是泻药、止泻药、过期食品、剩菜回收再用?
而消费者被收割的何止是辛苦赚来的血汗钱,还有健康,甚至是生命,尤其是当各行各业都在低价内卷背景下作恶的时候,这种对健康的侵害是叠加进行的。
再回过头看,为何这些年,很多人感觉自己身边患癌的人越来越多了,或许现在应该有答案了……
柴狗夫斯基©️
作者|小柴壹号
编辑|谭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