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关学院投档分数超过交大?历史是一种轮回啊

最近2、3年,高考志愿报考变化之剧烈,简直令人瞠目结舌。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之中,没有恒定的必然。上一个叫恒大的玩意,早就倒闭了。

但是呢,大多数变化都需要一个过程。比如说大学的排名,或者说城市GDP排名,正常情况下,可能3、5年有一点比较明显的变化,10年、20年有一个本质变化。

最典型的,像天津GDP,从最初10名左右,现在已经大幅度落后,早早丢掉北方第二城,接下来连直辖市地位可能都保不住了。连带着,天津2所985,最近10年整体形象也大幅跌落。

不过这个过程毕竟还是肉眼可见,一步一步缓慢发展。

然而,最近2、3年,很多大学专业简直是一夜崩溃。最典型的就是土木专业。

曾几何时,同济土木是何等高高在上,甚至同济录取分数线一度仅次于清北华五,最近2年简直...2023年还有人讨论同济土木专业,现在根本就没人讨论这个话题了,因为没有必要了。

500

对了,同济土木专业也都改名字了,统统都打包到大类工科试验班了

500

如果说土木建筑类专业崩盘,是过去3年一个大趋势的话,那么今年高考报名最大新闻,就是上海海关学院录取分数线直逼交大医学院了。

500

简直匪夷所思啊。

上海海关学院,10多年前还是大专院校,查了一下,2007年才正式完成专升本,2018年才拿到硕士点

500

院士?没有的,杰青?是什么概念?学校老师现在一共就100多人,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相当于教授)一共18人

500

这样一个学校,最新投档线,某些专业超过了南京大学和上海交大医学院,你敢信??

500

原因是什么呢?

就是海关学院毕业生考海关系统公务员概率比较大。毕竟是海关总署直属高校,某种程度上你可以理解为海关系统专门的培训学校,专业性特别强,历史上多个校友都在海关系统内工作,算是海关系统亲儿子。

500

但是,这也没有保证毕业生一定能考取海关系统啊。毕竟公务员报考逢进必考,都得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笔试分数没有进面试范围,就是清华毕业生也不行啊。

即使这样,也还是有很多高分考生趋之若鹜。

当然,不仅是上海海关学院,还有一个类似的院校,就是警校,最近2年录取分数线也是水涨船高,直线飞升。同样位于上海的公安学院,这2年部分专业分数线也直逼一众985

500

虽然上海海关学院也好,上海公安学院也好,也只是部分专业录取分数线抬升特别夸张,大多数专业分数线并没有那么夸张。但这种抬升幅度,依然过于剧烈了。

因为就在短短3年前、5年前,情况就完全不一样。可能这个分数线提升幅度,有100分那么夸张。或者说是从省排名几万人以后,攀升到了省前3000名这种。

完全是原地飞升。

那么,这种情况说明了什么?

这至少说明了三点:

第一,当前社会上对于编制的追求,已经到了某种匪夷所思的程度,同时也反映了当前经济形势,尤其是外企岗位稀缺到了什么程度;

第二,目前很多考生报考大学,出现了一种趋势,就是什么985,A+,什么院士都不重要,能找到好工作才重要;

第三,当前高校排名标准,可能会发生某种剧烈变化,以适应这种剧烈的社会变迁。

但是,所谓30年河东30年河西,如果经历的事情足够多,可能就会发现,所有你觉得特别不可思议的事情,历史上都发生过。

像海关学院这种专业性院校备受追捧的现象,其实在30年前非常普遍。那个时候,反倒是综合性大学并不是像现在这样受欢迎。

所以,这何尝不是某种历史循环。30年一个周期,又开始新一轮循环了。

海关学院,它是海关系统直属高校,是专业性特别强的专业性大学,和当前主流的综合类大学有很大区别。

如今社会评价一个大学,看它是不是985,211,有多少院士,这是2000年以后几次大规模院校合并之后的结果。

但是在90年代之前,大多数高校都是专业性很强的院校,综合类院校反而是少数。

追溯起来,还要从50年代说起。建国初期,我国高等教育学的是苏联模式,苏联模式又学的是欧洲大陆模式,就是流行专业性大学,而不是文理综合类大学。按照学科门类来办大学,加上建国以后各个部委权力极大,都在搞部属高校,比如石油系统,纺织系统,铁路系统,交通系统,水利系统...当然不仅是这些工业部门,文科类主要是政法系统,财经系统,每个部委都有自己直属大学,在那个毕业包分配年代,这些部委直属大学毕业生直接就去了自己系统内报道,后来也都在系统内走上了高位。

比如典型的水利部,很多水利部领导都是老华水毕业,水利部历任部长、副部长有很多毕业于这个二本院校。

500

其它石油系统,铁路系统就更不用说了。今天很多听起来名不经传的学校,历史上都曾经叱诧风云。

那个时候还根本没有什么985,211,综合类大学根本不吃香。

1989年教育部搞了一次全国重点大学评比,文理综合类只有10多所

500

而工科大类专业性院校,倒是有50多所,涵盖了所有工业门类。

500

由于这个评比标准,主要是根据国家级科技奖项,发表论文等,所有其实只限于理科(理论研究)和工科大类,至于文科大类范围内的财经、政法系统大学,就没有纳入这个评比范围,毕竟没有科技成果。

但当时所谓五院四系也非常有名,80年代很多法律专业毕业生,后来也都成为风云人物。

500

所以呢,30年前人们心目当中的好学校,都是这种专业性特别强的学校,而不是如今这样追求大而全的模式。

大有大的好处,小有小的好处。

大的好处就是综合类特别强,什么专业都有,但坏处也在这里,专业太多,就肯定有冷门专业。以前大家报考高校,可能优先考虑学校知名度,对专业要求不高,很多人都是志愿调剂。

过去10多年,大家不在乎专业,是因为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创造了大量岗位,企业招聘优先考虑学校,不管你读啥专业,都有机会拿高薪。比如2000年代流行的外企管培生,只看学校不看专业。

但现在经济形势变了,高薪岗位少了,冷门专业毕业即失业,像几个传说中的天坑专业,还有最近这2年的土木类,以及大多数文科类专业,基本上都是如此。

现实逼得学生和家长越来越注重专业,专业的重要性越来越大于学校名气。

至于像海关学院这种考编优势特别大的学校,更是让考生和家长追捧。

长此以往,会不会就逐渐有这样一个趋势,综合类大学,是不是就被要被迫关停某些专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专业,只保留自己的优势专业?

那么,2000年院校合并以后,搞综合类大学的这个方向,是不是也可能会发生某种变化了?

以后的大学,是不是又要退回到30年前那种专业性大学模式?每个大学只办若干个专精专业了,就像以前的石油系统,水利系统,铁路系统,交通系统,都有若干个专业性院校。

就像建国初期,其实就经历过一轮院校拆分啊。

500

当时一个主要原则,就是把综合类大学拆分成不同的专业性比较强的学院。

然后2000年代院校大合并,很多曾经被拆出去的学院,又回归了。

难道20多年以后,又会来一轮新的高校格局变迁?

果然是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吗?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