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豪华品牌押注增程:是绝地反击还是垂死挣扎?

文/科技说说

近年来中国汽车市场在激烈竞争之下,形势正发生着剧烈变化。

变化所展现出的形式,是多样的。一方面,市场格局在发生变化——中国新能源汽车自主品牌加速崛起,销量节节攀升,合资及传统豪华品牌步步后退,下滑态势明显。另一方面,技术路线在发生变化——纯电、插混,以及增程等技术愈发影响到更多品牌的决策。曾经支撑合资、豪华品牌的核心优势——燃油车的动力总成技术,在新能源汽车的浪潮下逐渐失效。

而就在所有人都以为合资、豪华品牌会继续在纯电赛道“追赶”时,它们却似乎想要调转“枪口”。集中体现是合资、豪华品牌为了扭转不利局面,在积极拥抱增程技术这一“技术稻草”。据外媒报道,宝马正计划重启增程动力系统。根据最新规划,第六代X5将成为首款搭载全新增程系统的车型,预计于2026年正式发布。

曾经有言论称增程车是智商税,专门卖给不懂车的人,但现实却是增程车型卖得风生水起。随着上汽大众、广汽丰田等合资品牌已经明确接下来要推出增程技术的新车,宝马和奔驰或许也将进入增程市场,它们能通过押注增程技术,上演绝地反击、逆袭的好戏吗?

500

绝境求变!巨头转向的技术豪赌

形势的变化,是驱动合资、豪华品牌转向的源动力。

当下,合资、豪华品牌在中国汽车市场迎来“至暗时刻”。这主要体现在销量层面,合资、豪华品牌的销量集体“失速”。近日,乘联会发布了最新乘用车市场销量情况。2025年6月全国乘用车市场零售208.4万辆,同比增长18.1%,环比增长7.6%;今年1-6月累计零售1090.1万辆,同比增长10.8%。

而要看到的重点是,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中国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呈现“冰火两重天”之势。从市场份额来看,自主品牌仍然占据主导地位——6月自主品牌零售134万辆,同比增长30%,环比增长7%;当月自主品牌国内零售份额为64.2%,同比增长5.6个百分点。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合资品牌市场份额持续下降。其中,6月德系品牌零售份额16.1%,同比下降2.4个百分点;日系品牌零售份额12.0%,同比下降2.3个百分点;美系品牌市场零售份额5.8%,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传统豪华品牌方面,6月豪华车零售23万辆,同比下降7%;6月的豪华品牌零售份额11.0%,同比下降3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这样“此消彼长”的市场格局已经长期出现在中国汽车市场。而在销量悬崖的倒逼下,合资、豪华品牌也在绞尽脑汁进行应对。除了传统的降价策略外,重新审视技术路线也成为当务之急。

实事求是地说,合资、豪华品牌与中国自主品牌之间存在技术路线的“代差”。中国汽车市场早已不是“油改电”的战场,而是进入了“全产业链自主可控”的新阶段。从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到华为的DriveONE电驱,从蔚来的换电站到理想的增程器等,自主品牌用10年时间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新能源技术体系。相对而言,合资、豪华品牌的燃油技术、混动技术等,已不被中国消费者所看重。

而当纯电技术难以在短期内奏效时,合资、豪华品牌将目标对准了增程技术。增程技术的崛起,本质上是对中国汽车市场特性的精准回应。当技术意识形态让位于实用主义,增程已成为中国消费者用真金白银投票的选择。

以理想为例,崛起的重要原因除了“冰箱彩电大沙发”,就是通过增程技术,满足消费者对于长续航、低使用成本和享受科技便利性及舒适性兼得的需求。可以说,理想汽车的成功证明,消费者对“无续航焦虑+智能化体验”的需求远超技术偏见。

能够看到,增程技术“城市用电、长途用油”的模式,恰好契合中国家庭“一车多用”的需求。而增程车型的低使用成本和高配置等,进一步放大了竞争力。可以说,增程技术是对中国家庭用户需求的精准表达——而这正是合资、豪华品牌过去最忽视的“场景化体验”。

也正是因为增程技术现阶段所展现出的优势,让合资、豪华品牌主动进行了一场“豪赌”。对合资、豪华品牌而言,押注增程技术既可避免纯电路线的巨额投入,又能在短期内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

500

逆袭之路?增程赌局结果尚未可知

增程技术的“突然翻红”,实质上是合资、豪华品牌对市场需求的“妥协式”迎合。

当然,合资、豪华品牌押注增程,看似是“妥协”,实则是“重新理解中国市场”的开始。但要判断它们能否开启逆袭之路,得先回答一个问题:增程真的是“技术稻草”,还是“饮鸩止渴”?

从技术层面看,增程的门槛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低。其需要高效的增程器、高能量密度的电池包、智能的能量管理系统,三者协同才能实现“低油耗、长续航、平顺驾驶”的体验。理想能做到“亏电油耗5.9L/百公里”,背后是对增程器热效率的极限优化;问界M9的增程系统则与华为DriveONE电驱深度联动,实现了“发电-用电”的毫秒级响应……

而合资、豪华品牌的优势,在于发动机技术。大众的EA211发动机、丰田的Dynamic Force系列发动机等热效率均超过40%,理论上具备研发高效增程器的基础。但问题在于,它们的增程系统是否能与中国品牌的智能化、场景化体验匹敌?

比如,大众即将推出的增程SUV,可能会沿用大众的MQB平台,但车机系统若仍用CarPlay或自研的MOS系统,可能很难与理想的四屏交互、华为的鸿蒙座舱竞争。此外,广汽丰田计划推出的增程式汉兰达和塞纳能保证可靠性,但如果不能像问界M9那样提供“全向防碰撞系统+多模态交互”,或许很难打动中国家庭用户。

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汽车市场的增程赛道仍在扩容,也为合资、豪华品牌的技术转向提供了窗口期、缓冲期。但它们所面临的真正危机,在于能否在增程红利期完成技术积累。要知道,深挖增程赛道且吃到最大红利的理想汽车,已经在加码纯电车型——今年将接连推出i8、i6两款纯电SUV。

而当纯电的补能网络逐渐完善,当固态电池、800V高压平台解决了续航与充电焦虑,增程的“无里程焦虑”优势将被削弱。对合资、豪华品牌而言,押注增程更像是一场“以时间换空间”的策略:先用增程车型稳住市场份额,同时加速研发纯电技术,避免被市场彻底淘汰。但“时间”恰恰是合资、豪华品牌最稀缺的资源——中国新能源自主品牌的迭代速度是以“月”为单位。

归根到底,合资、豪华品牌的生死线从来不是“是否用增程”,而是能否将百年工程积淀转化为可感知的用户场景价值。奔驰的内饰质感、宝马的操控乐趣、大众的机械可靠性,这些传统优势若不能与智能座舱、智能辅助驾驶、补能服务等结合,终将成为“过时的豪华”。就像当年诺基亚的手机耐摔特性,在智能手机的触控体验面前一文不值。

写在最后:

站在2025年的时间节点,合资、豪华品牌的增程逆袭之路才刚刚开始。而它们押注增程,实际上是一场“重新学习中国市场”的考试。

合资、豪华品牌需要放下“技术傲慢”,真正理解中国消费者对“实用、舒适、性价比”的真实需求;需要打破“全球标准化”的产品逻辑,为中国市场定制场景化的解决方案;更需要加速智能化转型,将百年制造经验与AI、大数据等结合,创造出新的用户价值。

这场百年汽车工业史上罕见的技术倒灌证明:真正的汽车革命本质是“需求革命”。增程从来不是解药,它只是一面镜子,映照出谁能真正读懂中国消费者的真是需求。事实上,增程技术或许不是终局答案,但它为合资、豪华品牌提供了一个重新理解中国市场、重塑竞争力的契机。这场博弈的最终赢家,将是放下身段去拥抱变革的品牌。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