濛溪河遗址群填补了中国现代人起源10-5万年的空白

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其中旧石器时代遗址---四川资阳市濛溪河遗址群入选。

濛溪河遗址群发现于2021年。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旧石器考古研究所所长郑喆轩领导的考古团队,在2022–2024年间开展了抢救性发掘。经过测年,他们发现这个遗址群形成于距今8–6万年前。

秉持非洲起源论的国际主流学术界此前一般认为,距今约11万年前,地球进入末次冰期,气候偏寒冷;距今约7万年前,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的超级火山托巴(Toba)火山喷发,更是加重了冰期的低温。在这种打击之下,东亚地区原本生存的古人类大都灭绝,于是造成东亚缺少距今10–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遗迹。直到智人走出非洲,在约5万年前抵达东亚,这一地区才重新出现较多的人类活动。现在,濛溪河遗址群的测年结果正好处在这个距今10–5万年前的空白期区间内,于是对国际学术界的传统说法提出了挑战。

截至2025年5月,四川资阳濛溪河遗址群已发现86个遗址点,它们广泛分布在沱江和涪江流域的浅丘地貌区,累计出土编号石器、化石标本1.51万件,大中型木质遗物0.21万件,植物种子及果实等6.22万件,石制品与化石碎屑20.2万件。

“濛溪河遗址的发现,填补了这个时期的研究空白,对这个阶段的人类研究、文化研究都具有重要价值。”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陈星灿说。

遗址所在地曾是水草丰茂的河湖畔栖息地。独特的饱水环境使得石器、骨器、木器及动植物遗存等有机物质得以完整保存,其中包含18万件动物化石和6万余粒植物种子。

郑喆轩告诉记者,有机质尤其是植物遗存极难保存,濛溪河遗址群出土大量珍贵植物遗存,是迄今为止全球唯一发现丰富植物遗存的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填补了该时期人类植物利用研究的空白。

“在饱水的环境里,濛溪河遗址保存了非常丰富、非常全面的远古人类生产生活的遗物、遗迹和相关信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说。

通过这些珍贵遗存,我们不仅窥见远古先民丰富多彩的生活图景,更能深切感受到他们以智慧和不懈的努力不断提升着自己的生活质量。

500

四川资阳濛溪河遗址群发现的花椒(资料照片,新华社发,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供图)

濛溪河遗址丰富的动植物遗存堪称早期现代人的一份完整“食谱”。在众多植物遗存中,花椒的发现尤为引人注目,“这也是世界上最早发现的花椒,也可能是川渝人热爱麻辣鲜香的最早证据。”郑喆轩说。

濛溪河遗址的发现,还在重新定义我们对远古人类精神生活的认知。遗址中发现了大量带有刻划痕迹的遗物——这些出现在骨头、石块和植物果实上的刻痕,包括排列规整的线条、“X”形符号和不规则方格。在一块仅3.5毫米的骨片上,考古学家发现了11道排列整齐的刻痕。

500

从四川资阳濛溪河遗址群出土的穿孔骨片(资料照片,新华社发,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旧石器考古研究所 供图)

郑喆轩指出:“这些刻痕的制作需要相当精细的控制力,部分线条内部可见二次发力的痕迹。再考虑到骨片表面的弧度及各种人类行为特有的迹象,这显然是刻意为之的人类行为。”这些发现不仅是东亚地区首次比较集中出土的旧石器时代早期象征性行为证据,更为研究人类抽象思维能力的起源提供了关键材料。

专家表示,这些刻痕,可能是早期人类艺术的原始萌芽。

500

步伐不停 探索不止

濛溪河遗址考古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考古团队没有只关起门来搞学术,而是希望把考古成果及时与公众共享。于是郑喆轩带领团队里的年轻人,在考古工地现场的活动板房内“捣鼓”出了一个微型博物馆。

走进这个不足40平方米的微型博物馆,如同穿越数万年的时光隧道,触碰远古先民的“奋斗史”。近距离观察先民精心打制的石器,触摸模拟实验下石头“小刀”的锋锐,感受狩猎采集的生存智慧;凝视远古动物骨骼和植物种子,推测他们如何驯化自然;在远古的神秘刻符前,窥见早期人类艺术的萌芽。

这个名为“不简单的旧石器社会:资阳濛溪河遗址古人类的生产、生活与精神世界”的展览,揭示了一个远比想象中更为丰富的远古人类社会——他们不仅会生存,更在思考、创造,甚至在追求美感。截至目前,已经有数千人参观过这个微型博物馆。

500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旧石器考古研究所所长郑喆轩展示从四川资阳濛溪河遗址群出土的象牙(2023年12月5日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