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东南亚国家的行为全部归结为“投机”,过于简化

【本文由“这不是我真名”推荐,来自《不上美媒当,马哈蒂尔反问:你们美国人派遣军舰,中国还能咋办?》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guan_17333164161164
  • 马哈蒂尔前些年都做了什么,上台后立即停掉了中国建高铁项目,说了合同吃亏了,要求重新签合同,经验确实老道,为了不赔款,说只是暂停,不算毁约,不用赔款,现在雅万高铁建好了,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哪个不后悔?这些国家都知道中美在对抗,时不时拿中国出来做挡箭牌,其实就是向美国要好处,你不对我好,那我就投共了,印尼放风说要买J10C,最后还是向土耳其买可汗,就是拿中国向别国要价,东南亚这几个大一点的国家,没一个省心的。

您的评论反映了现实,但也有偏颇之处。

我对马哈蒂尔的政治智慧予以好评,赞赏他长寿且明智,并没有因年老而糊涂。但作为马来西亚的(而非中国的)政治家,无疑他会优先考虑马来西亚的利益,而且决策受其国内政治环境制约。

马哈蒂尔2018年重新上台后,确实以“成本过高、条款不公平”为由暂停了中资参与的东海岸铁路项目(ECRL),并重新谈判。最终,中马达成新协议,成本从655亿林吉特降至440亿,线路缩短,但项目最终仍由中国交建承建。

是否“吃亏”?马哈蒂尔认为原合同对马来西亚不利(如高额利息、土地征用问题),但中方让步后项目得以继续,说明双方博弈后找到了平衡点。

是否“后悔”?马来西亚并未完全放弃与中国合作(ECRL已复工),但确实更谨慎。相比之下,印尼的雅万高铁已通车,但也面临债务和运营压力,泰国高铁进展缓慢,越南则因成本问题尚未启动高铁项目。各国情况不同,不能简单说“后悔”。

“拿中国当挡箭牌向美国要价”确有其事,某些东南亚国家在中美博弈中采取“对冲策略”,例如:越南一边深化与美日合作(半导体、稀土),一边维持对华贸易(中国是越南最大贸易伙伴)。泰国在中美间摇摆,既加入美国主导的“印太经济框架”,又推进中泰高铁合作。印尼虽考虑过中国战机(J-10C),但最终选择法国“阵风”和土耳其“可汗”,更多是出于技术适配性和地缘平衡(避免过度依赖某一方)。但这些行为动机复杂,不单纯是“要价”,而是基于本国利益(技术转移、国防自主、装备适配、避免选边站)。

“东南亚国家没一个省心”,这种说法过于片面。东南亚国家的外交本质是“小国在大国博弈中求生存”的理性行为。例如:新加坡明确拒绝选边站,主张多边合作。柬埔寨长期对华友好,但也在发展对美关系。老挝依赖中国投资,但近年也寻求与越南、泰国加强联系。其共同逻辑是东南亚国家普遍希望“中美竞争,东盟得利”,而非彻底倒向某一方。

将东南亚国家的行为全部归结为“投机”,忽略了其内部决策的复杂性,如国内政治压力、经济现状和需求、历史文化传统等,过于简化。

包括马哈蒂尔治下的马来西亚,东南亚国家确实有利用中美竞争争取利益最大化的动机和实践,我们作为大国人民可能不容易理解,但这就是小国的生存策略,其实无可厚非。当然,前提是不应损害中国利益,否则,最后也必将损害其自身利益。

总之,东南亚诸国对华政策是实用主义的,既不会完全倒向中国,也不会彻底反华(所以小马科斯治下的菲律宾被东盟同侪视为短视愚蠢的异类),而是根据具体议题灵活调整。中国对此也有清醒认知,通过经济合作(如RCEP)和长期投资逐步深化影响力,意在长远,并不受制于一时一事。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