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约会是否AA?(上)
以前这不是问题,默认是男人支付。
因为以前几乎都在身边找,不会无穷无尽地约会下去。
在身边找,一来较为知根知底,没约会之前也是同学、朋友之类,基本信息已掌握大致,不太会遇见男骗子或女骗子,当然也有例外;二来能跟你约会的对象,加加减减,条件大致差不多。男人再喜欢美女,女人再喜欢有钱人,都不会觉得电视里的美女,报纸上的富豪真跟自己有什么关系。想想得了,该怎么过日子还怎么过日子。
基本从约会到结婚的过程非常快。男人也乐意支付约会的费用。
是的,是男人乐意支付约会的开支。
不是男人洒,而是孔雀开屏,男人撒钱,可以获得择偶优先权。
每一个男人朝思暮想的都是如何获得择偶优先权。
以清朝选秀女为例。清代一般规定满蒙四品以上官员13-17岁的女儿,先由皇家看过,“撂牌子”后,才能自行婚配。如违反者,其父母将会被治罪。这就是皇家通过国家暴力机器为自己获得择偶优先权的明证。
皇家尚且如此,以下每一层级的男人都在极尽可能与不可能地为自己争取择偶优先权。比如,中国古代贵族男性阶层,心照不宣,合力确定并长期保持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婚姻制度,使得整个怡红院的丫鬟都可视为贾宝玉妾室的候选人。
再比如,法国大革命后,在世界范围内逐步确立了爱情与婚姻的绑定,从此之后,“只有基于爱情的婚姻才是道德的”逐渐成为主流意识。相较于老贵族的“穷男人们”,包括文学家思想家之类,达成默契,通力合作,把持大众传媒,动用舆论战,发明并洗脑“爱情”这一概念,为自己争取到择偶优先权。
“我尽管什么都不能给你,但我能给你爱情。”
于是,偷情、私奔、爱上穷小子等等“追求自由”的桥段,充斥着整本满页的欧美文学,蛊惑着一代又一代悸动的少女心。只是但凡真按小说行事的少女,人生都万劫不复;正因为万劫不复,所以灰飞烟灭,谢幕无息。
到了当下,男人竭尽所能获得择偶优先权的原始本能依然奏效。
目前,凡谈过恋爱的男人都知道,二代三代是谈恋爱时最好用的人设。
也就是说,走这个人设,能帮助目前的男人获得择偶优先权。
蓬勃发展的豪车租赁业、别墅轰趴业、胜过原版的高仿奢侈品产业链,已是最好的证明。
当然,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智慧无穷尽。有些人反其道行之,走厅里厅气的路线,打造讳莫如深的背景。一般来说,天仙不下凡,能让你接触到的,都是骗子。只是专业骗子和江湖骗子的区别。
在这种情况下,骂女人“拜金”的男人往往不是没钱的男人,因为没钱的男人习惯性沉默,而是走二代三代人设没有成功,被揭穿的男人。之后,他们企图用道德、舆论绑缚压迫女人,把水搅浑,以挽回面子。等他真有钱了,会巴不得女人拜金,这样他才能获得择偶优先权;而等他自己的女儿找对象,则一定要求姑爷至少门当户对,最好“嫁女高于吾家”;且不接受其他。
综上,男人支付所有约会开支,彰显了择偶优先权。而具备这一优势的男人,压根不愿意放弃。
但为什么现在约会AA的声音在网络高涨?
根本原因还是轰轰烈烈的城市化运动。
脱离熟人社会的束缚,进入陌生城市后,找对象可以约会至地老天荒:一来缺乏背景调查,核实信息需要较久的时间;二来总想找美女;这导致约会开支陡增。所以,另一拨男人企图改变游戏规则,一方面强行矮化具备此点择偶优势的男人,扣以“冤大头”的帽子;另一方面,意图极力压缩择偶筛选或短择成本。
其中“总想找美女”这条,平权化的网络,极度拉高了男人的胃口,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以前电视是第一强势媒体的时代,电视上的人,现实生活中见一次,一般人能吹牛好久。现在,你进任何一个跳舞小姐姐的直播间刷礼物,小姐姐真叫“哥哥好”。所以,是男人就要找美女。因为美女遍地,已然标配,也不稀罕,那我为何没有?而普女以下,男人一般看不见。
尽管很多男人认为自己不看重外貌,只打算找中等偏上颜值的女人;但男人实际上不接受女人里中等偏上的颜值;只接受美女里中等偏上的颜值。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