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疯狂星期六”又来了?美京淘要用百亿补贴烧出万亿市场

500

 即时零售“巷战”

作者/  IT时报记者  沈毅斌

编辑/  郝俊慧  孙妍

请大家代入以下场景。

晚上辅导孩子写作业时,发现作业本用完了,楼下的文具店已经关门,于是,你打开某App,随即下单一本作业本,为凑单还买了一支笔。20分钟后,文具准时送达,解决了孩子的燃眉之急。

下午要出门团建,毒辣的太阳让人却步。你再次点开熟悉的App,遮阳帽、防晒霜等一键下单。准备出发时,防晒装备已在门口静候,让你轻松“全副武装”应对烈日。

这些日常里的“及时雨”,正是当下美团、京东、淘宝等平台激烈角逐的赛道——即时零售。

7月8日,京东外卖宣布,正式启动“双百计划”,投入超百亿元真金白银扶持更多品类标杆品牌销量破百万。这一动作,是京东对近期行业动态的回应:7月2日淘宝闪购抛出500亿元补贴,7月5日美团则以免单策略“突袭”市场。

始于今年3月的“外卖大战”进入白热化阶段。各家平台的野心显然不止于餐饮,从日用品到3C数码,再到个护美妆,这场“万物皆可即时达”的入口争夺战,才是各方角力的核心。

然而,美(团)京(东)淘(宝)想要真正啃下这块“硬骨头”,仅靠“烧钱”的短期打法,恐怕难以在这场持久战中笑到最后。

500

生鲜仍是第一场景

很长一段时间,线下实体店老板会将生意惨淡归咎于电商的崛起,似乎线上与线下是零和博弈。直到即时零售的出现,为线上线下搭建起一座连接的桥梁。

在这场以外卖为起点、持续升级的即时零售大战中,美团宣布其单日即时零售订单突破1.2亿单,非餐饮订单达到2000万单;淘宝闪购则宣布,其日订单超8000万单,非餐饮订单超1300万单。比数据更具冲击力的,也许是线下门店的情况。

7月9日,《IT时报》记者走进上海苏河湾奥乐齐超市,穿过冰鲜区后,一扇小门后是另一番忙碌景象:货架上堆满打包好的商品,拣货员推着购物车,一路小跑扎进货架区,马不停蹄开始新一轮拣货。

500

“这几天订单明显增多,我们几个拣货员忙得脚不沾地。”一位拣货员一边快速扫码核对商品,一边匆匆回复记者。

从拣货员穿梭在超市各个角落、片刻不停的身影里,不难感受到这场零售战事的激烈。在超市停留的40分钟里,记者粗略估算,一个拣货员至少在货架和货舱之间往返了八九趟。

更直观的景象是店里往来穿梭的外卖骑手。超市门口,身着蓝、黄、红各色工服的骑手们不停进出;超市出货仓更是排起了小长队,骑手们在出货架上仔细核对订单编号,一位达达骑手甚至推来两辆小推车,显然是为多单配送做足了准备。

“我专门跑商超配送,我们站点像我这样的有7名骑手,这几天每人比平时多跑十几单。”这位达达骑手笑着拍了拍满载的推车,里面一共放着6单商品。

500

不同于热火朝天的奥乐齐生鲜超市,名创优品、KKV等潮流精品零售店似乎未被“战火波及”。白玉兰广场和北外滩来福士的名创优品和KKV尽管都已上线了各平台的“闪购”频道,但走访期间,记者仅见到一名饿了么骑手来取货,而且由于外卖订单量少,这些店铺不需要设置货架,销售员直接现场取货和打包。

500

这些门店的商品大多是低频消费品,上架平台后的价格优势并不明显。以KKV为例,一款欧莱雅洗面奶在某平台“闪购”频道价格为32.9元,线下门店售价35.9元,只优惠了3元,不同款式的遮阳帽优惠则在3~10元不等。相比动辄半价、特价,还有大额红包的生鲜商品,潮流精品零售店的“即时零售”并没有足够吸引力。

500

500

线下零售体系“逆向”调整

目前,即时零售领域的供给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平台的自营前置仓模式,类似美团小象超市、叮咚买菜前置仓等;第二类是线上线下合作的闪电仓,如名创优品与美团合作打造的“24h超级店”;第三类就是线下门店“上线”,既有合作的商超,也有自营的门店。

500

事实上,即时零售并不是一个新鲜概念。最早可以追溯至2016年盒马的诞生。2016年,当阿里巴巴喊出重塑“新零售”时,即时零售便已是重要一环。再到后来的“京东到家”(达达)和美团闪购,都主打“30分钟达”的线上线下一体化概念。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发布的《即时零售行业发展研究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全家便利店上线饿了么平台后,单店的成交额月增长150%,夜间订单也有显著增加;广东连锁便利店天福便利店接入美团即时零售业务后,每天可增加十几笔订单,占整体销售额的10%~20%。

近几年来,即时零售一改此前不温不火的态势,开始进入快速增长期。同样是这份《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即时零售规模达到6500亿元,同比增长28.89%,占网络零售额的4.2%,比同期网络零售增速高出17.89%,是居民消费的新增长点,并且预计2030年规模将超过2万亿元。

因此,不难理解,为何这场“外卖大战”的终极目标指向了即时零售,而“0.01元的引流单品”“9.9元起送”“日常满减”等大手笔促销手段几乎成为各平台标配。

不过,在这场“撒钱大战”中,并非所有商家都是获益者,非连锁的小型便利店展现出“硬币”的另一面。

王浩(化名)是成都一家便利超市的老板,2023年入驻美团,开启即时零售业务,尽管线上月销量达到600单左右,但他粗略算过一笔账:一个客单价为30元的订单,商家至少要支付7~8元的平台抽成和配送费,若叠加平台的满减活动,再除去人工、房租、水电等基础成本,基本是赔本赚吆喝。

技术同样是实体门店“上线”的阻碍。《IT时报》记者曾在入驻美团的一家小型便利店里购买金属扫把,可在App下单后,商家却打来电话表示商品缺货,记者只能更换了另一款扫把。

即时零售的覆盖面和配送速度,高度依赖于平台与这些门店的数字底座。不同于电商平台一开始便为入驻商家搭建好信息基础设施底座,海量线下门店的数字化程度并不高。

相较而言,个人运营的小型便利店店铺SKU(品类)少、营销能力不足,商家要么增加人力和技术成本投入,要么和连锁便利店“卷”价格。最终,整个线下零售体系或随之而变。

500

补贴之后更要“细水长流”

凭借更快的履约速度,“快”原本是即时零售获得消费者青睐的关键因素。然而,随着平台、商家服务能力的升级,消费者的逻辑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凯度咨询数据显示,2024年,商品丰富度以68%的选择率首次超过61%的配送速度,成为即时零售决策的首要因素。

500

在“快”这个确定性服务能力外,针对不同场景的更细分需求,催生出即时零售平台的多样化品类消费和场景消费。

零售电商行业专家庄帅将即时零售商品分为刚需类和非刚需类。他告诉《IT时报》记者,对于非刚需类商品,即时零售既要做到价格与电商平台持平,又要保证品类足够丰富,推进难度较大。名创优品就属于此类,其商品丰富度短期内很难和电商平台相比。奥乐齐所售的生鲜、零食等产品,则属于即时零售的刚需品类,毕竟一日三餐需要超市来满足。这也是超市与潮流精品零售店订单量两极分化的原因。

即时零售的商品还容易受时间、活动等因素影响。数据显示,2024年大暑期间,饿了么平台的冰杯订单量同比上涨350%;欧洲杯夜间赛程拉动后半夜冰杯需求,外卖订单量同比增长10倍。

随着线上红利消退,美团、京东、淘宝等平台试图通过低价策略,撬动消费者即时零售的使用习惯,最终盘活更为庞大的实体零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约12.79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6.5%。

然而,无人可知的是,一旦补贴退潮,消费者还会如此在意“30分钟达”和“次日达”的不同吗?

即时零售该如何让流量“细水长流”?

庄帅认为,品牌商家们需要理解消费者的生活场景,将商品组合成真正解决生活痛点的方案,如“牛奶+面包”、差旅套装等,才能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同时,通过提供确定性的服务体验,建立可靠的品质承诺,满足不同人群对“值得”的定义,才能构建起多维信任,形成更强的黏性,降低在平台的营销投入。

排版/ 季嘉颖

图片/ IT时报  美团  

来源/《IT时报》公众号vittimes

E N D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