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值400亿,但留给智谱的时间不多了

500

文/狗蛋本蛋

DeepSeek爆红之前,提到国内AI黑马,绕不开AI六小龙,即智谱AI、MiniMax、月之暗面、阶跃星辰、百川智能、零一万物。

智谱2023年推出首个千亿大模型GLM-130B,成为国内最早对标OpenAI技术路线的公司之一;月之暗面(kimi)首个实现“200万字长上下文”突破;MiniMax在视频大模型上一度领先字节;百川智能聚焦医疗垂类赛道。

外界曾经认为他们有能力对抗大厂。

六小龙中月之暗面最具知名度,一方面是资本热捧,去年估值达到200亿元。

另一方面,月之暗面投流凶猛,2024年上半年广告投放花了1.4亿元,10月、11月两个月烧掉4亿+。

再接下来就是清华系的智谱AI,同样博得很多投资人青睐,2024年12月完成D轮融资30亿元后,估值达到260亿人民币。

达成200亿估值时,智谱AI成立才四年多,月之暗面就更短了,不到两年。

最辉煌的时候,投资方追着给它们钱,智谱的某国资投资方甚至认为:

智谱是最有确定性的标的。

谁也没料到,今年春节DeepSeek爆红,直接杀死了所谓的确定性。

现在的AI六小龙悉数站在了悬崖边。

零一万物、百川智能放弃基座模型训练,最黑的黑马月之暗面放弃了大规模投流。

去年下半年开始,AI赛道融资开始收紧,DeepSeek出来后,融资就更难了,投资人意识到,并不是烧钱才能做出爆品,后发者也有优势。

与此同时,六小龙均出现较大人事动荡。据公开数据,去年8月至今,六小龙中超20位高管离职,其中今年出走超过10位。

狗蛋说,高管的离职邮件比模型迭代更频繁。

从离职高管数量和身份来看,智谱、百川、零一的人事动荡来得更为猛烈一些。

百川创始团队原本4人,走了一半,剩下创始人王小川和联合创始人茹立云,有消息称,茹立云也要走了。

今年以来,智谱的首席战略官张阔、应用AI与合作副总裁李惠子、副总裁曲滕、首席运营官张帆相继离职。

智谱AI院负责人东昱晓的动态比较迷,有消息称其已离职,智谱辟谣,表示还在公司名单内。狗蛋听说,账号在,但早就不负责相关工作,没官宣而已。

500

500

这一波集体动荡,最令外界意外的应该是智谱。

毕竟,智谱是今年六小龙里为数不多还能拿到融资的,还拿了好几轮,而且给它送钱的都是国资。

具体来看:

3月3日,智谱宣布完成一笔超过10亿元的战略融资,杭州城投产业基金及上城资本参与;

3月12日,珠海国企华发集团战投智谱,投资金额5亿元;

3月19日,成都高新区宣布3亿元战略投资智谱;

4月,智谱正式启动IPO,是六小龙中首家冲刺IPO的。

不久前,7月2日,智谱再次宣布获得融资,这回是浦东创投集团和张江集团联合战投10亿元,同样是国有资本。经过国资几轮密集注资,智谱最新估值已超400亿。

综合来看,智谱似乎活成了六小龙中的例外,为什么也陷入人事动荡?

继1月份两个负责融资的大佬出走之后,6月底,负责商业化的COO张帆也走了,最近,他的部下何国帅追随离开。

融资和商业化,可以说是智谱这类创业公司的两大命脉,动荡,很难说是好事。

张帆离开后自己创业,智谱对外表示,张帆的创业项目是智谱MaaS平台生态的一份子,其新项目已获得智谱的投资支持。

当然了,这是官方说法。狗蛋听到另一种版本,说这是体面表态,背后涉及权力调整。

本来,智谱商业化主要由智谱CEO张鹏和COO张帆负责,前者To G(政府),后者 To B,但年初进行了调整,不再按照具体条线划分,而是张鹏管部分业务+分公司,张帆分管部分业务+区域分公司。从垂直行业转向地域扩张,折射出对商业化的迫切。

意味着公司对调整前的业绩不满意。

其实,DeepSeek出来后,友商的商业化故事都变得很难讲。低成本高能力的开源模型,直接瓦解了六小龙的技术溢价,这不是智谱一家的问题。

此前智谱之所以被认为确定性强,有个重要原因是被视为“国家队”,技术自主可控,和政府联系紧密,但如今技术代差危机和商业化困局,还能不能用“国家队”身份对冲风险?

活跃期,智谱每三四个月就要完成一次基础模型迭代更新,去年底开始,这种节奏就慢下来了,智谱GLM-4自2024年初发布后迭代放缓,2025年仍以优化修补为主。

有智谱前产品经理表示,智谱去年下半年到今年做了不少多模态,模型品类多了,能力提升迟缓了些。

说白了,轻模型、重产品,更多精力花在定制项目上,也就是商业化探索。

没办法,想要上市顺利,商业化的故事要能讲得通。还有一种可能,由于国资的大举进入,多少会影响公司决策,要求业绩,要求短平快。

智谱的挑战在于,定制化项目成本高、利润少,又很难标准化输出给其它用户。

就像朱啸虎说的,AI应用没有技术壁垒,壁垒都在“苦活累活”上。

To C,智谱没优势。大厂短期内也无法靠C端实现商业闭环,更别提月活只有五六百万的智谱(清言APP)。

如果和第一梯队的技术差距持续拉大,高估值泡沫很可能破裂。这时候,上市是背水一战,也是老股东退出的最后窗口。

智谱宣布启动IPO不久,minimax也在6月传出要赴港上市。

对六小龙来说,很可能上市即巅峰。

据搜狐科技报道,智谱员工表示虽然要上市,但内部仍然感到压力巨大。

“就算上市也不一定代表安全,能不能保持现有估值是很大挑战。”

那位说过智谱最有确定性的国资投资人,现在恐怕说不出这话了。

极速变化的AI赛道,确定性,不过是一场流动的盛宴。

当然,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智谱应该是六小龙中最有机会翻盘的。

不久前,OpenAI点名智谱表达了对智谱深入海外推进AI竞争的关注,提到智谱与东盟及其他“一带一路”国家共同建设国家主权级大模型,在印尼和越南等亚洲各地运营联合创新中心等。

“国家队”身份,给了智谱一定的安全垫,但要想真正翻盘,智谱还有两个坎要过:

下一代模型,能否把智谱拉回第一梯队?

另外,能不能尽快打破“集成商魔咒”。

所谓定制化项目,事实上是“接一单干一单,累死还不赚钱”的苦力模式。

智谱需要跳出苦力循环,定制化到可复用,实现真正的靠技术赚钱。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