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老人也有星期一焦虑;猫、狗等宠物能延缓大脑衰老|科技周览
整理 | 周舒义、平生
宠物延缓大脑衰老:养狗记性好,养猫口才佳
此前研究表明,饲养宠物可能有助于延缓老年人认知能力衰退,而近日发表于《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的一项研究表明,这种益处因宠物种类而异:狗主人的记忆力更敏锐,猫主人的语言流畅性下降速度较慢,饲养鱼和鸟则对认知能力没什么帮助。
研究人员调取“欧洲健康、老龄与退休调查(SHARE)”的8轮结果,SHARE是一个多学科国际数据库,每两年1轮,从50岁及以上群体收集纵向数据。分析表明,猫狗主人在多个认知领域的衰退速度都较慢——狗主人在即时回忆和延迟回忆方面衰退较慢,而猫主人在言语流畅性和延迟回忆方面衰退较慢。另一方面,饲养鱼和鸟与认知衰退速度没有统计学关联。
研究猜测,与猫狗互动可能带来独特的认知刺激,有助于延缓大脑衰老。有证据表明,与狗互动会加强主人大脑前额叶的激活程度,从而增强注意力和情绪唤起;与猫互动时,前额叶皮层和额下回的激活程度也会增加,据推测与猫捉摸不定的性格有关。此外,这两种宠物有助于扩大主人社交圈,与他人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宠物本身也可以作为额外的情感支持来源。另有研究表明,经常遛狗的狗主人认知衰退速度比不遛狗的狗主人更慢——遛狗带来的体育锻炼也有助于认知健康。
尽管有研究表明养鱼和养鸟对幸福感有积极影响,但研究人员认为,鱼和鸟的寿命较短,可能会限制人们与宠物之间建立深厚的情感联系。鸟叫声聒噪,可能会影响主人的睡眠质量,噪音也与认知能力下降有关。因此这些宠物的主人可能无法充分获得与狗猫类似的认知益处。
作者强调研究存在局限性,例如观察性设计无法排除“健康人更易持续养宠”的反向因果;研究样本集中在欧洲,是否适用于亚洲高密度城市仍待验证。
相关论文: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5-03727-9
幽门螺杆菌或导致超过1100万例胃癌病例
《自然-医学》发表的一项研究认为,2008至2017年全球出生的人口中,预计有1560万人可能在一生中某个时候患上胃癌,其中76%的病例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有关,这是一种胃部常见细菌。作者呼吁加大胃癌预防的投入,尤其是通过人群范围的幽门螺杆菌筛查和治疗计划,来降低全球胃癌负担。
胃癌是全球第五大癌症相关死亡原因,主要由幽门螺杆菌慢性感染所致,可以通过有效治疗来预防。研究人员调查了2022年185个国家的胃癌发病率数据。他们预测,若不采取干预措施,全球出生于2008至2017年间的人口中将有1560万人在一生中被诊断出胃癌,其中1190万人(76%)可归因于幽门螺杆菌感染。他们预测有1060万例新增胃癌将发生在亚洲,其中印度和中国预计将发生650万例。尽管撒哈拉以南非洲目前胃癌负担相对较低,但预测未来负担将至少是2022年估计值的6倍。根据模拟分析,人群水平的幽门螺杆菌筛查和治疗策略可使胃癌病例数量减少75%。
作者指出,这些估计受到数据质量和覆盖范围的限制,特别是在资源匮乏的区域,癌症登记不完善或缺失。他们呼吁在全球范围内加强预防和监测胃癌的努力,以遏制这一疾病蔓延。
相关论文: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25-03793-6
研究人员投票评估AI科学问答水平,OpenAI o3模型位居榜首
7月1日,美国艾伦人工智能研究所(Ai2)推出科研问答评测平台SciArena,采用科研人员投票的方式,对AI模型在自然科学、医疗健康、工程学、人文社科领域的回答质量进行排名。OpenAI o3从评测的23个模型中脱颖而出,在所有四个领域位居榜首。
据Ai2介绍,o3对文献的阐述更为细致,工程学科方面的输出内容也更专业。其余模型的表现因学科而异,例如Claude 4 Opus在人文社科、工程学和医疗健康方面排名第二,DeepSeek R1在自然科学方面排名第二,Gemini 2.5 Pro在自然科学方面排名第三,在工程学和医疗健康方面排名第五。
四大领域榜单排名前五的模型 | Ai2
本次榜单共收集了102位研究人员的13000余次投票。为进行排名,SciArena首先邀请研究人员提交科学问题,接着通过一个专门设计的检索流程来收集相关参考文献。这些文献和提交的问题随后会被输入到两个随机选择的模型中(本研究未将类似OpenAI DeepResearch这样的深度研究功能纳入比较),然后研究人员评估并投票选出最佳答案。参与投票的研究人员至少发表过两篇同行评审出版物,并且拥有使用AI文献工具的经验。
该平台现已向公众开放,用户可免费提出研究问题。所有用户均可获得两个模型的答案,并对其表现进行投票。但只有经过验证并同意相关条款后,投票才会被纳入排行榜。Ai2表示,排行榜将定期更新。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人工智能研究员Rahul Shome评价道:“SciArena是一项积极的尝试,它促使人们认真评估大语言模型(LLM)用于辅助文献任务。”Shome补充说,LLM可能生成与被引用论文相矛盾的文本,可能误解术语,并且可能无法准确回答问题。此外,阅读LLM生成的论文摘要并不能代替阅读论文本身。
访问SciArena并进行投票:https://sciarena.allen.ai/
相关来源:https://allenai.org/blog/sciarena
糖尿病患者中暑风险更高
北半球近日持续的高温天气或许对糖尿病患者更加危险。日本一项大规模调查显示,糖尿病患者中暑的风险是非糖尿病人群的约1.4倍。
名古屋工业大学近日发布新闻公报说,该校研究团队利用日本全国规模的保险数据库,分析了糖尿病与中暑风险的关联。研究使用了2016年至2022年期间约256万人的保险理赔信息,比对了约18.8万名糖尿病患者和约75万名非糖尿病患者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中暑风险是非糖尿病人群的约1.4倍。30岁至59岁男性患者中暑风险最高可达非糖尿病人群的约1.7倍。
公报说,这是日本首个对糖尿病患者中暑风险的定量评估。糖尿病患者身体排汗功能下降,可能出现体温调节功能障碍,更容易中暑,本次研究通过大规模数据分析证实了这一推测。该结果有望为制定中暑预防措施以及推进针对糖尿病患者的个性化防护措施提供重要参考。
研究发现,在东京、大阪等地,即使在最高气温不到30摄氏度的情况下,糖尿病患者群体中暑风险仍高于非糖尿病人群。而在北海道等气温较低地区,也存在糖尿病患者中暑风险上升的情况。
数据显示,居住在北海道的40岁至59岁的糖尿病患者中暑风险约是当地非糖尿病人群的1.94倍。这可能是由于该地区居民长期生活在低温环境,遇到高温时身体调节机能无法及时适应,此外寒冷地区冷气等降温设备配备不完善,这些因素导致本来在体温调节方面就存在障碍的糖尿病人群中暑风险更高。这表明有必要根据地区特征制定糖尿病患者的中暑预防对策。(新华社)
相关来源:https://www.nitech.ac.jp/news/press/2025/13019.html
40小时实现小鼠全身“高清全景成像”,绘制周围神经亚细胞级图谱
7月10日发表于《细胞》(Cell)的一项研究在大尺度生物组织三维显微成像领域取得突破,成功开发出全球最快的小动物全身亚细胞分辨率三维成像技术,首次实现小鼠全身神经网络精细三维图谱高清绘制,为解析周围神经调控网络及疾病机理研究提供了全新工具。
在生物体内,一张由亿万周围神经纤维编织成的精密“生命物联网”无处不在,承载着大脑与全身器官的双向通讯,调控运动、感觉以及内脏功能。然而,看清这张网络的全貌却极其困难——神经纤维直径仅为发丝几十分之一,蜿蜒交织遍布全身。长期以来,科学家对周围神经系统整体构架的认知主要依赖于毫米级分辨率的解剖学研究,现有成像技术一直难以解决成像速度与分辨率的矛盾。
在新研究中,团队提出“样品原位切片+切面三维成像”的策略,每次成像仅对样品块表面约600微米深度进行三维图像,然后自动切除已成像的400微米厚度样品,循环此过程直至样品成像完毕。随后,利用自动化拼接算法对相邻切片间约200微米的重叠区域进行三维无缝拼接重构。由于每次扫描成像深度仅数百微米,组织透明化后的光散射效应较小,因此能实现较高分辨率。基于此策略,研究人员建立了优化的技术流程,在40小时内完成了成年小鼠全身均一亚细胞分辨率三维成像,获取单通道约70 TB原始图像数据。目前已累计采集数十只小鼠数据,总量超过4PB。
由于样品制备方法具备高荧光保存性的优势,该技术兼容神经科学领域常用的转基因和嗜神经病毒携带的荧光蛋白,以及免疫荧光等标记方法。结合上述标记和成像技术,研究人员成功解析了小鼠全身不同类型周围神经的精细结构和单纤维投射路径,首次揭示了单个脊神经元的跨节段投射特征,阐明了全身交感神经的器官特异性伴血管分布模式,并解析了迷走神经的整体投射构架和单纤维复杂投射路径。
研究人员表示,新研究不再依赖间接证据,而是真正直接‘看见’了全身神经网络如何精密连接。这项技术有望解答神经生物学、发育生物学、解剖学及生物医学等领域众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并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及疾病机制解析,为未来精准神经调控疗法的开发奠定坚实的结构基础。例如,通过全面且精准定位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结构变异来明确疾病的致病机理;以可视化方式评估药物对全身组织和器官的靶向效果,加速药物研发进程。
相关论文: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5)00673-7
实验技术和示范数据集链接:https://mesoanatomy.org/mesomouse/
退休后也有“星期一焦虑”
星期一是一周中最焦虑的一天吗?此前研究显示,星期一心脏病发作的风险比其他日子高19%。学界长期怀疑,这可能源于星期一特有的心理压力与生理应激反应。6月5日发表于《情感障碍杂志》(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的一项研究显示,星期一会带来长期生理压力,在这一天感到焦虑的老年人,其慢性压力激素水平显著高于在其他日子感到焦虑的同龄人——甚至退休后也是如此。
研究团队分析了英国老龄化纵向研究(ELSA)中3500多名老年人的数据。结果发现,星期一不仅仅是焦虑感更强,仅25%的星期一焦虑可以归因于这一天焦虑感较高;其余75%则与其对人体压力激素的更大影响有关。感到星期一焦虑的老年人,其头发样本中皮质醇水平(反映两个月内的累积压力水平)比其他日子焦虑的同龄人高23%。即使不再工作,退休人士亦显示出类似的效应,表明星期一的影响并非仅仅来自工作压力。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负责调节压力激素(如皮质醇),而皮质醇的长期升高已被证实与高血压、胰岛素抵抗和免疫系统功能障碍相关。这是首次发现周一对压力激素的影响具有独特性。上述结果表明,周一的影响可能与社会节律而非单纯的工作压力相关,并可能对健康带来长期风险。
“周一似乎是一种文化上的‘压力放大器’,”论文作者、香港大学首席研究员Tarani Chandola教授表示:“对某些老年人来说,周一的过渡会触发一系列生物反应,并可能持续数月之久。这不仅仅与工作有关,而是因为周一已深深融入我们的压力生理之中,即使在退休后依然如此。”
相关论文:https://authors.elsevier.com/sd/article/S0165-0327(25)01053-5
日本婚后改名的法律,给科学家带来麻烦
日本是世界上唯一立法要求已婚夫妇必须共用同一姓氏的国家,这一规定主要影响女性——日本95%的已婚女性会改用丈夫的姓氏。据《自然》新闻报道,6月16日公布的一项针对7500多名科研工作者的调查显示,这条规定给科学家造成了不小的麻烦,在申请专利、科研经费和获取学历证明时会引发混淆,也给出国旅行、参加学术会议以及研究成果的归属带来了问题。
日本科学与工程学会横向联络协作委员会(由约100个致力于性别平等的学术团体组成)对学者发起问卷调查,在4月至5月间收集了7582份问卷,其中约1/3为女性。结果显示,3810名已婚男性中仅有约5%更改姓氏,而1506名已婚女性中超90%更改姓氏。在改姓者中,逾70%在工作场合仍沿用原姓,这种做法日益普遍。即便如此,78%的人在职场使用原姓时仍遇到了各种问题。
东京科学大学眼科专家大野-松井恭子(Kyoko Ohno-Matsui)原姓松井(Matsui),婚后随夫姓大野(Ohno),在学术场合采用双姓形式。“我并不想改姓,”她说。在日本的会议和日文期刊上,她使用法定姓氏“大野”;出国参会时,她以“Ohno-Matsui”登记,常因护照信息与会议资料不符而难以办理入住。
东京大学海洋地球物理学家沖野郷子(Kyoko Okino)婚后仍使用原姓Okino。“姓氏是自我认同的一部分,”她说。然而,这也导致她在申请国际项目经费、将原姓工资记录与只认法定姓的税务和养老金文件对应时屡遇难题。“这条规定没有任何好处。”
今年早些时候,日本最大在野党提交议案,提议允许已婚夫妇在婚后各自保留原姓。这项沿用一个多世纪的规定在上月经日本立法机构讨论后,决定推迟到年内再作表决。
相关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5-02081-0
特 别 提 示
1. 进入『返朴』微信公众号底部菜单“精品专栏“,可查阅不同主题系列科普文章。
2. 『返朴』提供按月检索文章功能。关注公众号,回复四位数组成的年份+月份,如“1903”,可获取2019年3月的文章索引,以此类推。
版权说明:欢迎个人转发,任何形式的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摘编。转载授权请在「返朴」微信公众号内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