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 | 莫迪可以凉,但RSS永远火热:印度教右翼如何塑造印度的未来?
作者 | 哈托什・辛格・巴尔(Hartosh Singh Bal)
编译 | 何佳蔚
编者按
本文认为,印度教民族主义政治并未因印人党在2024年大选中的挫败而退潮。2024年大选只标志着莫迪个人魅力的退潮,印人党背后的母体组织国民志愿服务团(RSS)仍将通过其拓展了的组织网络和动员能力推动印度教民族主义政治继续前进。作者通过分析最近几次地方选举指出,RSS支撑的印度教右翼政治网络通过将低种姓少数群体与其旧有高种姓基础整合,足以在印度许多邦建立执政联盟。在2024年大选后,RSS与印人党的关系重新回到了“RSS控制印人党”的历史常态,而RSS从未从印度教民族主义的强硬立场上后退。此外,RSS代表的印度教民族主义网络已经渗透到了印度行政、司法、教育等各个方面。作者在最后指出,所有试图与印度打交道的国家都必须认识到,印度教民族主义已经深入整个印度国家肌理,左右印度的国家决策。RSS的愿景也将推动印执行更激进的外交政策,包括寻求吞并部分邻国领土。南亚研究通讯特编译本文,供各位读者批判参考。
图源:外媒
一年前,印度2024年大选结果公布时,几乎所有人都感到意外。执政的印度人民党(BJP,以下简称印人党)原本有望连续第三次赢得议会多数席位,最终却只获得全国545个席位中的不到240个。印度总理莫迪(Narendra Modi)曾承诺将在议会中获得绝对多数席位,结果却被迫与其他政党组成联合政府。这是莫迪首次不得不依赖印人党以外的政客来支撑政府。
印度的反对党自然为这次选举结果欢欣鼓舞,数百万因莫迪的印度教民族主义政策而饱受压制的普通民众也同样感到振奋。莫迪执政期间,其取消了印度唯一穆斯林占多数的邦——查谟和克什米尔的特殊地位,颁布了一系列歧视穆斯林的公民法案,并在阿约提亚(Ayodhya,印度教史诗中罗摩神的诞生地)一座旧清真寺的遗址上修建了罗摩神庙。莫迪在最近的竞选活动中大肆宣扬这些“政绩”,还沿用了他标志性的散播伊斯兰恐惧症的手段——正是这些做法让他在之前的选举中一路大胜。因此,当他在 2024 年大选中未能再现横扫之势时,自由派人士认为,印度教民族主义的影响力存在上限,印人党对国家的掌控或许终于要松动了。
诚然,2024年大选削弱了莫迪的势头。莫迪向来将个人魅力当作重要政治筹码,这份影响力如今显然打了折扣。但自2024年全国大选以来,印人党在多数地方选举中依旧获胜,包括一些原本预期会失利的地区。印人党的印度教民族主义立场丝毫未减,而是采取了策略性转变:不再单单依赖莫迪一人,而是更多借力其拥有百年历史的“母体”组织、印度最具主导性的印度教民族主义力量——国民志愿服务团(RSS)。
多方面来看,这其实是回到了过去的常态。在莫迪2014年大获全胜之前,RSS一直控制着印人党。尽管莫迪在意识形态上仍受制于这个组织,但他的政治声望曾经让他不必对RSS言听计从。与印人党历任领导人不同,莫迪无需专程前往RSS总部拜见其领袖,反倒是RSS负责人主动来拜访他。但如今情况不再:2025年3月,莫迪自2014年就任总理以来首次前往RSS组织总部“朝圣”。在最近的各邦选举中,印人党的竞选活动也不再用莫迪的形象造势,而是靠该党庞大的骨干成员——他们挨家挨户地奔走,为印人党的胜选铺路。
RSS的成功应让任何认为“印度教民族主义正在衰落”的人警醒。这表明,所有关于“印人党即将垮台”的预测都言过其实,即便没了莫迪,该党也绝非死路一条。事实上,背靠RSS,印人党可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大、更具韧性,其根基广泛,动员能力超群。无论未来由谁掌舵,印人党都已具备在未来数年主导印度政坛的能力。莫迪终究是肉体凡胎,但RSS却不然。
一、种姓整合
乍看之下,2024年印度大选似乎结果一目了然:印人党失去63个席位,其主要竞争对手国大党则增加47个席位。由此看来,印度的情况似乎和世界上其他一些现任政府陷入困境的国家没什么两样。
但国大党新增的席位,大多是从那些小党派手里抢来的,并没真正撼动印人党的地盘。实际上,在印人党与国大党一对一正面交锋的选区,印人党都未被击退。相反,印人党几乎在单一邦——北方邦——失去了半数席位,败给了地区性政党社会主义党(Samajwadi Party)。失去这些席位,也并非因为民众对印度教民族主义的大规模反感,而是因为社会主义党效仿了印人党的竞选模式。在过去20年里,印人党通过赋予印度中小种姓群体有限政治权力,将其整合为选举联盟——这是国大党执政数十年未能做到的。印人党一方面与代表这些种姓的小型政党结盟,另一方面在自身队伍中预留一定选举代表名额,以此完成整合。随后,印人党将这些所谓的“落后种姓”与高种姓基本盘相融合,打造出一个令对手难以匹敌的选举力量。而社会主义党依循同样的路径:在党内为落后种姓领袖提供发展空间,并向落后种姓候选人分配大量参选名额,最终成功夺取了数十个席位。
然而,国大党未能领会这一点,反而将2024年的选举结果视为自身路线正确性的证明,在备战地方选举时丝毫未作调整。例如,在10月举行的北部哈里亚纳邦选举中,国大党孤注一掷,全力争取单一主导农业种姓——贾特人(the Jats)的支持。与此同时,印人党则巩固了其落后种姓组成的传统联盟,动员他们形成对抗力量。最终,印人党在哈里亚纳邦议会的90个席位中赢得48个,较以往有所增加,而国大党仅获37席。这无疑是国大党的一次重大挫败。
二、关于印人党消亡的预测被严重夸大了
值得注意的是,印人党在哈里亚纳邦的竞选活动中几乎未提及莫迪。往常随处可见的莫迪头像,这次没出现在该党的宣传海报上;向来围绕莫迪讲话设计的竞选口号和政策主张,这次也换了路数。相反,印人党依靠RSS的大量基层努力来整合种姓力量,催发投票热情。RSS官员在该邦各地的小社区开展工作,挨家挨户动员选民。选举前,RSS将现任印人党首席部长(来自占主导地位的城市种姓)替换为来自边缘种姓的政客。这些动作最终帮印人党拿下胜局,在全国选举受挫后,及时稳住了阵脚。
印人党依循类似路数,拿下了印度第二大邦马哈拉施特拉邦2024年 11 月的选举。该党再次将各地种姓力量拧成一股选举合力,而这次发力的不是莫迪,是总部就设在马邦的RSS。随后,在2025年2月,印人党又在德里获胜。首都的胜利尤为引人注目:德里是印度最大的都会区,政治生态向来与全国多数地方不同。但RSS成功将农村地区的种姓政治搬到了城里,掀翻了执政的平民党(Aam Aadmi Party)。平民党此前在德里连续两次胜选,所凭借的是对教育、医疗领域的关注,以及对印度教原教旨主义采取的灵活立场(印人党也得到了国大党无意间的“助力”:国大党在德里几乎所有选区均派出参选人,无形中分流了反印人党的选票)。
当然,印人党并非仅仅依靠基层动员赢得选举。该党还通过威权手段为自身谋利——压制媒体、骚扰反对者,并对印度选举委员会施加越来越大的影响。在掌控选举委员会的人事任命流程并安插亲信后,该机构开始挑选对印度教民族主义候选人有利的投票日期和日程安排。选举委员会的运作也变得越来越不透明,对选民名册和登记问题避而不答。但这些因素在2024年全国大选中都已存在,当时印人党的表现并不理想。因此,该党近期的胜利标志着其在组织层面取得了更大成功。
三、新掌权者,与旧掌权者无异
德里、哈里亚纳邦、马哈拉施特拉邦的选举表明,莫迪的影响力下滑并不意味着印度教民族主义的衰落。这些选举重置了该意识形态运动内部的权力格局。莫迪可能仍是印度教民族主义的“门面”,但RSS现在掌控全局,RSS不会再屈从于总理,或任何单一个人。
RSS可能对这种权力回归感到满意。20世纪80年代初,正是在RSS帮助下,印人党才得以成立,且RSS在该党的大半历史中始终主导其走向。莫迪的职业生涯始于RSS专职人员,后被RSS派往印人党工作。直到他担任总理后建立了强大选举基础,才得以摆脱RSS的制约,最终甚至能够对该组织发号施令。这种安排曾为RSS带来回报,因为莫迪实现了许多RSS的核心愿景。但RSS从未甘愿屈从于一名民选官员,故而,该组织将2024年选举结果视作重新确立自身地位的契机。RSS负责人巴格瓦特(Mohan Bhagwat)在印人党遭遇失利后表示:“真正的服务者”不应有“傲慢之气”——此言对莫迪的暗讽不言而喻。
莫迪的世俗派反对者可能乐于看到他被RSS削弱,但他们终究不应为此庆幸。事实上,RSS的重振旗鼓,可能使印人党比莫迪领导时更加强大。印人党自2014年以来享有的权力可能是短暂的,可能随着莫迪的离任而减弱。但通过依托RSS的组织力量,印度教原教旨主义者已使这一意识形态运动更具持久性、存续力。RSS用一个世纪的时间建立了庞大的网络,参与选举、文化活动并介入各类事务。RSS挺过了各种障碍,包括四次被禁止活动,却始终屹立不倒。这个组织绝不会轻易消失。
如果明天印人党没有莫迪,印度教右翼势力仍将掌控印度政治。RSS已打造出任何政党都无法匹敌的“选举机器”,在印度官僚体系、司法机构中安插了大量支持者,控制了其势力范围内的几乎每一所大学,并对课程设置进行改造,以灌输其粗糙的印度教至上主义意识形态。如今统治德里、哈里亚纳邦和马哈拉施特拉邦的首席部长们,或许并非莫迪式的魅力型政客,但从RSS的角度看,他们甚至有更加突出的“过人之处”:这些人是在RSS匿名架构中成长起来的无名干事,全身心致力于推进RSS的议程。换言之,印度的政治、社会机制正日益沦为RSS的工具。
任何试图与印度打交道的人都必须认清,从今往后,他们实际上是在与RSS交涉。在日常层面,这可能看似无关紧要。但总体而言,这将意味着印度政治生态的民族主义色彩将更为浓厚。例如,在最近的印巴冲突中,印度决策者的意识形态、言论话术与RSS过去50年间刊发的任何手册内容如出一辙。展望未来,印度的强硬姿态可能进一步升级,在克什米尔问题上尤其如此。RSS最突出的诉求之一,就是夺取巴基斯坦控制的克什米尔部分——即印度所称的“巴占领克什米尔”。这是RSS“大婆罗多”愿景的一部分,按照这一构想,印度将向外扩张,占据部分周边区域。
这一想法可能看似不切实际,但许多曾被视为空想的RSS提议,如今皆已成为现实。随着RSS持续占据主导地位,印度的邻国——以及其他所有国家——可能不得不应对带有印度教民族主义色彩的外交政策。毕竟,印度似乎并不打算在短期内改变其发展方向。
作者简介:哈托什·辛格·巴尔(Hartosh Singh Bal),印度《大篷车》(The Caravan)杂志执行编辑,著有《洪水淹没我们:纳尔默达河沿岸之旅》(Waters Close Over Us: A Journey Along the Narmada)。
本文编译自本文编译自《外交事务》2025年6月30日文章,原标题为The Staying Power of India’s Hindu Right:How the BJP Is Paving the Way for a Future After Modi,原文链接:https://www.foreignaffairs.com/india/staying-power-indias-hindu-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