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问携程 “调价助手”:从强制调价到涉嫌违法,再到被立案调查,为何屡教不改?

500

携程涉嫌违法的 “调价助手” 被新华社曝光后,仍然进行 “自动跟价”,被郑州市场监督管理局立案调查!“大而不能倒” 的阴影再次笼罩平台经济领域。这种“边整改边违规” 的操作,实则是对监管部门的“阳奉阴违”。

作者:《号外工作室》

6月20日,携程“调价助手”被新华社“新华财经”曝光后,引起社会广泛热议。

7月7日,新华社再次发表评论《瞭望|平台调价监管须到位》,文章称,平台经济的本质,是平台依托数据、技术等方面优势为平台上的各个企业赋能,而平台上企业的繁荣又反哺平台更多流量,从而实现共赢。但若平台滥用权力不加制止,平台算法就会沦为垄断工具。

然而,7月10日,正观新闻报道称,多家酒店举报携程平台“私自调价”,郑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对此已立案调查。

强制商家接受自动调价是否越界?行为是否触碰《反垄断法》红线?平台回应为何难以服众?屡教不改的背后藏着怎样的逻辑?监管介入能否重塑行业规则?

《号外工作室》五问携程,既是对个案的追问,也是对平台经济公平竞争底线的审视。

一问:强制开通、自动跟价“调价助手” 是否越界?

新华财经的调查揭开了“调价助手” 的运作真相:这个被携程称为 “市场工具” 的功能,实则是一把架在商家脖子上的 “定价枷锁”。

宁波某酒店店长李经理的遭遇颇具代表性,平台从未征求其意见,只要检测到其他平台价格更低,系统便自动调低酒店房价,甚至擅自将房源纳入促销活动。

“申报八五折,后台改七五折”,郑州二七区电竞酒店经营者杜女士的控诉,道出了商家对定价权被剥夺的无奈。

更令人费解的是功能的“强制绑定” 机制。商家反映,携程将 “调价助手” 与平台挂牌资格深度捆绑,只要入驻便自动开通,退出流程则形同虚设。李经理经历了十次申请退出均被驳回,即便侥幸关闭,次日也会被业务经理强行重启;华南某酒店的调价功能在半个月前再次 “被开启”,店长甚至找不到关闭入口。

这种“开易关难” 的设计,本质上是利用平台流量优势对商家进行强制捆绑,违背了市场交易的自愿原则。

平台与商家本应是平等合作关系,定价权作为商家核心经营自主权,理应由其根据成本、市场供需自主决定。携程通过技术手段将自身价格策略强加于商家,实质是将市场竞争压力转嫁给产业链下游,这种“越界” 行为不仅破坏了合作信任,更扰乱了正常的价格形成机制。

二问:56%市场份额加持下是否涉嫌违反《反垄断法》?

判断携程行为是否涉嫌垄断,需聚焦两个核心问题,是否具有市场支配地位?是否滥用该地位排除、限制竞争?

从市场份额看,携程在在线旅游 OTA 领域的龙头地位毋庸置疑。

数据显示,其 2021 年市场份额已超 50%,2024 年预计维持在 56% 以上,远超行业二三名之和。这种优势地位赋予其强大的议价能力, 商家若拒绝配合 “调价助手”,可能面临流量限制、搜索降权等隐性惩罚,而中小商家对平台流量的高度依赖,使其难以承受退出代价。

《反垄断法》第二十二条明确禁止“没有正当理由,限定交易相对人只能与其进行交易”“以不公平的高价销售商品或以不公平的低价购买商品” 等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

携程通过“调价助手” 强制商家跟随平台定价,实质是限定了商家的定价策略,间接阻碍其与其他平台开展差异化竞争。例如,商家若想在其他平台推出特色套餐,可能因携程的自动跟价被迫压缩利润空间,最终被迫放弃多元经营尝试。

据法律人士指出,对照过往案例,2021 年某电商平台因 “二选一” 被处罚的核心逻辑,正是 “利用市场支配地位限制商家多平台经营”。如今携程的 “自动跟价” 虽形式不同,但通过技术手段强制干预定价、限制商家经营自主权的本质,与 “二选一” 有着异曲同工的反竞争效果,已具备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特征。

三问:“避免客户流失”“合同要求”狡辩能否站得住脚?

面对舆论质疑,携程客服的回应显得苍白无力。

“为避免客户因价差投诉” 的解释,看似符合平台服务逻辑,实则经不起推敲。在正常市场竞争中,平台应通过提升服务质量、优化用户体验留住客户,而非通过牺牲商家利益换取价格优势。这种 “低价换流量” 的模式短期可能维持用户黏性,但长期将导致商家利润萎缩,进而引发服务质量下降的连锁反应,最终损害消费者权益。

“合同要求” 的说法更暴露了规则制定的不公平性。

多位商家表示,签约时并未注意到“调价助手” 的强制条款,即便发现也因平台格式合同的不可协商性而被迫接受。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电子商务法》,格式条款若存在排除对方主要权利、加重对方责任的内容,应属无效。携程利用商家对流量的依赖,在合同中植入不平等条款,本质上是恃强凌弱的“霸王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平台在回应中刻意回避了核心问题:为何不允许商家自主选择定价策略?为何关闭功能需要反复审批?这种避重就轻的态度,让“狡辩” 的嫌疑难以洗脱。

四问:被曝光后仍不整改“自动跟价” 为何屡禁不止?

新华社曝光后,携程曾表态“优化功能”,但郑州市场监管局的调查显示,“自动跟价” 机制仍在运行。这种 “边整改边违规” 的操作,背后是平台对流量垄断的路径依赖。

携程近年来面临着抖音、京东、美团等新入局者的冲击,价格战成为其守住市场份额的重要手段。“调价助手” 本质上是规模化价格战的技术工具 ,通过强制商家同步低价,既能维持平台“低价形象”,又无需承担降价成本。

数据显示,2024 年在线旅游市场用户价格敏感度较三年前上升 27%,平台对价格优势的追逐更趋激烈。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算法霸权” 的隐蔽性。相较于传统的 “二选一” 等显性垄断行为,“调价助手” 通过代码规则实现价格干预,行为更隐蔽、取证更困难。

商家往往因缺乏技术能力获取后台操作记录,难以举证平台的强制调价行为。这种技术壁垒,让平台在面对质疑时更易推诿责任。

但监管部门态度已明确:郑州市场监管局的立案调查,标志着技术外衣无法掩盖行为本质。若调查确认平台存在“利用技术手段强制交易”,将可能依据《反垄断法》《电子商务法》予以处罚。

五问:监管亮剑能否终结 “算法霸凌”?

近年来,监管部门对平台经济的规范力度持续加码。携程“调价助手”的特殊性在于,它直指“算法滥用” 这一新型垄断形态,考验着监管的技术能力与执法智慧。

一是确认携程是否具有市场支配地位,需结合其市场份额、控制能力、竞争壁垒等综合评估。

二是界定“自动跟价” 是否构成滥用行为,重点核查是否存在强制商家接受、限制经营自主权等事实。

三是评估行为对市场竞争的影响,包括是否排除中小平台竞争、是否损害消费者选择权等。

对行业而言,此案或将成为规范算法竞争的重要判例。

若“调价助手” 被认定违法,将倒逼平台重构定价机制,推动形成 “商家自主定价 + 平台合规监管” 的新模式。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它将明确算法应用的法律边界,技术创新不应成为滥用市场力量的工具,平台经济的健康发展,终究要建立在公平竞争、尊重市场主体权利的基础上。

携程“调价助手”不仅仅体现的是价格乱象,更是平台经济中“大而不能倒” 的权力失衡。

当 56% 的市场份额赋予平台制定规则的权力,更需要监管的缰绳防止其偏离轨道。

这场关于定价权的博弈,最终将决定:在算法主导的商业世界里,市场公平的底线究竟由谁守护?

头图来源|携程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