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叔《为什么网上那么多人在骂伊朗,但他们却很少骂沙特?》文章对网民有失公允?
为什么网上那么多人在骂伊朗,但他们却很少骂沙特
1)在这一轮以色列和美国对伊朗发动袭击的过程中,中国网络上对于伊朗的批评很多,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冲着伊朗的政治制度去的。
2)实际上,伊朗和沙特同为中东地区的伊斯兰国家,从很多方面来说,沙特无论是政治制度还是社会风俗,按照一般意义理解,都要比伊朗更为“保守”。但是,你有没有发现,在中国网络上,批评乃至攻击伊朗的人很多,但是,同样攻击沙特的人却少得多。这是为什么呢?
3)我在中东曾经驻外两年,去过不少阿拉伯国家。我跟大家说一个常识,沙特曾经长期禁止女性开车,这项禁令直到2018年6月才彻底废除;而伊朗在1979年“伊斯兰革命”之后,从未禁止女性开车。
4)再举个例子,长期以来,沙特甚至连电影院都禁止,这一禁令直到2018年4月才彻底解除。
5)再比如,我们看看沙特和伊朗对女性的着装要求。沙特传统上要求女性公共场合穿黑袍并蒙面,2018年后放宽为“得体即可”,但农村地区仍很保守。被中国网上一些人攻击的伊朗女性着装政策,其对女性的限制要比沙特宽松很多。伊朗要求女性必须佩戴头巾,但形式灵活,装饰性围巾也被接受,并不要求女性全身穿罩袍。而且,伊朗对女性着装要求的执行力度因地区而异,在城市地区较为宽松。
6)我再说一个可能让那些网上伊朗“喷子”大掉眼镜的事情。直到2019年,沙特女性都无法独立申请护照出国,出国旅行必须获得男性监护人同意。
7)应该说,沙特和伊朗都算是中国的“友好国家”。中国的官方政策,乃至一些有识之士,早就明确了,中国不应该去干涉其他国家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和社会风俗。我在这里指出沙特一些独特的社会风俗和法律规定,并没有批评沙特的意思。我只是想说,如果你按照西方那一套标准,毫无疑问,沙特无论是政治制度还是社会风俗,都比伊朗要“保守”,那么,沙特才是那个更应该受到“批评”的那个国家,但事情却完全相反。
8)我猜想沙特之所以在中国网上没有遭受那么多批评,可能是因为沙特比较富裕。毕竟,很多人都有一种“慕强心理”。只是,很多人并不知道,伊朗和沙特一样,拥有非常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其中,沙特拥有石油储量2586亿桶,位居全球第二;伊朗的石油储量也高达2086亿桶,位居全球第三。如果用天然气来衡量,伊朗比沙特更“富有”:伊朗天然气储量为34万亿立方米,位居全球第一;而沙特天然气储量为8.3万亿立方米,位居全球第六。如果不是美西方长期以来对伊朗封锁和围堵,伊朗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可以得到充分开发,伊朗绝对不是现在这个“穷样儿”。为什么美国放过了沙特却拼死打击伊朗?根本不是因为伊朗的政治制度和社会风俗比沙特更保守,而是因为沙特长期以来选择了接受美国的驻军,从不从事极端的反美、反以活动;而伊朗自从“伊斯兰革命”推翻美国在伊朗的傀儡和代理人统治之后,一直跟美国尖锐对立。
9)这恰恰是我要说的关键。很多人在网上骂伊朗,还觉得自己代表了“人类正义和进步的声音”,还觉得自己“伟大、高尚”。其实,他们根本不知道,他们对于伊朗的攻击和鄙视,在很大程度上,不过是美西方媒体一直明里暗里灌输给他们的意识形态。他们不攻击和鄙视沙特,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美西方媒体从来没有像对待伊朗那样大规模、高强度污蔑和攻击沙特的政治制度和社会风俗。
10)那些热衷于在网上批评伊朗政治制度和社会风俗的人,很多人其实并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美国在历史上大规模屠杀印第安人,搞真正的种族灭绝,他们揪住美国不放了吗?美国今天仍在支持以色列在加沙地带搞针对巴勒斯坦人的种族灭绝行径,他们敢于批评美国吗?美国所谓的“资产阶级民主”,不过是“资本家和政客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分赃结构”,他们看得懂这一点吗?时至今日,那些还依然认为美国人享有“言论自由”、还依然认为美国有所谓“民主、人权”的人,不是无知透顶,就是鬼迷心窍。这些人才是真正的可怜虫,他们从未学会独立思考
明叔文章《为什么网上那么多人在骂伊朗,但他们却很少骂沙特?》,作为观察网一个小读者对明叔的文章进行回复:
一、政权内部结构性缺陷
统治集团分裂与政策矛盾伊朗高层存在严重派系对立:宗教强硬派(哈梅内伊派)持续鼓吹反美口号却无视经济崩溃,改革派因“秘密接触美国”遭清洗入狱,革命卫队自成商业帝国垄断全国60%经济命脉。这种撕裂导致外交政策反复无常——既在联合国谴责制裁,又向真主党输送导弹;既请求中国投资,又纵容军方扣押中资油船索要“保护费。
系统性腐败与经济失控革命卫队通过“慈善基金会”控制石油、矿产、电信等行业,但其管理低效腐败丛生。2025年伊朗通胀率达150%,青年失业率50%,而革命卫队高层却在迪拜购置豪宅。石油出口因制裁暴跌至每日50万桶(仅为2018年的25%),彻底暴露“抵抗经济”政策的失败。经济崩溃直接引发街头涂鸦“把导弹换成面包”的民意反弹。
二、对华战略失信行为
合作承诺的虚伪性,中伊签署的25年全面合作协议,实际到位资金不足零头,伊朗故意拖延履约长达4年,将中国援建港口转为军火转运站,高层公开嘲讽中国投资“像蜗牛一样慢”,甚至扣押中方光伏设备。这种“表演式履约”在遭以色列空袭后急转,德黑兰24小时内派人赴华求救,被舆论讽刺为“连夜翻垃圾桶找协议”。
外交实用主义伤害中方利益,伊朗外交呈现显著双标,一方面接受中国声援,另一方面绕过中国寻求欧美斡旋伊以冲突,一边点赞中国“和平倡议”,一边默许代理人袭击红海商船(中国为最大使用国)。其将大国视为工具而非伙伴的态度,削弱了中伊战略互信。
三、战略能力与制度合法性危机
军事行动暴露体制脆弱性,以色列空袭期间,战机如入无人之境,革命卫队总司令等高层被“斩首”,价值18亿美元的防空系统遭摧毁。军方事后发布的“手摸核弹”视频被制成“MAYBE”表情包疯传,暴露政权宣传与实际战力的巨大落差。
盟友信任体系崩塌,“什叶派之弧”沦为“断头台”,叙利亚危机中革命卫队抛弃阿萨德撤入俄军基地,真主党领袖与伊朗顾问密会后遭精准空袭,证据显示会面地点提前泄露,胡塞武装缴获文件证实伊朗顾问撤离时带走全部防空密码本。这些背叛行为导致地区盟友离心离德。
四、中国舆论的深层诉求
网民批评的实质是对可持续合作伙伴的期待,当伊朗经济命脉被革命卫队掌控、对华合作沦为权宜工具、外交政策缺乏连贯性时,中国民众自然质疑其政权能否保障两国长期利益。这种批评既是制度缺陷的镜像,也是对国际交往诚信原则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