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南京红老头的反思
(卢诗翰)好多人询问这个事情怎么看待
这个事件最开始的命名其实是很精准的,南京红姐,为什么是红姐?因为当年三和有个红姐,也是昵称阿红,也是面向底层大众,也被称为肉菩萨。
小红,阿红,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底层风俗行业名字,时间久了小红阿红变成了红姐。
南京红姐这个称号,既区别于三和那个红姐,又在一瞬间传达了两者共同性,属于非常典型的江湖叫法。
而顺着这个路线往上翻,很容易就会思考,为什么不同地区会出现红姐?
三和是底层打工人聚集地,南京这两年接入芜马滁也大量人口流入,包括当年的东莞都是类似情况。
顺着这个思路去写报道,最后一定是往底层人群关怀的方向去的,非常沉重且敏感。
那不走这个方向呢?
红姐是是个自称女性的男性。LGBT,大规模,这也是值得讨论的问题,成都也有类似情况,巧的是,成都这两年也是大量人口流入。
顺着这条线,你可以去谈谈新兴城市,边缘人群,LGBT问题。
但这里又有一个问题,LGBT不但是法律盲区,在道德上也是盲区,大众对于LGBT这块是没有定义的,就像今天好多律师表示,不知道这个究竟该怎么定义。
此外,和三和红姐不同,LGBT不但是一个敏感问题,还涉及明确的身份政治群体。
也就是这个报道方向,不但极其考验专业性,还敏感。
于是最后你们看到的是什么呢?
初期报道是南京红姐,现在都改为南京红老头,
你说LGBT?什么LGBT?世界上没有LGBT这回事,只有当事人男扮女装恶趣味。
你说好多人知道是男的?
不,他们不知道,知道的男的,这就是LGBT问题,所以必须是不知道。
你说那几个前前后后来了多次的怎么解释?
那必须是被骗了很多次。
包括很多人说,难道当事双方这都看不出来吗?那只能看不出来呗
也就是这个事情,最终只能往“直男很蠢”的方向去,也只有这个解释能兜底所有问题。
性工作者问题,底层群体问题,LGBT问题,这些都太敏感了,很难讨论。
什么安全呢?编一下直男很蠢的段子,抖几个机灵,甚至你看那几个段子,都在小心翼翼的开玩笑,什么直男很蠢分不清男女,不敢设想当事双方是知道的。
简而言之,这个问题目前只能就这么看待了


展开再说一下吧,南京红姐或者说红老头事件
我认为是真正意义上的后现代问题进入主流视野体现。
一句话描述
你问大家如何看待十八岁的跨性别男娘,大部分人都会说包容
但如果换成一个二十八岁的男娘呢?很多人可能就不太包容了
那现在一个三十八略显老态的跨性别者,还和大量同性发生关系呢?
这就是今天的红姐事件
你会发现很多人表示出生理性的排斥。
排斥很正常,人之常情,人天然就是无法理解别人的XP,这非常合理。
关键问题是什么?
关键问题是绝大部分人,在这之前有一种错觉,自己是LGBT的支持者。
过去二十年,中国的舆论,尤其是文化领域,带有非常明显的早熟特征。
大家在空调房阶梯教室内,开辩论会,慷慨激昂的辩论我们是否要包容LGBT。
而其中的绝大部分人,在拿到这个话题前,生活中甚至没有接触到哪怕一个跨性别群体。
于是问题来了,既然大家都没见过这个东西,为什么要辩论他呢?
因为欧美在辩论,对吧
因为哈佛耶鲁在讨论这个,硅谷斯坦福在辩论这个,民主党媒体们在宣扬这个,这个问题看起来前卫又时髦,于是一堆人也跟着讨论这个。
绝大部分人对于LGBT的认知,是一个十八岁的帅气少年在斯坦福校园内举着彩虹桥高呼自由。这个画面太年轻,太美好了,太时尚了,以至于不支持的人简直封建保守不可理喻。
什么叫舆论早熟,这就是舆论早熟,绝大部分人根本没有真正接触到这个事物,从未在现实中亲眼见过一个跨性别者,也从没有去思考过什么是跨性别者,媒体小编也不过是看了几篇海外媒体报道,就开始复读经书搬运话题。
啊,欧美支持这个,哈佛支持这个,所以我支持这个,那我也是先进的开放的,反对的就是落后保守的。
而媒体通常又只会挑选最出彩最吸睛的那一幕,许多人就此形成了认知绑定,跨性别者问题就是一个十八岁的美貌少年爱上另一个少年的问题。
你去看国内跨性别LGBT的讨论,包括耽美群体的画像,主角无一例外全是十八岁美貌少年形态,因为很多人接触到的LGBT相关问题讨论,全是基于这个基础展开的。
事实是,十八岁的少年,打篮球没问题,踢足球没问题,逃课上网乃至辍学创业失败都没问题,十八岁的时候,你干什么都没问题,成功了叫创业,失败了叫青春。
但问题在于,没有人可以永远十八岁,没有人可以永远年轻貌美,甚至绝大部分人,十八岁的时候也不貌美。
这个时候你还支持吗?
倒退回2005年,十八岁的女装大佬,你支持吗?
你一定支持对不对?年轻时髦前卫啊
那时间来到2025,三十八岁略显老态的红姐呢?
什么红姐,那叫红老头。
什么LGBT,那是一群直男愚蠢没认出来,你说来了好几次还没认出来吗?
那必须是没认出来,必须不能是LGBT问题。
很多人无法接受这是一个LGBT问题,LGBT议题应该是十八岁的美貌少年在斯坦福大学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弹钢琴啊,怎么能是这样的呢?
从始至终,你都并不包容LGBT群体,你只是包容了十八岁的美貌少年。
你把男男耽美当时尚单品,是因为他时尚,而不是你包容
有句话特别精准,三十岁前所有人都是激进派,真正体现出差异要等三十岁后。
年少的时候,你在上学,你只能从媒体上看到来自哈佛耶鲁硅谷斯坦福的跨性别年轻人,他们是如此年轻如此时尚,以至于你不假思索的就认为,大家就应该支持他们。
只有当你走进社会,在现实中真正见到三十岁后的跨性别群体,你才明白,保守派们在说什么,那些年长的家长们,父母们,在担忧什么。
过去你无法想象有什么人会投票给特朗普,你无法想象什么人会拒绝前卫,进步,这些一听起来就特别美好的词。
但当那天真的到来的时候,你突然不假思索的表示,男性就是男性,女性就是女性,红脖子原来是你自己。
事实就是,女权,动保,LGBT,之前所有的后现代问题,在中国舆论场上都是空洞而脱离现实的,我称之为“空调房里的辩论题”。
你放一张年轻貌美的十八岁的跨性别者照片,大家一定支持,但真实案例一个三十八岁的跨性别者摆面前,大部分人难以接受。
你去综艺节目开个辩题,高铁要不要卫生巾,没有人会说不支持,这个要求看起来太合理了。
但真到线下,上海动物园这样,你发现十个月婴孩喝奶问题,就足够大家吵上一周。
动保问题为何声音响,因为大部分人年轻人都还在租房,租房肯定支持流浪猫。
等到大量年轻人拥有房产,小区环境和流浪猫关联,流浪猫多了会影响房价和公寓租金了,那时候才是见真章的时刻。
欧美很多公寓就这样,养宠物没问题,额外交押金就行。
动保大战零散网民没悬念,等和房东真金白银拼刺刀的时候,才是出答案的时刻。
当一个问题不涉及利益,带有滤镜的时候,大家往往会表演的先进包容,只有真金白银涉及利益,真真正正有一头牛的时刻,此时的答案才是真的答案。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次真真正正出现在现实中的LGBT事件里,各方表现都特别有意思
平日里对LGBT喊打喊杀的宅男真遇到底层LGBT,居然一堆同情的
平日里热衷男男耽美把LGBT当时尚单品的,反而很多开口就是性压抑
最有意思的是官方通报
他们没有说什么风序良俗,对于XP不做评价,不说对,也不说错
那他们说的是什么呢?
传播淫秽物品,不赞成,不反对,我就公事公办
某种意义上,算是从始至终表里如一了,对后续问题而言,非常具有参考性

接昨天再说一下吧
昨天那条不止一个人表示,扯什么LGBT的就是避重就轻,男性就是男性,女性就是女性,所以这个事情明明很简单啊?
说的非常对,我等的就是这句话。
男性就是男性,女性就是女性,这不就是标准到不能再标准的保守顺直男价值观,maga红脖子价值观吗?
如果你认可这个标准,那么之前的海棠文学大战,再之前的巴黎奥运开幕式,就不该有任何争议对吗?
海棠文学根本就担不起文学的称谓,因为男性就是男性,女性就是女性,对不对?
巴黎开幕式所谓的觉醒叙事多元叙事也全是扯淡,因为男性就是男性,女性就是女性,合理吗?
这是你自己说的
你以为我在哪等着你?我在这等着你
海棠文学不但是男男,尺度还大的不行,为什么变成了进步文学代表?
巴黎开幕式不但男男,还多人,还是全球直播,为什么成为了觉醒代表,一堆人在那复读气死顺直男呢?
这是巴黎开幕式当年的截图,一堆人高呼顺直男破防了,老中不懂多元审美,尺度最好再大十倍。
男男,多人,巧了么这不是,现在南京红姐不但完成了你的要求,还把尺度大到一千倍,请问谁破防了呢?
一定是落后保守不懂多元审美的顺直男吧?
绝对不可能是觉醒开放进步的某些群体吧?
所以事实是什么?
事实就是我说的舆论早熟,对吗?
当你在空调房辩论会上大谈多元审美的时候,你并不真正理解这个词的意思,当你在网上盛赞巴黎开幕式觉醒叙事的时候,你也不知道这代表什么
你不知道媒体们在说什么,你甚至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你敲出多元觉醒的长篇大论的时候,你的大脑其实并没有在工作,对不对?
你觉得巴黎很时髦很开放,开幕影像上的俊男美女既年轻又好看,所以我赞同他们附和他们,等于我也是进步的开放的高等的。直男们反对这个,直男就是落后的保守的。对不对?
其实你并没真的理解他们在表达什么,你只是看到了那精致的包装高大的光环就赞同了,你的思想并不比直男们进步,也从来没有什么所谓的觉醒,你只是比较好骗,直男们在看到开幕式看到海棠文学的一瞬间就知道这是什么,并马上表达了反对,男性就是男性,女性就是女性
但你没有,因为当时的表演太精致了,豪华的红地毯,密集的聚光灯,靓丽的男女演员,让你觉得这一切很美好,你觉得这堆直男怎么就不懂欣赏美呢?
直到2025年7月这天,一个没有光环,也不精致,还不年轻的,三十八跨性别者真正出现在你面前,你终于反应过来,此时没有媒体的渲染,也没有活动的包装,你终于开动自己大脑,然后得到结论,确实,男性就是男性,女性就是女性。
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是吗?
如果你反对跨性别认同,那么你其实就是红脖子黄脖子价值观,为什么你会觉得觉醒叙事合理?
如果你反对滥交,那么你就是标准的传统保守顺直男价值观,为什么你却在大骂直男?
如果你认为南京这事辣眼,那么你为什么会认为海棠文学那超越尺度的创作应该被大家接受?
当你复读那些多元觉醒的大词,表演自己开放包容的时候,你的大脑真的思考过,这些词代表什么,自己在做什么吗?
我猜并没有,对吗?
所以这是一个发生在赛博时代的叶公好龙的故事
你笑古人封建,古人笑你无知,你享受了21世纪科技进步的成果,但对于人性的理解,你并没有超越古人。
从始至终,老中的标准其实是最容易理解的
海棠越线罚海棠,红姐违法罚红姐,没有什么多元觉醒,就看你有没有违法,这个标准保守但也非常明确。
而有些人呢?星期一怒赞巴黎开幕式多元,星期二为海棠耽美文学奔走,然后星期三了,突然转变画风男就是男女就是女了
以前我看过一个消费市场理论
男性的认可来自内在,女性的认可往往依赖外部。
男性看到事物的时候会根据自己内在做出判断,哪怕你包装的再好,他也要质疑一下。好处是不好骗,坏处是会表现的爱抬杠。
女性并没有这么强的内在性,所以只要把物品包装的时尚精致,她们就会认同,所以常常更时尚,但也意味着更好骗。
当你打男性市场的时候,必须要打性价比说服力,哪怕升值想象力也是一种性价比
而当你攻女性市场的时候,要快速种草拉动潮流
以前我不太信,现在我觉得市场经济是有点东西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