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灾的差异,折射出的是理念和制度的不同

九万里

2025年07月10日 07:00:17

2025年仲夏,两场特大洪灾分别肆虐中国贵州和美国得州。

7月4日,受强降雨影响,美国得克萨斯州中部的瓜达卢普河45分钟内水位暴涨8米,形成猛烈的洪峰,汹涌的洪水沿丘陵地带顺势而下,瞬间淹没了河畔地区,冲毁了多处道路和桥梁。截至目前,洪水已造成一百余人死亡。

500

遭遇洪灾的得克萨斯州克尔县克尔维尔市。

几乎同一时间,中国贵州黔东南州榕江县遭受了历史罕见的强降雨侵袭,都柳江水位急剧上涨,洪水冲垮堤岸,淹没街道,大量商铺、民居被浸泡在洪水中,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遭受严重破坏。

500

遭遇特大洪灾的榕江县城。

面对突如其来的洪灾,中美两国在灾害预警、应急救援、灾后重建等方面呈现出鲜明对比,而这背后其实是中美理念与制度的不同。

中国救灾,以人为本。

救灾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人身安全,是一项跟时间赛跑的工作。榕江县洪灾发生后,中国政府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争分夺秒展开救援行动,最大程度降低受灾民众损失。

及时预警,分秒必争。

榕江县地处黔东南州,所辖区域多为通讯信号覆盖不佳的丘陵山地,当地依托“村村响”应急广播、微信小程序、干部地毯式走访等方式,建立了重大灾情预警机制。

预知灾情后,榕江县第一时间启动预警机制。县政府组织各级干部“挨家挨户敲门通知”,重点排查老人、儿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确保不落一户、不漏一人。

因此,洪水预警发布后不到6小时,榕江县洪区所有人员全部转移。

灾情发生后,黔东南州第一时间进入战时响应状态,州防汛抗旱指挥部紧急发布应急调度令,各县(市)迅速响应,纷纷集结力量,携带各类救援装备,马不停蹄地奔赴榕江,以最快速度调集各方资源,投入抢险救灾工作。

资源统筹,科学有效。

面对灾情,中国始终将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置于首要位置,政府全力以赴统筹各方资源,与企业、民众、公益组织、慈善团体汇聚形成合力,共同投入抢险救灾。

人力资源调配方面,榕江县商户自发组成“铁锹突击队”,凌晨四点自带工具清理街道,奥运冠军带头返乡参与救灾,1.2万名志愿者高效有序地投入到救援行动中,协助转移被困群众、参与灾后清淤等多项重要任务,在政府科学统筹下,整个区域的人力资源得到充分调动,全社会拧成一股绳共同救灾。

500

救援队开展灾后清淤工作。

民生物资保障方面,灾情发生后,国家财政部迅速拨付3亿元救灾资金,全国17家慈善机构1276万元捐款如及时雨般到位,贵州省红十字会24小时内调集多台机器,每天产出5万吨达标饮用水,临省车队自发往灾区运送物资,全国一盘棋共同编织起坚实的生命守护网。

洪灾发生后的第五日,榕江县已收到社会各界捐赠的大量救灾物资,其中饮用水105998件、牛奶等各类饮料19148件、方便面32618件、隔离衣2万件、外科检查手套1万副、一次性口罩52800个、N95口罩30360个......广大志愿者、社会组织和企业纷纷伸出援手,为灾区提供物资捐赠、心理疏导等多方面的帮助。

灾后重建方面,灾情缓解后,政府迅速投入到灾后重建工作,率先完成关键基础设施修复,滨江大道透水铺装、“村超”球场3D修复、生态鱼道构建等工程也先后开工,助力当地居民恢复生产。

同时,保险公司也迅速行动,第一时间启动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主动收集客户出险信息,积极投入到抗洪救灾及保险服务保障工作中。

面对自然灾害,中国以政府为主导,在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基础上,统筹调度全社会资源,以高度一致的行动,全力以赴投入救灾重建工作。这套应急处突体系,能够最大限度保障普通民众的人身财产安全,在实践中也得到了广泛赞誉。

美国救灾,一地鸡毛。

反观发生在得克萨斯州的洪灾,美国的救灾体系暴露出多环节“掉链子”的严重问题,最终导致受灾民众付出惨痛代价,让人疾首痛心。

气象预警,严重滞后。

得州洪灾中预警出现严重滞后,民众未得到及时疏散,导致这一问题的就是特朗普。

特朗普上台后,废止了拜登政府制定的气候政策,大幅削减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及其下属国家气象局预算资金,并裁减了数百名员工。

据美国媒体报道,在国家气象局位于得州中部的分支机构,自今年4月以来,包括天气预警协调员等多个关键岗位一直空缺。

在本次山洪预警工作中,美国国家气象局虽然在7月4日凌晨1时14分向克尔县部分地区发布了山洪预警,但预报的降雨量远低于实际情况。

7月4日凌晨3时,克尔县已经遭遇山洪严重冲击,但直到4时许,气象局才向沿河居民和营地人员手机发送紧急警报,不少居民抱怨警报来得太晚,甚至压根没收到。

得州克尔县县治克尔维尔市市长乔·赫林二世在接受采访时含泪哭诉,称在洪灾发生前,当地官员“甚至没有收到任何预警”。

本该作为灾害“前哨”的气象部门,因为预算被砍、人员短缺,难以发挥应有预警作用,让民众错失了宝贵的疏散时间,大大增加了灾害损失。

救援行动,迟缓无力。

基层救援力量是灾害应对的第一道防线,然而长期以来,美国政府对市县应急防灾资金的投入严重不足,特朗普上台后,更进一步削减开支,造成基层防灾资源严重短缺。

得州洪灾中,克尔县消防局长向美媒透露,由于联邦补助削减,该县志愿消防队员流失40%,导致首批救援力量延迟6小时抵达。

在圣安吉洛市,原本依靠联邦补助维持的多个社区救援站点,因资金短缺被迫关闭,专业救援人员数量大幅减少,导致被困群众无法在第一时间得到救助。

灾后48小时是救灾的黄金时间,能否抢救濒危生命、降低灾害,很大程度取决于基层力量的第一反应,美国显然在这方面出了大问题。

防灾工程,推进受阻。

除了削弱气象部门资金,特朗普政府还大幅削减联邦应急管理部门的建设资金,导致得州等易受极端天气影响地区的防灾工程建设推进受阻。

得州休斯顿市地势低洼,本就是洪水高发区,2017年飓风“哈维”后,当地规划的200公里防洪堤升级工程因联邦资金大幅缩减而进度停滞,仅完成原计划的35%。

此次洪灾中,休斯顿市未完成升级的防洪堤多处出现漫溢,导致超过120平方公里城区被淹,2.3万处商业设施和8.7万栋居民房屋受损,经济损失初步估算达64亿美元。

无独有偶,发生在今年年初的加州火灾,也反映出美国消防设施老化、缺失的问题。超过60%的空中灭火飞机服役时间超过20年,在高温强风条件下难以正常作业;部分地区消防栓供水不足,水压低于标准值的30%,甚至有的消防栓竟然没有联通水源。(另见本号文章同样是救灾,差别咋就这么大呢?!)

特朗普为实现个人政治目的,连国家应急防灾工程都胆敢废弃,风和日丽时看似平安无事,一旦突发自然灾害,必然遭受大自然惩罚。

500

2025年1月20日,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宣布美国将再次退出旨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

州际协同,步调不一。

除资源投入短缺外,此次得州洪灾还充分暴露了美国联邦制下,州际协同救灾难的窘境。

根据美国联邦应急管理局(FEMA)的互助机制,州际救援依赖自愿协商,联邦政府仅承担协调角色,缺乏强制调配权。这种机制导致救援响应效率受各州自身情况制约。

作为得州的邻州,路易斯安那州也面临汛期防洪压力,按照机制要求,路易斯安那州的救援力量优先保障本州需求,因此向得州派遣的支援力量规模有限,远低于得州的实际需求。

同时,联邦政府也无法直接调动临近无险情州的资源,救灾就是跟时间赛跑,等一番商议讨论下来,灾情早已酿成恶果。

这种“优先自保”的决策逻辑根源,是美国政治制度使然,州政府由本州选民选出,需要对本州选民负责,因此,各州政府只愿意将资源和精力投入本州事务,造成美国内部各自为政,难以实现跨区域救援资源的高效整合。

救灾折射出中美理念和制度的不同。

透过贵州榕江和得克萨斯州截然不同的救灾处突表现,可以看到中美两个国家在治理理念、制度逻辑上的巨大差异。

中国在面对自然灾害时,永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始终将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同时,中国极具凝聚力的政治体制,能够释放出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

每逢大灾,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社会各界可以迅速汇聚救灾的强大合力,形成一张覆盖全国的资源调配网络。

从1998年抗洪的万众一心,到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的众志成城,再到这次贵州榕江洪灾后的紧急驰援,中国重大灾害应急救援的体制优势一再得到彰显。

在救灾过程中,中国坚决贯彻执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时刻不忘使命初心的政治品格。

反观美国,作为资本财团代表的政府,根本不可能将普通民众利益放在首位,制定各项政策的初衷,也是为了满足各利益群体的诉求。因此在面对自然灾害时,民众就首当其冲成了可怜的牺牲品。

另一方面,从应急处突体系上看,美国联邦、州与地方三级分权制衡的架构,在灾害应对中常陷入协调困境。

各州与地方高度自治,形成“权力堡垒”,在资源调配与行动节奏上难以无缝协同。制度设计的初衷本来是限制权力,但在灾难来临的非常时刻,却异化为反应迟滞与推诿扯皮。

从飓风“卡特里娜”的惨痛教训到如今得州的洪水困局,美国制度在紧急状态下的脆弱性反复显现,这次得州官员面对质询时的消极回应,折射出美国权责分散下责任主体混乱的体制缺陷。

500

2005年8月29日,“卡特里娜”飓风袭击新奥尔良市,摧毁防洪堤,导致80%的地区被洪水淹没,造成1800人丧生和100万人无家可归。

而治理效能的差异,在灾后重建期表现的更为明显。

中国凭借强大的组织网络,能迅速启动大规模基础设施修复与家园重建。在灾后重建过程中,中国以国家财政作为主导力量,辅以广泛的社会资本,形成“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共担模式。

美国的灾后重建更多依赖市场机制与商业保险体系,联邦援助常常因国会冗长的预算审批流程一拖再拖,社会整体恢复的进程被无形拉长,成本也无限拉高。

一场自然灾害造成的伤痕终将被时间抚平,但深层次的理念和制度却不会轻易改变。

事实无数次地证明,天灾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人祸……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