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杰伦登顶超话的背后,是被互联网情绪裹挟的两代人

本文22日发布于公众号:方独

经过两天两夜的鏖战(21日),周杰伦的超话影响力终于达到了1亿,超过第二名蔡徐坤将近一倍:

500

杰伦粉为自己的胜利感到欢呼雀跃,而在我看来,有意思的是这场狂欢背后的深思。

在整个事件背后,让我体会最深的是现代人对于年龄的严重焦虑,比如ikun(蔡徐坤粉丝的代称,以下同)对杰伦粉最大的驳斥是:“你们都老了,看不懂这世界了。”

500

更有趣的是,听着周杰伦长大的80后居然也认同这话,自称是“老年人”,甚至戏称自己为“夕阳红”组团,仿佛人的一生只有20岁才值得活似的。(有很多人驳斥我说这仅仅是80后的自嘲罢了,但我恰恰以为,这是80后在潜意识里的年龄焦虑。)

500

这种负面的焦虑情绪,透过互联网无限放大,以致于80后忘记自己当初20多岁的时候活成啥样了:每天活得像只浮萍似的,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甚至不知道自己明天住的地方在哪。

房价一年比一年高,工资就是不涨,从刚开始的跳一跳勉强能够着,到一辈子都指望不上。

谈个恋爱对方嫌自己穷,找份工作老板嫌自己没经验,就像小学生盼望有天长大不被欺负,20岁的时候最大的期望就是快快长大,坐到老板的那个位置。

迷茫和彷徨几乎笼罩着20-30岁的这10年,刚刚毕业甚至不知道今后自己该做什么?能做什么?什么都想试,但什么都不成功,因此每天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眼看着马上就要奔三,但是自己却毫无作为。

与20岁的挣扎相比,30岁则迎来了一个人生命的平静期:财务方面终于开始稳定,不再像年轻的时候管了上顿没下顿。事业也终于找到了方向,不像20岁如同一只无眼苍蝇一样乱撞。生活作息规律,不再熬夜,每天情绪平稳。经过10年的世事沧桑,大多数问题,该想明白的都已经想明白了,想不明白的也不想再懂,索性坦然了。

有时候我一觉醒来,很是庆幸自己是30而不是20岁,因为我现在基本上过的是自己20岁时想象的生活。20多岁的青春和躁动固然让人神往,时间的宽裕会让人产生一种幻觉:人生有很多种可能性。这种心情大约等同于摇奖时候,让人对未来充满了幻想,但无论怎么摇,最好的结果无非是达到30岁的宁静罢了。 

互联网的情绪如同浪潮一样,裹挟着80后前进,以致于他们全然忘记了自己年龄所带来优势,淹没在了年长带来的忧愁里。不得不承认,情绪的力量真的很大,以致于让人忘记了真相,只挂怀忧伤。

作为互联网迁徙人群的80后尚且如此,更不用说那些互联网原住民的90后,他们更是被互联网所裹挟的一代人。

90后常用这样的话来反驳杰伦粉的80后:当年你们粉周杰伦的时候,那些张国荣和罗大佑的粉不一样是这样鄙视你们的吗?

500

事实上这是一种逻辑混淆,两者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喜欢张国荣和罗大佑的人,之所以吐槽周杰伦咬字不清,是因为两者审美上有着根本的差异。而杰伦粉之所以吐槽蔡徐坤,却不是因为两者有审美差异,而是因为作为一个明星,蔡徐坤根本就没有任何像样的作品能拿得出手!就连他的长相,也是包装出来的:

500

500

这就不单只是审美上的差异了,而是审美和三观的堕落。当然,我这里并不是光指的ikuns,我指的是所有流量明星。

比如最近我看《中国新说唱》,就看得很尴尬,当几位所谓的导师上台表演时,吴亦凡居然表演的是他那首《大碗宽面》,这首歌的歌词是这样唱的:

从来不敢去相信

大碗能让你开心

但这确是我本意

也许是一种天意

这首歌的起因,是因为有次在节目里做面,吴亦凡兴致来了,来了一段freestyle(视频仅30秒):

由于里面的词“你看这个面它又长又宽,就像这个碗它又大又圆”太过于经典,结果被他的黑粉传唱至今。为了消除这种负面舆论,吴亦凡干脆就出了这首《大碗宽面》以自嘲。

同样是freestyle,下面是身为《中国新说唱》里学员 爆音 的表演,大家可以感受一下导师和学员的差距所在(视频仅30秒):

我不知道吴亦凡的粉丝看到这些有什么感觉,作为一个局外人,我是觉得吴亦凡挺可怜的,甚至有点替他的无能感到难过。身为一名说唱歌手,尤其是一名说唱节目的导师,却没有自己学员的水平一半好。当别人来嘲笑你时,并不是以更好的作品来回应,而是以另一首口水歌来自我解嘲,这无疑是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中明星的一种堕落。

再说回蔡徐坤,蔡徐坤的粉丝,如果要进行类比,中二程度大致和郭敬明当年《最小说》的那批粉丝相同,今天,如果你再去问当年读郭敬明的那群80后,他们多半会告诉你:“我当年怎么会读这种玩意的?简直不敢相信!”甚至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他的粉丝,这大概就是10年后ikuns 们的结局。

两者虽然结果相同,但是毫无疑问,ikuns 这个群体比看《最小说》群体的审美和三观更加堕落。因为看《最小说》的群体至少还是因为喜欢作品所以才喜欢里面的作者,但是粉蔡徐坤的这群人根本不需要任何作品,仅凭他的人设和外形,便成功地成为了他们的精神偶像。

将这种人当作精神偶像是件很危险的事,因为所谓的人设、外形这些东西都是资本所精心包装出来的,其本身就如同空中楼阁、镜花水月一般脆弱,往往经不起推敲,一推敲就碎了。娱乐圈那些靠秀恩爱和好男人形象树立起来的人设最后崩溃的明星还少吗?

有人说,之所以会诞生如同蔡徐坤、吴亦凡这样的流量明星,是因为资本的推波助澜所造成的结果。但我认为并非仅如此,而是由于互联网由PC端转向移动端以后,变得太便利了,便利到你只用掏口袋就能得到答案。在这种极度便利的情况下,人反而变懒了,思维也由“寻找价值”变成了“寻找价值认同”。

以前的粉丝通常是隔离状态的,他们很难聚集到一起。大多数时候他们都是通过作品来接触到明星的,很难被群体情绪所裹挟。因此,这时他有的是时间,静静地品茗一个人的作品。品一个人作品的过程,正是“寻找价值”的过程,他只有在这个人的作品中寻找到了价值,进而才会去粉一个明星。

而互联网让原本孤立的个人连接了起来,使得群体的情绪传导更为直接。就像资本他们只看数据,根本不需要明星有什么作品一样。这些粉丝根本就没闲心去看明星的作品,仅仅是寻找到一个跟自己相同兴趣爱好的组织,便觉得自己找到了身份归属。当外界攻击他们的偶像时,其实捍卫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偶像,而是捍卫的自己的审美和判断力,攻击偶像即攻击本人,至于粉这个偶像是否对错,已经不重要了。

抛却蔡徐坤与周杰伦之争,两人争夺超话这件事情本身就很蹊跷,比如这件事的始作俑者,是源自于一个引战帖:

500

短短的几百字,数次提到“微博超话”这个产品,其本身就很有炒作的嫌疑。也正因为这一个小小的引战贴,数以百万计的人涌向微博,他们放下手中的工作、放下孩子、放下追剧,放下学习,去学习怎样去打榜,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周杰伦怎么能被蔡徐坤给diss”的情绪。

但其实周杰伦本人是没有微博的,他根本不需要微博来自我宣传,更不需要什么超话榜,他自有自己的作品在,更是自带流量。只有短视者才会在乎超话榜这种数据,一个走红19年的明星根本不在乎这些,作品自能打动人心。数据可以监测,但是人心不可测。数据是理性,人心是感性的。理性的尽头是条死路,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用理性来解决的,这一点对于资本和蔡徐坤们来说可能不懂。

有人说:周杰伦PK蔡徐坤,这是一次面向流量的大型嘲讽的行为艺术。这也将自己太美化了一些,按我说,中年焦虑传导、无脑粉明星、跟引战贴打榜,这几件事反应了,无论是ikuns 还是杰伦粉,无论是80后还是90后,这两代人都是互联网情绪浪潮里随波逐流的浮游生物,在惊涛骇浪之下,他们丧失了理性和独立思考能力,被情绪裹挟着前进。

这也反应了,互联网的诞生,并没有让世界变得丰富多彩,而是让人变得趋同:在互联网里,人们变得同样的急于求成,变得同样的没事就低头按手机,变得同样的易怒易爆,总是被情绪所左右。变得同样的精神空虚,在互联网的世界里,你甚至再难再看到有人能静下心来看完一本书。

人们在被情绪的裹挟中前进,他们不再是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而是如同机器里被打包的商品一样,造出来的是一个个被同化的人。你很难想象这样的时代会出来大师,因为大师需要的是个性,而人们的个性正在被互联网所磨平。

高晓松曾说:“科学和艺术是两条互相平行的直线,世界就夹在这两条平行线之间。这边是科学,那边是艺术,这个世界就像中间的火车。但是这两条平行线的速度是不一样的。有的时候科学发展很快,艺术在后面追赶,有的时候艺术很快,在前面解释了很多东西,但是科学在后面停滞不前。”

诚然,我们迎来了人类科学技术爆炸的几十年,但科学跑得太快了,跑着跑着,人们才发现自己是在裸奔。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物质上的便利,但是同时也造成了一代人精神上的崩落。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