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拨款法案:特朗普以实力确保和平计划的重要首付
国防拨款法案:特朗普以实力确保和平计划的重要首付
华语智库:2025-07-09 08:03 发布于北京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安全政策专业委员会旗下官方账号
作者:徐秉君(华语智库高级研究员、新华社瞭望智库特约军事观察员)
特朗普签署“大而美”法案(图片源自路透社)
当地时间7月1日,美国国会通过的“大而美法案”(以下简称“法案”)在华盛顿引发广泛关注。特朗普总统在7月4日签署了1500亿美元国防资金法案,作为被称为“大而美法案”的税收和支出计划的一部分。同时也是特朗普政府“以实力确保和平”战略的关键一步,这项被共和党人称为“大而美”的综合立法,不仅承载着锁定经济增长税率、确保边境安全的多重目标,更以1500亿美元的国防投资,正式开启了美国军队重建与转型的“关键首付”。
从法案的核心内容看,其既回应了美国军事力量多年来“欠账”的现实困境,也折射出共和党对全球战略竞争的紧迫判断——在他们看来,面对中国军事进步、全球多地“独裁者制造混乱”的挑战,美国必须通过“硬实力”威慑对手,而这一切的前提,是“用更聪明的钱重建更强大的军队”。
2025年6月10日,罗杰·威克参议员(密西西比州共和党)在美国国会大厦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讲话。 盖蒂图片社 / 凯拉·巴特科维
一、“大而美法案”与国防拨款:一场多重目标的立法博弈
要理解“大而美法案”的出台背景,需从美国2025年的政治经济环境说起。
立法倒计时:减税到期与“统一法案”的紧迫性
2017年特朗普政府推动的多项减税措施将于2025年底到期,这一“时间红线”成为国会推进立法的关键动力。对共和党而言,延续减税以刺激经济增长是核心诉求,但与此同时,他们也希望借助这一立法窗口,同步推进边境安全、军事重建等长期目标。正如法案主导者罗杰·威克参议员所言:“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可以锁定有利于经济增长的税率、确保边境安全并重建军事力量。”
所谓“大而美”的“统一法案”,本质上是共和党试图通过“一揽子立法”整合多重政治目标的策略。除国防部分外,法案还包含废除“绿色新协议”支出、取消《减少通货膨胀法案》等内容——这些举措既是对民主党执政时期政策的“清算”,也反映了共和党“财政紧缩+军事优先”的价值排序:在他们看来,气候变化相关的“绿色支出”与所谓“误导性”的通胀法案,远不如军事投资对“美国安全”更具优先级。
与特朗普战略的绑定:“以实力确保和平”的关键一步
法案的军事投资被明确界定为特朗普“以实力确保和平”计划的“重要首付”。这一表述背后,是共和党对美国全球战略定位的重新校准。
2025年,特朗普政府反复强调“美国硬实力衰退”的危机:在欧洲,俄罗斯的军事行动被指“威胁北约安全”;在中东,伊朗的地区影响力被视为“破坏稳定”;在亚洲,中国的军事现代化被渲染为“挑战美国霸权”;甚至美国南部边境的移民问题,也被与“对手渗透”关联。在此背景下,“以实力确保和平”的核心逻辑是:通过强化军事威慑,阻止对手“变得更具攻击性”,从而避免直接战争。
而法案的军事拨款,正是这一战略的“启动资金”。正如法案起草者所言:“我们必须立即行动,及时建立这种力量。这项法案是通过实力实现和平的必要第一步。”
B-21 突袭者继续在加利福尼亚州爱德华兹空军基地进行飞行测试。该计划在 2025 年 7 月 4 日通过的和解法案中获得 45 亿美元的资金。 爱德华兹空军基地/Facebook
二、国防拨款法案如何重建和改革美军?
1500亿美元的国防投资,并非简单的“撒钱”,而是围绕“重建军事能力”与“推动军事转型”两大主线,对美军的关键领域进行系统性“补漏”与“升级”。
(一)补漏:修复多年“欠账”的关键领域
美国军事力量的“欠账”并非一日之寒。过去十年,受阿富汗、伊拉克战争拖累,以及奥巴马、拜登政府时期“战略收缩”政策的影响,美军在装备更新、工业基础、人员福利等领域积累了大量问题。法案的首要任务,便是填补这些“漏洞”。
导弹防御:启动“金色穹顶”计划的250亿“首付款”特朗普政府提出的“金色穹顶”计划(Golden Dome),目标是构建覆盖本土与海外驻军的多层导弹防御系统,重点防御弹道导弹、巡航导弹与高超音速导弹。法案中250亿美元的拨款,用于该系统的初期建设。这一投资的紧迫性源于美国对“导弹威胁”的焦虑:近年来,俄罗斯的“锆石”高超音速导弹、伊朗的中程弹道导弹,以及中国的东风系列导弹,均被美国视为“突破现有防御体系”的挑战。
国防工业基地:250亿重建“战争机器”的根基美国国防工业基地的衰退是长期问题。冷战结束后,军事承包商合并导致产能集中,关键矿产(如稀土)供应链依赖海外(尤其是中国),弹药储备在多场战争中消耗后未及时补充。法案中超过250亿美元的拨款,明确用于三大方向:补充弹药库存(应对可能的高强度冲突)、采用先进制造技术(如3D打印、智能工厂)提升生产效率、落实总统行政命令重建关键矿产供应链(减少对中国依赖)。
核武库与空军:140亿+90亿的“迟到升级”美国核武库的主体——“三位一体”核力量(陆基洲际导弹、战略核潜艇、战略轰炸机)——大多为冷战时期产物,部分装备已超期服役。法案中140亿美元用于核武库现代化,涵盖“哨兵”陆基洲际导弹替换“民兵-3”“哥伦比亚”级战略核潜艇研发等项目。同时,90亿美元用于空军机队升级,重点是F-35战斗机的规模化部署与老旧F-16机队的退役替代。
军人福利:100亿“投资最宝贵的资源”法案中100亿美元直接用于军人工资、津贴及家庭支持(住房、医疗等),140亿美元用于基本战备(仓库、造船厂基础设施改善,备件库存扩大)。这一安排回应了美军长期存在的“人员困境”:低薪导致征兵困难,基础设施老旧影响训练效率,家庭支持不足削弱军人留存率。在立法者开来:“军人是军队的核心,他们的福利与战备能力直接决定战斗力。”
(二)转型:瞄准“现代战场”的技术革命
除了“补漏”,法案更注重推动美军向“未来战场”转型。在起草者看来,“战争武器正在迅速变化”,低成本、可消耗系统与人工智能的普及,将重塑战场规则,美国必须抢占先机。
160亿押注“商业技术军事化”法案中160亿美元用于“大规模采用商业技术”,核心是将硅谷的创新成果(如无人机、AI算法、云计算)快速转化为军事能力。例如,部署低成本、一次性使用的无人机蜂群(可用于侦察、干扰或自杀式攻击),开发AI驱动的战场决策系统(提升指挥效率),以及利用商业卫星网络增强战场通信能力。这一策略旨在解决美军长期存在的“技术转化慢”问题——传统军事采购流程繁琐,往往需要5-10年才能将新技术装备部队,而商业技术的迭代周期已缩短至1-2年。
290亿+120亿:太平洋战略的“海军革命”法案对海军的投资堪称“历史性”:290亿美元用于复兴造船业,既包括传统舰艇(如“阿利·伯克”级驱逐舰)和潜艇(如“弗吉尼亚”级攻击核潜艇)的生产,也重点支持无人舰艇的大规模制造(如“幽灵舰队”计划中的无人水面舰艇和潜航器)。此外,120亿美元专门用于增强太平洋舰队的“能力与基础设施”——这直接指向美国对亚太地区的战略聚焦。
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塞缪尔·帕帕罗海军上将曾公开表示:“中国海军的扩张速度远超预期,我们需要更灵活、更分散的舰队结构。”无人舰艇的大规模部署,正是应对这一挑战的关键:它们成本低(仅为传统舰艇的1/10)、可批量生产,且能执行高风险任务(如前出侦察、水雷清除),可弥补美国在亚太地区舰艇数量的不足。
审计改革:1500亿如何“花得更聪明”?面对1500亿美元的巨额拨款,法案特别强调“花得更聪明”。一方面,要求国防部长彼得·赫格斯特审查拨款使用情况,确保每笔资金“用在正确的地方”;另一方面,推动五角大楼会计流程的自动化与AI应用,目标是在2028年前实现“干净审计”(即审计无重大问题)。这一安排针对的是美军长期存在的“资金滥用”问题:2023年的五角大楼审计显示,其76%的资产(约2.9万亿美元)无法被有效追踪,超支、浪费现象普遍。
当地时间7月1日,特朗普的“大而美”税收与支出法案以51比50惊险通过美国国会参议院决议。
三、威慑战争的成本永远无法与战争的成本相比
“威慑战争的成本永远无法与战争的成本相比。”这是法案开篇的核心论点,也是共和党为1500亿投资辩护的关键所在。
(一)从历史看“威慑”的经济性
美国对“威慑”的信仰根植于冷战经验。20世纪50-80年代,美国通过核威慑与常规军事优势,避免了与苏联的直接冲突,而冷战的总成本(约5万亿美元)远低于一场全面战争的代价(仅核战争即可导致数万亿美元损失与数百万人伤亡)。
如今,这一逻辑被共和党延伸至21世纪的大国竞争。他们认为,面对中国的军事进步(如航母、高超音速武器、区域拒止能力),美国若不通过投资维持“绝对优势”,对手可能“误判形势”,进而引发局部冲突甚至全面战争。而冲突的成本(人员伤亡、经济制裁、供应链断裂)将远超威慑所需的军事投资。
(二)1500亿只是“首付”,长期投资不可避免
法案起草者承认,1500亿美元仅是“多年忽视的代价”,要真正“跟上中国军事进步的步伐”,需要“数年的持续投资和超出这次首付的真正增长”。例如,“金色穹顶”导弹防御系统的总投入将达3000亿美元(法案中仅启动250亿);无人舰艇的大规模部署需要后续研发与生产资金;核武库现代化更需数十年持续投入。
这种“长期主义”的背后,是美国对战略竞争“持久性”的判断。在他们看来,中国的军事现代化是“系统性工程”,涉及工业基础、技术创新、人才储备等多重领域,美国若想保持优势,必须进行“代际投资”——不仅要升级现有装备,更要布局下一代技术(如定向能武器、量子通信)。
(三)“硬实力”作为外交的最后保障
法案反复强调“美国硬实力可以阻止对手变得更具攻击性”。这一表述揭示了共和党对“实力政治”的坚持:在他们看来,外交谈判、经济制裁等手段虽重要,但最终的“底线”仍是军事威慑。
以亚太地区为例,美国近年来推动的“印太战略”包含盟友协调、经济合作(如“印太经济框架”)等多重维度,但其核心支撑始终是军事存在。法案中对太平洋舰队的120亿投资,本质上是强化这一“支撑”,使美国在与中国的博弈中“更有底气”。
结语:首付之后,改革才刚开始
这项法案的通过,标志着美国军事重建的“首付”到位,但这远非终点。正如法案起草者所言:“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改革。”
目前,共和党已着手制定《FORGED法案》和《SPEED法案》,目标是推动五角大楼采购与创新流程的“40年来最显著改革”。前者旨在简化军事采购程序,缩短新技术装备部队的周期;后者聚焦军事创新,鼓励中小企业参与国防研发(传统上,美国防合同主要被洛克希德·马丁、雷神等巨头垄断)。
这些后续改革的重要性,甚至超过1500亿的拨款本身。毕竟,军事力量的真正提升,不仅依赖资金投入,更需要高效的制度支撑——若采购流程依然冗长、创新活力依然被巨头垄断,再多的钱也可能“打水漂”。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该法案是美国“战略焦虑”的集中体现。在全球化退潮、大国竞争加剧的背景下,美国试图通过军事投资“重新定义优势”,但其面临的挑战同样严峻:国内财政赤字高企(2025年联邦债务已超35万亿美元)、两党政治分裂(民主党强烈反对废除“绿色新协议”)、技术扩散趋势(高超音速导弹等技术已不再为大国独有)。
无论如何,这项法案已为特朗普的“以实力确保和平”计划开了头。未来的问题在于:美国能否将“首付”转化为长期优势?而这场军事重建与转型的“豪赌”,最终又将把世界带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