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35生产线首公开,年产50架什么概念?
2025年7月8日,央视在沈飞报道歼-15T舰载机,结果镜头一转,好家伙,歼-35隐身战斗机,直接“C位出道”。
仅仅几个画面,便有至少5架歼-35清晰可见,不仅有绿皮机,连涂装完成版都大大方方摆在那儿,生怕别人看不见,而涂装编号也表明,这些并非试飞原型,而是正式服役前的量产机型。
这哪是意外?分明是沈飞和央视联合玩的“精准泄密”。懂行的朋友一看就知道,技术成熟了,生产线跑起来了,连涂装机都敢直接亮相,看来咱中国的隐身战斗机,已迫不及待要告诉全世界:“我准备好了”!
回首歼-35的来时路,可以说是一段从“备胎”到“抢镜王”的励志故事。前身FC-31(代号“雪鸮”)刚出生时,曾被质疑“性能不足”,很多人说它只是歼-20的“备胎”,可沈飞偏不认命,自己砸钱搞研发,用十年蛰伏,换一场让世界惊掉下巴的逆袭。
2012年首飞的是FC-31 1.0版,还是用的俄制发动机;2.0版优化机体结构,为舰载机铺路;3.0版换装涡扇-19,推力暴增,最大起飞重量达32吨;4.0版(歼-35)全面隐身升级,雷达、航电系统焕然一新。
如今的歼-35,手握三大“王炸技能”:第一,隐身。专治F-35的“死角病”,F-35为了垂直起降,弹舱设计让某些角度雷达一照就露馅。歼-35全身都是隐身材料,连座舱盖都涂了黑科技涂层,配上氮化镓雷达,发现敌人比F-35早5秒,开火快3秒,这波叫“先下手为强”!
第二,动力。专为歼-35设计的第四代中推力发动机“涡扇19”,其高推力和高效燃烧设计,使歼-35实现了从“亚音速巡航”到“超音速巡航”的跨越,而F-35的F135发动机只能“短跑冲刺”。
第三,火力。内置弹舱可携带8吨弹药,比F-35多出2吨,实战火力更凶猛,活脱脱一个“空中军火库”,而F-35为了兼顾三军需求,载弹量被削到“委屈巴巴”。
以前西方佬总说,中国在2030年前,搞不出像样的隐身战机。现实很打脸,歼-35的出现,直接碾压他们心目中的“神”。更狠的是,不少专家预估在2026年-2027年,三种型号的歼-35战斗机,将实现年产50架。
年产50架,什么概念?航母战斗群能直接开挂,歼-35舰载版本就是为电磁弹射航母量身定制,一艘福建舰配24-36架歼-35,直接组成“隐身狼群”,第二岛链?分分钟逛到关岛喝咖啡。
在空战体系上,也能重构歼-35A与歼-20的双隐身配置,让中国空军实现“攻防兼备”,前者负责区域制空与多任务打击,后者专注高端威慑。至于性价比逆天的歼-35外贸版,瞄准的是全球军火市场,价格比F-35香,性能还碾压,以后在巴铁、中东王爷们的军购清单上,注定要成爆款!
从“望美兴叹”到“自主造顶流”,歼-35让每个中国人都明白,我们的战机,不仅能保家卫国,还能定义未来战争规则,不少友人会问,中国凭什么?
因为中国军工不搞那一套虚头巴脑的,走的是“实用主义路线”,隐身材料自己搞,涡扇19自己造,航母需求直接定制。当歼-35在央视镜头里傲娇摆pose时,咱看到的不仅是钢铁雄鹰,更是中国军工人憋了十年的那股劲。
从被嘲笑的备胎,到年产50架的抢镜王,这中间是无数工程师的焊枪火花,是生产线日夜不停的轰鸣,更是大国重器崛起的底气。
一句话,歼-35的“抢镜”,是中国航空工业递出的实力名片:“我们不仅有,还产得快、用得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