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只盯着阿胶!这地方靠小毛驴拉出89亿大产业,藏着你想不到的财富密码
提起东阿,人们最先想到的往往是东阿阿胶。这一传承千年的中医药瑰宝,不仅成就了一个民族品牌,更带动了一个产业的崛起——东阿黑毛驴产业。东阿是中国阿胶之乡,也是全国黑毛驴养殖规模最大的县,规模化养殖比重达83.7%以上。据统计,东阿县黑毛驴存栏量约9万头,年提供优质驴皮4.5万张,占全国阿胶原料供应量的25%以上。在阿胶产业的拉动下,黑毛驴从传统的役畜摇身一变,成为拉动区域经济的特色产业引擎。
然而,这繁荣背后也曾暗藏危机。传统“杀驴取皮”的模式,致使黑毛驴产业陷入“原料越少→价格越高→宰杀越多→原料更少”的死亡螺旋中,一度出现“驴荒”,威胁阿胶产业的根基。面对挑战,东阿县积极探索破局之道:以科技赋能为核心、政策护航为保障、产业链延伸为路径,推动黑毛驴产业从单一的“驴皮经济”向资源高效利用的综合产业转型,持续拓展市场边界与成长空间。官方数据显示,2023年东阿县黑毛驴全产业链总产值达89.6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比重超35%。
那么,东阿县究竟怎样借助科技创新、政策保障与产业协同,将毛驴产业从传统低附加值农业向现代高效益产业的转型升级?又是怎样打破传统路径依赖,以系统性战略眼光重新定义驴的价值,走出一条生态友好、价值倍增的发展之路?
科技赋能打破产业天花板
“驴荒”并非一夜形成。长期以来,阿胶产业对驴皮的刚性需求催生了“杀驴取皮”的粗放模式——农户养驴3-5年,最终仅靠一张驴皮获利,肉、奶等副产品开发不足,导致养殖收益难以覆盖成本。这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直接导致全国驴存栏量呈现断崖式下跌,根据官方数据显示,全国黑毛驴存栏量从1990年的1120万头锐减至2022年的173.54万头,原料危机不仅威胁到东阿阿胶的产业安全,更严重制约了整个黑毛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要突破这些瓶颈,实现从粗放式经营向精细化、高效化产业发展,破局之道在于科技创新。

为攻克养殖周期长这一长期困扰产业发展的难题,东阿县联合中国农业大学、山东省农科院等机构,将“高效繁殖”作为重点研究方向,推出了毛驴冻精细管繁育、胚胎移植等技术,使毛驴的受孕率从56%大幅提升至92%,并且繁育模式从一年一胎转变为一年多胎,有效增加了毛驴的存栏量。与此同时,东阿县还创新性地将基因编辑改良驴种与精准饲喂加速育肥技术相结合,使得养殖周期直接缩短20%-30%,有效提高了资金回报率。
然而若要彻底跳出“原料越少→价格越高→宰杀越多→原料更少”这个死亡螺旋,仅仅靠繁育技术缩短生产周期还远远不够。只有打破对“杀驴取皮”这一传统单一发展路径的依赖,推动“从一张皮到一头驴”的价值重构,打破产业天花板,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养殖效益低的瓶颈。

东阿这种“从一张皮到一头驴”的价值重构,并不是简单的从卖驴皮到卖驴肉,而是融入科技创新,深度开发驴奶、驴肉、驴血、驴骨、驴胎盘等精深加工产品,用“活体循环开发”战略,将科技高含量转变成为产品的高附加值。
传统模式,整头驴仅占重量10%的驴皮被利用,其余90%沦为低值副产品。但经过科技加持,综合开发,单头毛驴的经济价值能够从3000元提升至2万元。以前不受重视的驴血,经过活体采血分离免疫球蛋白,单头驴年采血收益超2000元;经冻干技术制成奶粉后,冻干驴奶粉较鲜奶价值提升12.8倍;而对驴肉的开发,更是成就了“黑驴王子”头部品牌。这些技术创新使单头驴形成“多次价值收割”,在毛驴漫长的繁育周期中也能带来效益,真正实现了将一头驴的价值最大化。

科技赋能下的东阿黑毛驴产业,发展成果立竿见影。截至2023年,东阿县黑毛驴存栏量较2018年增长200%,农户年均增收2.4万元,产业彻底告别“一张皮”的单一模式,形成覆盖驴胶、驴奶制品、驴肉深加工、化妆品等20余类产品的多元化矩阵,大大提升了产业抗风险能力和综合收益水平。
然而,产业发展需要多方主体参与的,如何协调各方利益,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保障产业稳定发展还需东阿继续探索。
政策护航打通产业堵点
养驴不同于养鸡鸭——一头驴需饲养3年以上,尽管经过科学技术改进,还是需要2年,而遇上市场波动可能导致血本无归。农户“不敢养、养不起”成为常态。东阿的解法是:以组织模式创新降低交易成本,让产业链上下游结成利益共同体,“六方联动”机制应运而生。
在这个模式中,政府、银行、保险、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六方主体各司其职,相互协作。针对农户“不敢养、养不起”的问题,政府提供驴驹补贴(每头3000元)和养殖保险(保费财政承担70%);银行推出“驴贷通”,贷款利息由县财政贴息50%;东阿阿胶签订保底收购协议,驴皮价格锁定市场价上浮10%;合作社统一饲料供应与技术服务,降低养殖成本20%;农户只需负责饲养,无需担忧销路;有的贫困户养不起,东阿就推行“送驴留驹”模式,企业提供母驴,农户获得驴驹收益,这又与助力脱贫和乡村振兴挂上钩;为了让处于原料供应端的农户能够享受到产业整体发展的利益,东阿还创新发展合作社保底分红模式,让农户能够享受到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

这一机制让产业涉及的上下游组织形成了一个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命运共同体,维护了产业链各环节的稳定,形成乘数化效应。2023年,东阿县黑毛驴养殖合作社增至156家,带动农户1.2万户,全产业链产值达89.6亿元。更关键的是,农户年均养殖收益稳定在4-6万元,风险大幅降低,收益大幅提升。
东阿通过创新组织模式和精准政策扶持,成功破解了黑毛驴产业发展中的诸多难题,为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氛围。然而,在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如何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综合效益?这将是东阿县黑毛驴产业面临的下一个重要课题。
链条延伸重塑产业生态
在科技赋能与政策护航的双重推动下,东阿县黑毛驴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基础日益稳固。如何进一步挖掘产业潜力,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东阿县又创新推出了一个“1 + 2 + 3 = 6”的“新六产”融合生态模式,即一产的养殖收入,通过二产加工增值,再借三产服务放大效益,重塑产业生态。
综合来讲便是,上游发展毛驴养殖、毛驴交易、毛驴屠宰三大产业;中游聚焦阿胶主业,活驴活体综合开发,做大补血、滋补、美容市场,培育多种产品及多个品牌;下游发展中医药健康体验、养生旅游、工业观光旅游。三产融合,形成全产业链集群。

经过几年摸索,东阿黑毛驴全产业链已现雏形:一产夯实基础,规模化养殖场占比达83.7%;二产提升价值,开发20余类精深加工产品,实现价值数倍甚至数百倍增长;三产拓宽边界,依托东阿黑毛驴地理标志和东阿阿胶品牌效应,积极发展以驴为主题的文旅产业,建设了中国毛驴博物馆、东阿产业园博物馆等文化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体验,仅东阿黑毛驴主题乐园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带动周边消费3亿元。
按照全产业链集群发展模式,东阿黑毛驴可以创造的经济价值不可斗量。2023年,东阿县驴产业三产融合产值占比达65%,农户综合收益较传统模式增长400%。

从“驴皮危机”到“全价值链开发”,东阿黑毛驴产业的蜕变揭示了一条传统农业升级的普适路径:以科技突破瓶颈,以政策分摊风险,以产业融合拓展边界。这场始于原料危机的自救行动,正在演变为全球特色农业的价值重构范式。
来源:区县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