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生产翻倍股,游戏行业又成了“小甜甜”
沉寂已久的游戏行业正以一种超乎预期的强度,重新夺回资本市场的焦点。
Wind数据显示,网络游戏指数自4月以来稳步上扬,涨幅超过30%。游族网络、完美世界、吉比特等一众公司股价大幅上涨。史玉柱执掌的巨人网络,更是凭借年初至今超100%的涨幅,成为这轮行情中最耀眼的明星。

而如果从去年的底部反弹算起,冰川网络、完美世界、恺英网络、吉比特等公司的股价都已经或者即将翻倍。

这一轮行情的信号弹,是巨人网络旗下的非对称竞技游戏《超自然行动组》。它在几乎没有大规模宣发的情况下,凭借口碑和玩法创新,悄然攀升至各大榜单前列,月流水预估已达亿级。
而它作为新游涌现的玩家之一,并非孤例。游戏本身就是情绪消费的集中出口之一。根据东方证券的观察,不管是经历了前几年的阵痛,游戏行业该有点新东西了。
“学习网易好榜样”?
要理解这轮行情的内核,《超自然行动组》是一个很不错的切入点。它并非行情的起点,但是却揭示了游戏厂商这次是怎么出成绩的。
这款由巨人网络开发的游戏,主打“PVE合作生存”,四名玩家组队进入神秘古迹探险寻宝,同时需要对抗AI控制的“鬼怪”并成功撤离。
没错,这个概念很像网易核心产品之一的《第五人格》,也有不少玩家是两款游戏的共同玩家,被类似的玩法和风格吸引。

不过有资深玩家告诉我们,《超自然行动组》玩法框架更像海外独立游戏《致命公司》(Lethal Company),而美术风格、题材本土化(如“鬼新娘”等中式恐怖元素)以及核心对抗体验上,其实和《第五人格》形成了一定的差异化。
《超自然行动组》的崛起路径,堪称“非典型”。它不是传统大厂“顶级IP+海量营销”的作品,而是在去年7月开启测试后,经历了近一年的长线打磨与小范围口碑发酵,直到临近暑期档才迎来爆发。

七麦数据显示,《超自然行动组》在App Store游戏畅销榜的排名,在季度内从160名开外迅速跑到前列,昨日更是冲到游戏畅销榜第11、免费榜第五。在游戏社区TapTap上,《超自然行动组》已经拿下超500万的下载量,位居PC端热门榜第一。
按照中信建投证券的最新测算,这款游戏的周度日活跃用户数(DAU)已达到竞品《第五人格》的63%,但日均使用时长,却是后者的2.5倍以上。

这意味着,虽然在用户规模上仍有追赶空间,但《超自然行动组》凭借其新颖、高强度的合作与对抗体验,成功地从存量市场中,攫取了远超其用户体量的“玩家时间”。
在用户时间等同于商业价值的互联网经济中,这是一个极具想象力的核心指标。它预示着游戏拥有巨大的流水潜力和长线运营的基础,也让市场对其“年流水50亿,上限对标《第五人格》全球流水”的预期,有了一定的数据支撑。
另外,这一次的成功也和前两年市场追捧派对游戏大做文章不同,更像是巨人网络内部的反思。2024年,巨人网络营收29.23亿元,同比持平;净利润14.25亿元,同比增长31.15%。今年一季度,其营收达到7.24亿元,同比增长3.94%;净利润3.48亿元,同比下降1.29%,毛利率高达91.27%。
史玉柱今年提到,最近回归后用了很多精力纠正团队,“重游戏性超过收入”。从实际上来看,巨人的做法应该是从“数值驱动”向“玩法驱动”战略回归。在一个审美疲劳、流量昂贵的时代,真正能够穿透市场的,依然是回归游戏“好玩”的本质。
游戏行业,“气候变暖”
如果说《超自然行动组》的成功是内因+向外学习驱动,那么整个游戏板块的集体走强,则离不开宏观环境的系统性“气候变暖”。过去几年压在行业头上的几座大山,正在逐渐消融。

首先,游戏面对的社会环境出现了重大转变。这不仅体现在版号发放的常态化和数量创新高(6月158款游戏获得版号,创2022年以来单月版号数量新高;2025上半年已发放812款,同比增长20%),更体现在国家战略层面的认可与扶持。
4月,《加快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方案》首次将“游戏出海”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后续,教育部将“游戏艺术设计”增设为高校本科专业;浙江出台《关于支持游戏出海的若干措施》,北京则诞生了《关于促进北京市游戏电竞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持办法(暂行)》。
这一系列信号都标志着,游戏行业再次作为文化输出和数字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价值,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正视。环境变好,是修复行业信心和提升板块估值的最底层基础。
其次,是市场基本面的切实回暖。伽马数据显示,今年5月中国游戏市场规模同比增长9.86%,自研游戏海外收入同比增长6.93%。暑期档的高频数据更是印证了玩家“悦己消费”意愿的强烈。游戏作为一种高性价比的娱乐方式,需求端正在稳步复苏。

更为关键的,是行业内部竞争格局的微妙变化:巨头变得保守,其他厂商的生存空间再变化。
过去几年,游戏行业呈现出显著的“腾讯依赖症”。2024年,行业整体增长中腾讯的分量不容小觑,但它的战略重心更多在于《王者荣耀》、《和平精英》等“常青树”产品的深度运营,以保证业绩的稳定性。

大厂整体大单品偏少,体量也不大。这种“向内求”的策略,在稳固自身基本盘的同时,客观上也减小了市场压力,为中小厂商在创新赛道上进行突破,创造了宝贵的窗口期。
像巨人网络、吉比特、心动公司这样的中型公司,便因此获得了喘息和试错的空间。他们可以更聚焦地去打磨一款在细分领域具备玩法创新的产品。这轮行情中,领涨的恰恰是这些A股上市的中型公司,说明竞争格局的松动,正在为行业带来新的活力。
是小插曲还是大机会?
在旧时代的成功法则——端改手红利、品质升级红利、流量红利、顶级IP红利——几乎消耗殆尽之后,新的增长点究竟在哪里?
《超自然行动组》的案例,以及本轮行情中其他成功产品的共性,可能指向了一套在旧有规则上调整改善而生的新规则。
第一,玩法是破局的核心。在游戏画面、制作水平日益趋同的当下,边际品质提升带来的收益越来越低。用户不再仅仅为“更好看”买单,而是为“更好玩”付费。《超自然行动组》的成功,本质上是一次gameplay-loop的胜利。未来的爆款,更有可能诞生于那些能够提供新颖、高粘性、强情绪价值核心体验的团队,而非仅仅是资源最雄厚的团队。
第二,IP的价值需要进一步被重视。以《原神》、《光与夜之恋》等为代表,其周边商品(俗称“谷子”)的火爆,开启了“IP实体化”的巨大市场。灼识咨询的数据显示,2026年中国二次元周边衍生产业市场规模预计将超1600亿元。游戏的商业模式正在从单一的内购付费,向“游戏体验+IP消费”的复合模式进化。IP的持续运营能力,将成为决定游戏厂商长期价值和盈利天花板的重要指标。

第三,小游戏的价值已经被验证。2024年,国内游戏市场228亿的增量中,有近198亿由小游戏贡献。这个一度被大厂忽视的赛道,正以其轻量化、强社交传播的特性,野蛮生长,当然也在抢夺传统游戏的用户时间。它为中小开发者提供了新的舞台,也迫使所有厂商重新思考流量获取与用户转化的逻辑。
第四,需要进一步思考硬件、技术与内容之间怎么和谐共生。无论是《黑神话:悟空》与英伟达显卡的捆绑促销,还是Switch 2主机的热销,都指向高质量的游戏内容正在驱动高端硬件的消费。而这些内容中,能多大程度用上AI之类的技术?AI眼镜之类的新产品有没有发展的机会?这一点偏向于下一代开发和体验需要思考的维度。
综上所述,当前游戏股的这轮上涨,是估值修复,但也贡献了很多新的增长思考。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意味着评估一家游戏公司的价值,需要从过去单纯看产品线和流水,转向审视其玩法创新能力、IP运营能力和对新生态的适应能力。在开放世界热潮、派对游戏热潮等趋势轮番表演过之后,游戏行业的水,越来越深了。
来源:松果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