亏52%还收6500万管理费!浦银安盛“旱涝保收”,基民却“血本无归”
在竞争激烈的公募基金市场,浦银安盛基金近期却因一系列负面事件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从基金经理业绩的惨不忍睹,到合规风控的漏洞百出,再到权益投研能力的长期短板,这家银行系基金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其在渠道依赖与市场化转型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凸显。
业绩惨淡,基民血亏
蒋佳良,这位在浦银安盛基金有着重要地位的投研老将,自2018年6月加盟后,一路晋升至总经理助理兼首席权益投资官,身兼数职。然而,他所管理的基金业绩却令人大跌眼镜。目前他管理的6只基金合计规模超20亿元,但仅有1只微涨,其余5只均处于亏损状态,净值更是直接“腰斩” 。其中浦银安盛品质优选混合A自2021年12月28日成立以来,截至最新数据,收益率为 -52.61%,近3年收益率 -52.27% ,净值曲线自成立后便一路下行,持续跑输同类平均与沪深300指数,陷入了“跌跌不休”的困境。同系列C类份额亏损更为严重,成立以来回报达 -53.87% 。浦银安盛均衡优选6个月持有混合A任职回报 -19.88% ,C类份额亏损达 -21.18% 。
在基金吧里,满是基民们愤怒的抱怨声。“三年多越补越亏”“亏钱第一、涨停倒数”,这些话语无不透露着基民们的无奈与愤怒。甚至有投资者因亏损严重,愤而注销关联银行卡,负面情绪集中爆发。以规模7.92亿元的品质优选混合A为例,巨额资金深度套牢的背后,是无数投资者的真金白银付诸东流。
与惨淡业绩形成鲜明反差的是蒋佳良管理产品的异常高换手率。在2023年6月至2024年12月间,浦银安盛品质优选混合A的换手率持续高企,均远超行业平均水平。这种高频交易背后暗藏着巨大的隐忧。一方面,频繁的交易使得佣金、印花税等交易成本大幅增加,直接侵蚀了基金净值,进一步加剧了亏损;另一方面,高频交易对择时选股能力要求极高,一旦操作失误,便会放大业绩波动,给投资者带来更大的损失。
在业绩如此糟糕的情况下,基金公司却依然稳收管理费。浦银安盛品质优选混合A在2022年收取管理费近3500万元,2023年超2000万元,2024年亦超1000万元,形成了一种“旱涝保收”的争议模式,这也难怪投资者会质疑“浦银安盛基金哪管基民死活”。
同样深陷业绩泥沼的还有胡攸乔。拥有中国科学院大学细胞生物学博士学历的他,本应在基金管理领域大展拳脚,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他所管理的多只基金深陷亏损泥沼,以浦银安盛医疗健康为例,自2020年12月3日任职以来,业绩短暂冲高后便持续下行,期间最大回撤达57.58%,基金规模也从17.55亿元(峰值)骤降至2.87亿元,缩水超80%,沦为主题基金运作的反面案例。而此次卸任的浦银安盛精致生活,前任首席投资官吴勇管理近12年期间,曾创下任职回报225.78%、年化回报10.49%的亮眼业绩,但胡攸乔接棒后却交出任职亏损23.48%的惨淡答卷,最终黯然离场,成为投资者“用脚投票”的现实注脚 。
合规存漏洞,“老鼠仓”事件重创信任
如果说业绩不佳只是让投资者的资产缩水,那么前基金经理许文峰的“老鼠仓”事件则是彻底刺痛了投资者的心,触及了合规的红线。
根据监管处罚文件,许文峰在任职期间利用亲属账户进行趋同交易,尽管最终交易亏损超700万元,但这一行为本身已构成了对投资者信义义务的严重背弃。他利用职务便利提前布局,将投资者的资金当作内幕交易的“垫脚石”,即便交易亏损,也无法掩盖其行为的恶劣性。有投资者痛心疾首地表示:“基民攒钱入市,换来的却是‘经理先跑路’,谁能不心凉?” 这起事件不仅让投资者对浦银安盛基金的信任降至冰点,也给整个公募基金行业的声誉带来了负面影响。
权益投研短板,转型艰难
浦银安盛作为国内银行系公募基金的典型代表,自2007年8月成立以来,依托浦发银行渠道构建起了固收产品的护城河。然而,过度依赖渠道推动的固收与货币产品,导致其主动权益管理能力长期滞后。截至2025年6月30日,其债券型基金规模达1579.7亿元,货币基金规模1895.4亿元,两类产品合计占公募总规模超90%,而权益类产品规模占比不足10% 。
在当前权益市场扩容的行业趋势下,主动投研能力的薄弱已成为制约其向综合化资管机构转型的核心瓶颈。尽管自2024年起,浦银安盛开启了高频人事调整,核心管理层更迭,浦发银行系高管张健接棒董事长。但他在公募基金领域实操经验的缺失,使得公司的战略布局面临考验。如何平衡银行渠道资源与公募市场化运作逻辑,成为摆在他面前的首要课题。
破局之路在何方?
面对当前的重重困境,浦银安盛基金若想破局,必须痛定思痛,进行深刻的反思与改革。
在基金经理选拔与考核体系方面,需要摒弃过度依赖过往业绩与学历的做法,更加注重投资风格的适配性与长期稳定性。对基金经理的考核应聚焦于长期业绩与逻辑可持续性,若其策略长期失效,公司需果断做出“调整支持”或“人员更替”的抉择。
投研协同机制的重建也迫在眉睫。要确保投研团队的研究成果能够真正赋能投资,而不是让基金经理的高频交易与投研脱节。总经理张弛需大力推动体系改革,让研究与投资紧密结合,形成合力。
最重要的是,要修复投资者信任。通过透明化沟通,及时向投资者披露基金的运作情况、投资策略等信息,让投资者了解自己的钱究竟是如何被管理的。同时,制定切实可行的业绩改善计划,用实际行动向投资者证明公司提升业绩的决心与能力。
在公募行业“业绩为王”的竞争格局中,浦银安盛基金已站在了悬崖边缘。董事长张健、总经理张弛的下一步动作,将直接决定这家基金公司的未来走向。是能成功突破困局,实现华丽转身,还是继续在困境中挣扎,我们拭目以待。但无论结果如何,浦银安盛基金的这一案例,都为整个公募基金行业敲响了警钟,在追求规模扩张的同时,绝不能忽视业绩、风控与投资者利益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