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由译:译者与作者平分国际文学大奖?从“韩江门”看翻译背后的文化权力博弈
2024年10月10日,韩国女作家韩江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引发全球关注。殊不知,这位创作出诺奖级作品的作家,此前也一度深陷争议之中。
有人质疑,韩江代表作《素食者》的获奖并非源于对原作本身的认可,而是得益于翻译的出色表现。
《素食者》用冷峻的笔触揭露了东亚家庭的冷漠与压迫:英惠因一场噩梦突然不再吃肉,丈夫觉得她不可理喻,家人视她为疯子,就连姐夫也将她的痛苦当作创作素材。在众人的指责和控制下,英惠的精神逐渐崩溃,甚至幻想自己变成一棵树。她用绝食抗争,在绝望中寻找属于自己的自由。
这部作品获得了2016年的布克国际文学奖。
布克奖不仅能带来巨额奖金,更能极大提升作家的国际知名度。
而且布克奖常被视为诺贝尔文学奖的“风向标”之一。比如,石黑一雄在1989年获得布克奖后,又在201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长日将尽》《别让我走》通过布克奖奠定国际声誉后,进一步获诺贝尔文学奖认可,成为“英语文学标杆”的双重印证。
由此可见,韩江2016获得布克奖,对她此次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给予了多大助力!
《素食者》在国际上“出圈”几乎成为了韩江作家生涯中的转折点。
事实上,《素食者》最初的英文译本在出版时并未引起广泛关注。直至2015年,只学了几年韩语的狄波拉·史密斯采用“彻底再创作”的翻译策略,推出全新英文版The Vegetarian。
这一译本不仅助力韩江成为首位获得布克国际奖的亚洲作家,更推动《素食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
但伴随着作品的声名远扬,质疑声也接踵而至。
韩国学界对史密斯的译本提出诸多批评,指出其中存在大量误译与删减现象。
有学者通过对比原文与译文发现,译本的行文风格与原作大相径庭,甚至认为“译本实质上已成为另一部作品,对原作造成了损害”。更有评论直言:“此次获奖的并非韩文原著,而是英文译本。”
这场争议引发国际文坛的广泛讨论,英国《卫报》将其称为“韩江门”事件。
事实上,韩国学界对韩江作品获奖的质疑并非空穴来风。
2016年,布克国际文学奖做出了一个极具争议性的决定:将奖项同时授予《素食者》的作者韩江与译者狄波拉·史密斯。
译者竟然和作者平分文学奖?!从这一做法也看得出来,布克奖究竟意指谁家。
尽管译者史密斯曾公开承认自己的韩语水平尚不成熟,且译本再版时修改了80余处内容,但相关争议仍在持续发酵。
最后,韩江不得不亲自出面回应:“我是原作者,并非共译者或翻译校对者,我本人认为,虽然The Vegetarian的译文不排除明显的错误,但这并不意味着英文版与韩语原版相比是完全不同的‘另外的作品’。”
到此,这场争端才算结束。
风波虽已平息,但其背后透露出来的问题却值得深思:为何原作未能在英语世界引起反响,而经过史密斯改写的版本却能斩获大奖、风靡全球?
首尔大学翻译课程教授、韩裔学者查尔斯·尹在《洛杉矶时报》发表文章指出,史密斯在翻译过程中,大量添加原文中不存在的修饰词、最高级及强调性词汇,改变了韩江作品原有的朴素文风。
例如,原文描述为“皴裂的蜡黄皮肤”,史密斯却译成了“病怏怏的黄疸色皮肤”(jaundiced, sickly-looking skin),明显强化了形容词的负面程度。
这样的“添油加醋”在译作中随处可见。
尹教授认为,这一现象不仅关乎翻译准确性,更涉及文化传播的核心问题。
韩国文学底蕴深厚,但长期以来难以在英语世界获得认可,部分原因在于西方读者在阅读韩国小说时,对其中“被动叙事”的方式存在理解障碍。而史密斯通过强化叙事冲突与张力,使作品更契合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这种“归化”翻译策略,成为打开英语市场的关键。
归化(Domestication):指将源语言文本的文化元素、表达习惯调整为符合目标语读者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的翻译方法。其核心是减少译文中的“异域感”,使读者像阅读母语作品一样自然流畅。
然而,《素食者》的文学价值,恰恰体现在其对静默抵抗的深入刻画,以及对韩国文化中个体与群体关系的细腻探讨。
但由于韩语文化在国际话语权体系中处于弱势地位,一部作品想要获得国际认可,似乎不得不迎合西方的叙事逻辑与审美标准。
由此可见,翻译策略的选择,不仅是语言转换的技术问题,更是文化权力博弈的重要体现,背后折射出国家在全球文化格局中的话语权较量。
近年来,中国文学外译领域的成功案例,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思路。
在翻译刘慈欣的科幻巨著《三体》时,译者刘宇昆采用“异化”翻译策略,保留了“面壁者”“黑暗森林法则”等极具中国特色的概念,并完整呈现“红岸基地”“文革”等特殊历史背景。
异化(Foreignization):指刻意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语言形式和异质感的翻译策略,使读者明确感知到文本的外来性。其核心是通过“陌生化”效果,将读者推向源语文化,与“归化”策略形成对立。
这种“硬核”的翻译方式,非但没有阻碍作品传播,反而使《三体》在海外市场获得巨大成功,成为现象级作品。
这两个案例的对比,恰似一面明镜,映照出翻译背后震撼人心的时代逻辑。从《素食者》的迎合式翻译到《三体》的自信式表达,不仅见证了翻译策略的转变,更铭刻着国家实力由弱到强的崛起轨迹。
如今,中国凭借日益雄厚的综合国力,正赋予文化传播磅礴底气。中国文化早已摆脱被动诠释的旧态,以昂首挺胸的姿态主动讲述东方故事。身处新时代,中国译者得以以母语为舟,载文明出海,向世界传递东方智慧与中国故事,这是时代赋予中国译者最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