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RISC-V巨头,面临失守
本文由半导体产业纵横(ID:ICVIEWS)编译自eetimes
欧洲RISC-V领军企业开启收购竞标。
2025年7月1日,自诩为欧洲RISC-V核心技术领军者的Codasip公开宣布启动加速出售进程。这一决定源于主动接洽的收购意向,迅速在全球半导体行业掀起波澜。对致力于通过《欧洲芯片法案》实现数字战略自主的欧盟而言,此举已成为检验其技术主权目标的关键考验。
此次出售计划以激进的三个月时间线推进,旨在将私人收购意向转化为竞争性拍卖,以最大化公司估值并吸引所有潜在竞标者,堪称精心设计的战略举措。
推动出售的核心动因
Codasip寻求买家的决策,源于RISC-V处理器市场快速成熟过程中多重压力的交织。开源架构的行业格局正从协作生态转向激烈的商业竞争:2024年,电子设计自动化(EDA)与知识产权(IP)巨头新思科技(Synopsys)凭借市场主导地位,推出全套RISC-V核心IP组合,并与核心工具链捆绑销售;与此同时,博世、英飞凌、恩智浦、高通和北欧半导体等半导体巨头组建了Quintauris联盟,首发布局汽车领域的处理器解决方案。
夹在提供集成方案的行业巨头与自主开发RISC-V能力的垂直领域企业之间,Codasip的市场空间面临挤压。IDC行业分析师安德鲁·巴斯(Andrew Buss)指出:“设计、验证和支持商用级CPU核心是高成本、重资本的业务。从根本上讲,CPU设计是烧钱的行当,长期资金支持至关重要——若市场接受度低,收入便无法快速兑现。”
Codasip的融资历程印证了这一点:其高性能应用处理器战略高度依赖欧盟及成员国的大额公共资金。公司已获得超1.19亿欧元的赠款和股权投资,潜在公共资金总额可达3.8亿欧元。如此庞大的资本需求远超传统风投模式的承载能力,意味着此次出售本质上是在寻求具备雄厚资金的战略长期合作伙伴,以支撑超越现有欧盟资助的全球化商业落地与研发投入。值得注意的是,公共资金并非“免费使用”,风险投资或潜在买家需提供配套资金。
此次出售标志着关键转折点——它可能预示着RISC-V初创企业时代的终结,以及行业进入由大型成熟企业主导的整合阶段。
欧洲RISC-V领军者的潜在买家
Codasip的潜在收购方分为三类,每类都有独特的战略诉求:
1.行业整合者
主要包括新思科技等EDA与IP巨头。对新思科技而言,收购Codasip属于典型的市场整合策略:既能获取其独有的Codasip Studio工具集、扩展认证IP组合,又能消除重要竞争对手。其中,Studio工具集允许客户轻松修改处理器微架构和指令集以优化工作负载,堪称生成差异化RISC-V产品组合的强大自动化引擎,极具吸引力。
2. 垂直整合者
以英特尔、高通、博通等美国科技巨头为代表:
英特尔已公开展示对RISC-V生态的深度投入——2021年曾出价超20亿美元收购同领域企业SiFive(虽未成功)。收购Codasip将为其晶圆代工服务(IFS)客户提供成熟的可定制RISC-V IP组合,并为自身产品补充非x86架构。高通作为潜在竞标者,既受机遇驱动,也受现实需求推动——与Arm的法律纠纷促使其降低对Arm架构的依赖。Codasip的认证汽车IP与高通在Quintauris联盟中的联合创始角色高度契合,其低功耗和高性能核心也能服务于未来可穿戴设备和移动设备的规划。博通虽可能性较低,但作为垂直整合者,可能寻求Codasip的“定制计算”技术,用于其复杂SoC中高度优化的自研控制器核心。
3. 欧洲主权联盟
这或许是最具政治敏感性的一类买家。欧盟已将技术主权列为核心政策目标,从《欧洲芯片法案》到“欧洲RISC-V数字自主”(DARE)等项目均可见一斑。欧洲竞购的核心动机在于战略层面:防止这一由公共资金重度扶持的欧洲关键技术资产落入非欧洲实体手中。
RISC-V国际董事会副主席斯特凡·瓦伦托维茨(Stefan Wallentowitz)向《电子工程时报》表示:“这为欧洲行业领军者提供了一个有趣的机会,以实现我们共同的愿景——建立强大且有韧性的芯片设计生态系统。”此类收购旨在将IP、高技能研发团队(约250名员工,以硬件和软件工程师为主,多数为欧洲本土人才)及欧盟资助项目的控制权留在欧洲。
然而,欧洲竞购的最大挑战在于复杂的治理架构,以及能否快速调动足够资本以抗衡美国科技巨头果断的报价。欧洲RISC-V研究生态系统的消息人士向《电子工程时报》透露,Codasip公开宣布的三个月加速出售进程,可能是一种“营销手段”或“最后的出售尝试”,毕竟“半导体投资者的资源池相当有限”。
欧洲技术自主的未来
Codasip的出售不仅是一笔企业交易,更是技术、商业与地缘政治交织的关键事件——它是对《欧洲芯片法案》及欧盟数字战略自主愿景的首次重大压力测试。若允许Codasip这一“欧洲RISC-V领军者”、欧盟研发资金的重要受益者被非欧洲实体收购,将被广泛视为欧盟产业战略的重大失败。
任何非欧盟企业的竞标都将触发外国直接投资(FDI)审查机制的严格 scrutiny,尤其是德国和法国等国的强力审查体系。鉴于Codasip身处关键技术领域、深度参与与国家及欧洲安全相关的战略项目(如高性能计算和安全计算),且接受大量公共资金,它必然成为审查的重点对象。欧盟已明确表达对本土潜力初创企业被第三国收购、导致技术主权流失的担忧。
Codasip估值的核心独特之处,在于其高达3.8亿欧元的公共资金包——公司明确表示该资金“可在合理条件下转让给买家”。这些公共资金来自众多欧盟及国家战略项目,包括DARE、TRISTAN和NEUROKIT2E等,前提是研发活动需保留在欧洲。因此,欧洲当局对“合理条件”的解读几乎必然要求维护原始政策目标:非欧盟收购方必须提供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坚定承诺,维持并扩大Codasip在欧洲的研发中心,确保其持续参与欧盟战略项目,并整体符合欧盟技术议程。这种监管现实——常被称为“布鲁塞尔效应”——为欧洲当局在交易中提供了重要话语权。
守护欧洲RISC-V生态的未来
Codasip的命运将深刻塑造整个欧洲RISC-V生态的走向:
若被非欧盟企业收购,可能导致决策重心向硅谷偏移,忽视欧洲优先事项,进而引发人才流失,动摇“数字自主”的核心原则;若被欧洲企业收购,则将成为有力催化剂,印证欧盟投资战略的有效性,确保技术发展与欧洲产业及战略目标一致,同时推动本地初创企业与研究机构网络的繁荣。
尽管被EDA巨头收购可能带来资源支持,但也存在风险:Codasip独特的“定制计算”技术可能被吸收或稀释,其开放定制的理念可能转向更传统的捆绑IP模式。
出售进程的紧迫性加速了决策节奏,考验着欧洲利益相关方能否迅速且协同行动,为生态的未来securing 这一关键资产。
*声明:本文系原作者创作。文章内容系其个人观点,我方转载仅为分享与讨论,不代表我方赞成或认同,如有异议,请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