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對抗」和「軟實力」
作者:黃麗君,香港資深政治經濟政策研究者。
社会大面积的是一个“灰色地带”,“灰色地带”的维护和“抗争”要筹谋,要落实。
現屆政府在本周上任滿3年,過去一星期司局長們接受了傳媒不少「上任3周年」的系列訪問,當中不乏談到香港仍然面對「軟對抗」的問題。
司局長們的發言會引起公眾幾多共鳴?一般老百姓會如何看待「軟對抗」的問題呢?
「軟對抗」是甚麼?對那些蓄意策劃「軟對抗」行動的人來說,自然是心知肚明。
然而,對一般公眾來說,很多人可能對這個概念包含了甚麼情景,並不完全掌握,可能甚至會問在哪些具體情況下,他們所言所行會導致他們犯上官非。
市民有這些疑問,官府需要解說一下。
近日律政司司長林定國在接受傳媒訪問時提供了一些概念和觀點,市民可以以此作為參考。
據傳媒報道,林定國說「軟對抗」並非法律概念,在現行法律條文中亦無明確定義,但可屬於「政治語言」。他說許多「軟對抗」行為未必違法,但並不意味着對社會無害,因此不可以漠視這些行為。
林定國又分析說,是否「軟對抗」要從行為手段的特徵、言論表達的方式,以及行動的動機與目的作出判斷。
他又解釋「軟對抗」並不能全部用法律手段解決。
除了解釋「軟對抗」,林定國也提出另一個重要觀點,就是特區要同時着力提升「軟實力」建設,增強市民基於理性的認知能力,使他們能夠客觀理解國家發展及香港社會現狀,從而爭取更廣泛的社會認同與支持。
他認為從長遠和整體角度來看,這才是應對「軟對抗」最為有效的根本策略。
行政會議成員湯家驊亦提出「軟對抗」是一種態度,而非刑事行為。
他認為處理「軟對抗」的方法應關注「軟對抗者」感到不安或擔憂的焦點。他又不認同將「軟對抗」看成「天塌下來、非常重要的問題」。
他認為是社會要處理,而非要行使國安法去處理的問題。
林定國和湯家驊的說法,相信對於一些擔心自己因不知和不明所以而墮入法網的人來說,可帶來比較安心的訊息,而林定國提出要着力提升「軟實力」建設,是一種更加有效應對「軟對抗」的策略。
官府要處理「軟對抗」問題,是否便可以單靠提出警示,推出大量的宣傳便可產生阻嚇作用?
對堅決要搞事的人來說,對宣傳會是採取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態度。
那些對政治完全毫無興趣的人來說,也有事不關己、己不勞心的冷漠。但對那些平時愛品評時政的市民來說,也許聽得多政府要處理「軟對抗」會有憂慮,甚至有些人會感到反感,覺得官府是否有限制言論的動機。
由是觀之,用抵制模式廣泛宣傳要對付「軟對抗」,未必能發揮最積極的作用,反而是大力推動提升林定國口中的「軟實力」建設,是更加務實的行事方向。
林定國既然拋出了這一個方向,官府便應該仔細考慮如何可以打造一套建設「軟實力」的策略,這對市民來說相信是一個更可接受的應對方法。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