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安的荔枝》看高州:千年贡品如何变身百亿顶流?
今夏水果“顶流”非荔枝莫属。随着电视剧《长安的荔枝》热播,荔枝就刷足了存在感,不仅带起了全民吃荔枝的风潮,也让位于广东西南的小县城——高州,一夜走红。
高州这座享有“千年荔乡”美誉的小城,是全球最大的连片荔枝生产基地,种植面积近60万亩,年产量占广东的四分之一,占全球的十分之一,全球每十颗荔枝就有一颗来自高州。今年又是荔枝丰年,高州荔枝更是创下了超28万吨的产量新高,销售额已超36亿元。如今,“高州荔枝”的品牌价值已突破122.2亿元,成为广东省首个百亿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小小的荔枝,何以穿越时空,征服“古今中外”?面对不断变换的市场竞争形势,高州荔枝又该如何应对,让这“千年贡品”持续焕发生机?
凭实“荔”出圈
高州荔枝始于秦代,唐代开始成为朝廷贡品,直至明清一直保持着“历朝爆款”的地位。
而这“爆款”的生长密码便蕴藏在高州的山水间:昼夜温差让糖分悄然累积;湿润的海风轻抚果皮,使其薄而不裂,汁水丰盈;饱含矿物质的红壤,让每一颗荔枝都吸足了养分。

天地厚爱,成就出肉如凝脂、甜而不腻、饱满香浓的高州品质。
历经千年培育,高州形成了以白糖罂、桂味、妃子笑为代表的30多个优质品种。其中,白糖罂荔枝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达20%,比普通品种高出3%-5%;桂味荔枝带有独特的桂花香气,在高端市场每斤售价可达百元以上。2023年,高州荔枝优质品种占比已提升至80%,成为品质保证的关键。
如果说自然禀赋是孕育高州荔枝高品质的摇篮,那文化赋能便是它能“长红”古今的关键。苏大文豪发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慨叹,为高州荔枝写下了最佳背书;杜牧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将荔枝与杨贵妃的传说绑定,从此荔枝便成了一个文化符号,随着中华文化代代传承。
而今的高州,亦深谙文化赋能之道。

这里至今仍保留着多个古荔枝园,树龄500年以上的荔枝树约1000棵,最高树龄超1900年。其中,高州根子贡园是目前全国种植面积最大、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好、老荔枝树最多、品种最齐全的古荔园之一。高州并没有简单地将其定义为“农业遗产”束之高阁,而是集中保护起来建成了“荔枝博物馆”对外开放,用这些“活”的历史,向人们讲述高州荔枝的故事。
凭借这些“古树荔枝”和“千年贡品”的故事,高州荔枝还打开了欧美市场,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迪拜超市,高州的高端荔枝品类售价高达100元/斤。

面对《长安的荔枝》热播,高州的快速反应,则是其利用文化传播将高州荔枝从单一农产品升级为文化IP的又一次成功实践。高州通过一系列线上线下互动活动,不仅将影视文化的流量巧妙转化为高州荔枝的销量,还通过文化传播,让高州荔枝品牌火爆出圈。
高州荔枝的“出圈”并非偶然,而是自然馈赠与人文积淀的双重必然。但这个“千年爆款”要想持续领跑,面临的挑战还有很多。
首当其冲的,便是荔枝“娇贵”的天性——如何让这颗“一日色变”的鲜果,突破时空限制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鲜”行千里的背后突围
荔枝作为农产品,保鲜运输绝对是其“持续领跑”的最大挑战。尽管时代进步,这颗岭南珍馐不再困于“一骑红尘”的跋涉。但其“一日色变,三日味变”的保鲜瓶颈一日不攻克,高州荔枝就永远也无法“走出去”。
如何“锁鲜”,一直是荔枝科研攻关的难题。高州的做法是,促成拥有雄厚经济基础的企业与拥有先进的人才、技术的高校之间的联合,以校企产学研合作攻关的方式加速解答“锁鲜”难题。

“快速压差预冷、物理场+气调、超低温冻眠锁鲜”等系列技术相应推出后,面对怎么优化运用这些技术,尽可能地缩短整个过程,降低资源浪费这些问题,高州构建了覆盖采前、采中、采后的全流程保鲜技术体系。
300多个“田头小站”的建立,就是解决荔枝“最先一公里”保鲜难题的一大创新。荔枝才下枝头,便进小站,不给“色变”一点机会。
有经验的荔农都知道,“田头白天一般温度很高,如果荔枝不遇冷,内耗会很大”。但是荔枝又是非常娇贵的水果,不能骤冷骤热。果农需要将刚采摘下来的荔枝先用冷水慢慢降温,然后再搬进田间小站,3小时内完成预冷处理。据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测定,采用该技术后,荔枝贮存20天后好果率仍达99.8%,较传统方法提升40%以上。

预冷锁鲜只是走出去的第一步,更快更全的冷链物流网才是重点之中。为此,高州与顺丰、京东等企业达成合作,构建了覆盖全国的冷链网络,运输成本同比下降了5%-29.1%。2023年,高州荔枝通过航空运输48小时内可抵达全国主要城市,72小时内可达欧美市场。
冷链物流、航空速运、锁鲜技术让荔枝“朝发夕至”成为可能。但“从枝头到餐桌”,高州荔枝需要走的路还很远。
从“丰产不丰收”到“百亿跃迁”
荔枝产得好却不一定卖得好。在当下农产品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堪称“红海搏杀”。每年因产销信息不对称、流通渠道不畅,导致大量农产品滞销,农户损失惨重。“丰产不丰收”早已成地方农产品产业的隐痛。

面对这种情况,高州荔枝却以一场漂亮的逆袭,打破了“果贱伤农”的循环。“从枝头鲜果到品牌价值突破百亿”的背后,藏着一套精准破局的“组合拳”。
破解产销“信息孤岛”,是这场逆袭的第一步。高州没有让果农“凭经验种、靠天收”,而是建起农产品大数据中枢,像给荔枝装上“智慧大脑”:采前预判市场需求,指导农户错峰上市;采中监测流通数据,动态调整销售策略;采后追踪消费反馈,反向优化品种结构。2021年23万吨荔枝的71.2亿元销售额,正是这套“数据导航”的实战成果。

线上线下的“双线突围”,则让荔枝销路越拓越宽。一边牵手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平台,把直播间搬进荔枝园,让“枝头鲜”直抵消费者指尖,线上销售占比一举突破30%;另一边组建专业经纪人队伍,带着荔枝闯上海、进北京,把采购商请进果园“现摘现订”。从田间地头到一线城市商超,从国内餐桌到迪拜货架,高州荔枝的版图越画越大。
而这一切的核心,是“12221”体系构建的“产销生态网”:用大数据打通信息链,用两支队伍激活流通链,用两场活动架起供需桥,最终实现品牌、销量、农民收入的多维跃升。

从《长安的荔枝》中“七日七夜”的艰难运输,到如今“朝发夕至”的全球供应;从一颗“岭南荔枝”,到如今的百亿品牌,高州荔枝完成了一场跨越千年的产业突围。这场突围战的胜利,得益于自然禀赋与文化底蕴的完美结合,更离不开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双轮驱动。高州荔枝用千年扎根红壤的坚韧,写下了一则关于传承与破局的传奇。
来源:区县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