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银发产业:以“厦金同城生活圈”为例的融合观察

500

随着两岸人口老龄化趋势同步加剧,如何建构面向未来的银发产业合作新模式,正成为两岸社会治理与产业发展的新命题。根据2024年两岸统计资料,大陆65岁以上人口已超过2.1亿人,台湾亦突破400万人,双方都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银发产业作为老龄化社会下的重要战略产业,蕴含巨大潜力,也迫切需要跨域合作、制度创新与服务融合。

在此背景下,“厦金同城生活圈”提供了一个兼具政策空间与地缘优势的融合实验场。厦门与金门虽属不同治理体制,但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化相通,形成两岸接触最紧密、融合最深入的区域之一。本文将从银发产业的角度,观察与分析“厦金同城生活圈”模式下的合作可能、实践探索与制度挑战。

厦门与金门之间仅隔一条小小的金厦海峡,相距不足5公里,自“小三通”开放以来,双方在贸易、旅游、教育、医疗等领域已建立较为稳定的往来机制。金门县政府多次表达对“生活圈共构”的积极态度,而厦门市亦将金门视作“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重要支点。

在此政策背景下,厦门在社会福利、养老资源、医疗体系方面的发展可望对接金门需求,进而形成服务共享与人口流动的制度红利。

厦门市与金门县皆面临银发浪潮的冲击。金门长者比例已超过18%,高于台湾地区平均值,而厦门老年人口的增速也高于全大陆水平。这种结构趋同使双方面临类似挑战,如高龄医疗、照护人力不足、社区老化等,提供了合作的现实基础。

尽管初步合作已见端倪,但仍有多方面障碍制约银发产业的深度融合:

目前,台胞在厦门虽可购买商业保险或自费就医,但无法纳入大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与养老保险体系,导致长期定居或医养结合模式受限。类似情况也发生在台湾方面,金门长者若长期赴厦,可能面临台湾健保资源减少或中断的困境。

目前“厦金同城”仍多停留在口头倡议或单一合作项目层面,缺乏由两岸主管部门共同牵头的制度设计与协调平台,跨境护理人员认证、资源调配等缺乏顶层设计。

两岸在银发照护的文化观念、服务标准、照护伦理上仍存差异。例如,大陆偏重“居家+社区”养老模式,台湾则强调“人性化+个别关怀”;这导致部分服务输出存在“水土不服”现象,需在制度融合前实现观念融合。

可将厦门市六个区分别与金门岛部分乡镇作为“银发融合发展示范片区”,实验开放型医保制度、长期照护互认机制、人才联合培养模式,逐步推进区域治理一体化。

鼓励厦门建立面向台胞长者的“一站式服务窗口”,整合医疗、社保、法律、生活指导等资源,实现“落地即融入”;同时发展具台式特色的养老公寓与文康活动,提升文化亲和力。

利用AI与大数据构建“两岸健康档案通用平台”,实现健康数据双向流通,便利异地就医与远程诊疗;打造“银发健康码”,使台胞长者可在线预约、开药、报销,简化流程。

以“银发+创新”为切入点,引导两岸青年参与智慧养老、照护机器人、社交陪伴等新兴领域创业,培养融合产业人才。

“厦金同城生活圈”不仅是地缘政治实验,也是社会融合创新试场。从银发产业切入,不仅可缓解两地老龄化压力,更能构建具人文关怀、制度支撑与市场潜力的融合典范。面对两岸关系的复杂多变,银发产业的融合或许是另一条“从民间到制度”的和平之路。

未来,随着更多政策破题与民间力量参与,厦金或将为两岸共同应对“银发浪潮”提供一条可复制、可扩展的融合路径。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