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斯坦立法禁止公共场所蒙面,对我们有何启示?
“与其穿戴遮脸的黑色长袍,不如穿具有民族风格的服装。我们的民族服饰生动展现民族认同感,因此要全面推广。”
这是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今年早些时候在一次公开发言中的表态,语言温和却态度坚决。他不点名、不羞辱任何宗教,却用一个政策完成了清晰的国家立场表达:哈萨克斯坦不是哈里发国,也不打算往那个方向去。
2025年6月30日,托卡耶夫签署新法律,明确规定在公共场所禁止穿戴“妨碍面部识别的服饰”,虽然条文中没有点名“尼卡布”“布卡”或“罩袍”,但谁都知道,这一刀砍得很精准。

哈萨克斯坦禁止在公共场合蒙面 中亚时报
这不是孤例,而是中亚正在悄然发生的一场“衣冠革命”。
01丨谁在推进“禁蒙面”?
很多人以为“去极端化”是中国新疆的特例,但现实是,整个中亚都在往这个方向走,而且走得相当硬。
这次哈萨克斯坦的禁令表面上是为了“面部识别”,但托卡耶夫自己早就说得很直白了:民族认同不能靠全身黑布来代表。
类似举措早已在周边国家铺开:
乌兹别克斯坦,明确禁止佩戴尼卡布,违者最高罚款250美元,约为其平均月工资的一半。
吉尔吉斯斯坦,由警方巡逻执行禁令,街头出现“摘面纱”执法。
塔吉克斯坦更绝,拉赫蒙总统早就发话,“异于民族文化”的服饰一律禁止,并规定穿戴黑色罩袍的女子不得担任任何政府职务。
这些国家可都是以穆斯林为主要宗教的国家,历史上深受伊斯兰文化浸润——但他们都在极力与“中东化”切割。
这是为什么?
02丨中亚:伊斯兰的土地,反极端的急先锋
中亚不是中东,也不想成为中东。
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大部分国民虽然信奉伊斯兰,但长期处在苏联体系下,宗教曾被压制几十年,形成了独特的“世俗化伊斯兰”传统。换句话说,他们接受宗教,但拒绝宗教成为政治的主导。
尤其是近些年“伊斯兰国”(ISIS)等极端组织的影响在中亚蔓延,甚至吸引数千名中亚青年出境参战,让这些国家真正感受到了什么叫“恐怖外溢”。
从2015年起,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先后出台《宗教活动法》《国家安全法》,设立国家宗教事务委员会,严控宗教学校、清理非法传教士,限制外部宗教资金流入,建立“极端思想黑名单”,对穿戴黑袍、面纱进行法律约束。
在这一过程中,“穿什么”成了国家意识形态防线的第一线。
03丨服饰之争,实则国家安全战
“禁蒙面”不仅是为管理治安,更是为了划清文明边界。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宗教服饰是私人的,是“信仰自由”的表现。但问题是,当一群女人从头到脚被黑布包裹得只剩两只眼睛时,这不是信仰,这是在公共空间中的政治宣示。
黑袍、尼卡布、布卡的背后,不是古兰经的规定,而是瓦哈比派、塔布里格派这些中东极端思潮的现实投影。

哈萨克斯坦总统若马尔特・托卡耶夫 路透社
托卡耶夫说得很直接:“穿戴遮脸黑袍,不如穿我们自己的民族服饰。”这话不只是美学表达,而是表态:“哈萨克人的认同不是来自阿拉伯世界,而是草原文明和世俗国家。”
而像哈萨克斯坦这样的“夹缝国家”,既要防西方“自由宗教泛滥”的鼓吹,又要防“极端宗教蔓延”的侵蚀。服饰成为国家治理的载体,也成为公民认同的战场。
04丨禁的是罩袍,护的是国家
从中亚的政策路径来看,他们基本达成了几点共识:
“宗教不等于极端主义,但极端主义常以宗教为伪装。”
“民族认同高于宗教认同。”
“公共空间是国家的,不是宗教的。”
这种治理逻辑非常清楚:你可以在家信仰什么,但你在公共场所代表的是这个国家的文化,而不是外来的教义。国家不能坐视公共空间被黑袍、面纱和极端思想慢慢蚕食。
同时,这些政策并非反对宗教本身。像哈萨克斯坦就一直鼓励清真寺的规范化管理,支持本土教士教育,鼓励穿着有哈萨克民族特色的现代穆斯林服饰,试图建立一个“非极端”的、符合本国特色的伊斯兰文化。
这也就是为什么中亚国家普遍使用的是“文化立法”而非直接“宗教打压”,既避免外界炒作“打压信仰”,又能在实质上切断极端宗教对社会的渗透。
05丨三点启示
中国在新疆的去极端化治理,早已为世界提供了一套可以借鉴的范式。中亚的这些措施,很难说没有受到“中国经验”的启发。反过来看,他们的实践也同样给我们三点启示:
1. 公共空间必须保持国家属性
穿戴里切克、尼卡布等“遮脸服饰”并非私人信仰表达,而是政治性行为。一旦任由其蔓延,公共空间将失去国家主导,导致身份撕裂。
2. 文化认同要落到具体生活方式上
托卡耶夫推动穿民族服饰而非黑袍,不是表面文章,而是治理的落点。中国也应更积极推动现代化、本土化、去极端化的民族审美,让普通人有“体面替代品”可选。
3. 立法手段需要更“软中带硬”
中亚国家多采取“未点名”的方式立法,强调文化和安全,而非宗教对抗。这种策略可在我国地方立法中参考,更便于国内外舆情的稳定掌控。
去极端化,是一场持久的文明保卫战
从新疆到中亚,从“禁止黑袍”到“弘扬民族服饰”,这不仅仅是对衣着的管理,而是对思想的重塑、对国家认同的重建。
在许多人眼里,穿不穿黑袍,不过是一种文化习惯,是信仰自由的延伸。但中亚国家用几十年的亲身经验告诉我们:极端思想从来不靠坦克进入,而是借助服饰、仪式、语言、婚姻、教育,悄无声息地改变一个社会的底色。
黑袍不只是衣物,是旗帜;遮脸不只是习惯,是宣誓。一旦公共空间被这类“宣誓”占据,国家就很难再讲“世俗”、讲“主权”、讲“文明多元”。
这就是为什么哈萨克斯坦的禁令看似简单,实则锋芒毕露——它划出了一条清晰的文明防线:这个国家,属于哈萨克族群的文化传统,属于现代法治的共识,而不属于任何形式的宗教极端表达。
去极端化不是一场“反宗教”的政治斗争,而是一场“保国家”的生活保卫战,是一场由教育、审美、立法、传媒共同参与的文明自救。
哈萨克斯坦此番禁令不过是整个中亚“去极端化大棋局”中的一步。它告诉我们,在与极端思潮对抗的战线中,国家不能犹豫、不能退让,更不能被“自由宗教”“文化多元”的话术绑架。
中亚已然觉醒,正奋力构筑自己的文化堤坝。对我们来说,这不仅是他山之石,更是现实镜鉴。我们不能也不该等到黑袍成群、遮脸成潮时才想起治理;国家的底线,必须由国家提前划定,而不是由极端思潮逼着退让。
文明的保卫战,不总是惊天动地,更多时候,发生在街头巷尾,在穿什么、信什么、讲什么的日常选择中。
你不治理它,它就悄悄改变你。哈萨克斯坦已经给出答案,作为一个彻底的世俗化国家,接下来,轮到我们了。
作者:没门,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