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寄信,日本说不,其他盟友要跪了

出处 | 有理儿有面

当地时间6月29、30日,特朗普连续发声:先在福克斯访谈中怒称美日贸易“不公平”“日本不让咱车进,却把数百万辆日本车运进美国,这不公平”,并高调亮明态度“如果他们不改规矩,我将给他们25%的汽车关税,就是要用关税杠杆压他们”,还要给日本来封“亲笔信”,信中写上25%的汽车关税;后又在社交平台指责日本“日本不愿买我们的米,而他们现在陷入严重米荒,我们只需要发封信(就能解决)”。

500

而此番攻势也非特朗普独自行事,背后有相关部门配合支持,为他的“信件外交”提供政策基础。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就警告,7月9日暂停关税期满,贸易上不让步的国家,关税马上恢复10%至50%,并点名日本,称对尚未完成协议的主要伙伴将对其给予高关税,短期内不会通融。白宫经济顾问也表示,函件政策就是“我们不打算跟你们日本谈,我们也不吓唬你,我们选择一种更“礼仪”的方式通知你”。

500

这些操作,组成了特朗普近期的“信件外交”套路。今年5月中旬至6月初,他曾先后两次说要对日本“寄信”,最后又不寄出。这“没有正式谈判,只威胁发信吓人”的操作戏剧性十足:嘴上是“很尊敬日本这个贸易伙伴”,实际上是不管你日本服不服,我就要通过涨税,给你点颜色看看。

但说到底,这“信件外交”也不过是特朗普过去惯用的“交易的艺术”——先吓,再压,最后拣软柿子咬。而这在美日历史上实在太常见了。不过日本在过往对美国“大哥”的敲打都毕恭毕敬:吓我就认,打我就立正。

500

80年代初,美国为保护本土半导体产业,施压日本实行“自愿出口限制”,限制日本半导体出口美国市场。日本面对美国强势施压选择妥协,避免激化冲突。

1983年,里根政府为保护美国哈雷摩托车制造商,对日本超重型摩托车征收45%高额进口关税,并设定逐年递减机制。日本低调配合,不敢直接反击。

1987年,里根政府对日本电脑、电视等电子产品征收100%关税,日本相关企业遭受重大打击。日本政府没有强烈反击,更多采取妥协策略以维护局面。

90年代,美国多次以贸易赤字和市场准入为由,施压日本汽车制造商承诺限制对美出口数量(自愿出口限制)。日本一边配合限制,一边绕道本土生产,体现了“妥协且求生存”的策略。

高关税、封锁、胁迫、协议,在与日本的国际贸易谈判中,美国利用规则制定权和政治压力,试图控制市场的操作,几十年来交替上演。

而这次好像风向有点变了:日本开始有点反抗美国的意味了。

500

首先,日本国内对特朗普“信件外交”的反弹态度正逐渐浮现。日本主要贸易谈判代表赤阪良生明确指出,日本愿意“继续与美合作,同时坚决捍卫国家利益”。这表明,面对美国一边威胁一边称“非常尊敬”,日本已从以往的“顺从”教训里意识到,不能再盲目接受被动分配,而是开始强调自身核心诉求。

再者,日本的汽车产业一直以来在全球占据重要地位,也是其国内的经济支柱。2024年,日本品牌汽车占美国进口车份额的18%,贸易额超过400亿美元,更为重要的是,汽车相关产业在日本支撑近600万人的就业,接近全日本就业人口的10%。而今年第一季度,受全球原材料价格波动和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特别是特朗普关税政策影响,日本对美汽车出口额大幅下降,连累其GDP下降0.7%。如果这次再直接服软,日本恐怕不仅仅是汽车产业遭受重创的事情了,从国家经济到就业市场都会有强烈的连锁反应。

最后,从心理边界来看,特朗普刻意把日本描绘成“不惜米荒也抵制美米”的“被惯坏盟友”,实则是一种傲慢与标签化操作。但现实中2025年5月,日本民间不仅自费进口美国大米约7894吨——相当于过去一年进口总量的3.5倍,而且面对特朗普的指责和侮辱,可能日本官员能吞下,但是日本民间的强烈反弹或会把石破茂政府给掀翻,因为过几天日本还将举行参议院选举,自民党想维持多数席位,民意必须考虑。

500

内外多重因素下,日本不太可能再对美国低头“跪舔”,也在重新审视与美国的“从属关系”。继续被“信件外交”绑架,只会更加被动。

特朗普这轮“信件+关税”戏码,并非只针对日本。2025年6月底,加拿大政府突然“认输”:撤回原定要生效的3%数字服务税,还宣布恢复与美国的贸易谈判。原因无他,特朗普先在G7会议公开斥责这是“对美国的赤裸裸攻击”,随后暂停谈判,并威胁若不撤税,将对加拿大商品征收25%的进口关税,造成渥太华严重压力。最终,加拿大总理卡尼紧急通话后妥协,财长表示这是为“推进贸易与安全协议”所必须。

500

G7其他国家虽嘴上声援盟友,但都得在“信函恐吓”下小心翼翼。除了加拿大,面对特朗普设定的“7月9日谈判期限”,欧盟内部逐渐“认命”:若无法达成协议,默认接受10%的“互惠关税”基线,若继续僵立,美国则警告将进一步调高关税至20%、甚至更多。法国财政部长表示虽希望延期谈判避免“糟糕协议”,但已做好“压力下被迫让步”的心理准备。英国方面,只得复制欧盟路径,将汽车等部分商品关税调整至10%,以求“虽痛却不致命”。这一系列操作清楚表明:美国盟友也能在一封信和关税威胁下“崩盘”妥协。

历经2018年、2025年数次峰会争吵,美国不断拿盟友当实验室,测试“关税外交”的极限。由此可见,在美国眼里,盟友不是贸易伙伴,而是被关税牵线的可调变量。美国的盟友们,如果为了保住短期市场接入权,穿梭于美国发送的“关税信”和最后通牒之间,最终只会削弱他们在全球供应链谈判中的主动性,陷入以“你服从,我给市场准入”为基础的失衡贸易结构,让战略选择被美国信封里的数字和期限决定。

500

由此可见,“信件外交”不过是特朗普当政下的一种策略:不谈判、不协商,只用信函压迫。这种变化和不确定性,让美国盟友难以承受,也危及了长期合作基础。日本的反击,或是不得已下对这种模式的不满与警示,而其他盟友同样面临选择:是继续忍让,还是联合抵制这种“一封信决定你命运”的外交方式?

图片源自网络

点击「有理儿有面」阅读原文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