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峰会,半个车圈!高通的野心不止于70%的座舱

500

高通组队「开黑」,杀入智驾腹地。

作者|周永亮

编辑|靖宇

6 月 27 日,高通在苏州举办了一场汽车技术与合作峰会,再次向行业展示了它在智能汽车的野心。

与此同时,它还带了一大群「朋友」——理想、蔚来、岚图、极氪、奇瑞、零跑、一汽红旗、现代等车企,加上元戎启行、德赛西威、Momenta、卓驭科技等供应商伙伴,一起「组团开黑」。

提到高通,你可能马上想到手机芯片,但他们在汽车领域同样是重要存在根据盖世汽车数据,2024 年,高通在中国智能座舱芯片的市场份额超过 70%,远远领先于其他厂商。这意味着,当你坐在新车里听音乐或者看导航时,很大概率有用着高通的产品。

不过,高通可不满足于只做车内娱乐的「王者」,他们也把目光投向了智能驾驶。这次峰会的焦点是三款芯片:

骁龙 8775、8797 和 8397 的生态落地。

发布会现场,零跑汽车宣布,他们将推出一款搭载骁龙 8797 芯片的旗舰 D 系列车型,而且这款车将在 2026 年第一季度量产。

高通带来的这些新产品,能给汽车行业带来什么?除了智能座舱,高通在智驾方面,又有怎样的野心?

01

押注「舱驾一体」

现在的智能汽车,一般都搭载了三个域控制器:一个管座舱,一个管泊车,一个管行车。这三个「小脑」就像三个独立的部门,虽然也能合作,但毕竟不是一家人,这也限制了汽车智能化的天花板。

不过,随着智驾和座舱的发展,舱驾融合被认为是通向未来的路线。简单说,就是用单颗芯片同时驱动智能座舱和辅助驾驶系统。这不仅给车企节省了大量的成本,还能带来更高效的通讯和更好的用户体验。

但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目前的舱驾融合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舱驾融合,有些方案只是把两个功能的电路板(PCB)硬塞进一个盒子里,但芯片还是各用各的;更进一步的,是把功能集成到一块电路板上,但依然需要两颗独立的芯片。

因为这可是个技术活。目前,全球只有少数几家顶级玩家能 hold 住全场,除了英伟达 DRIVE Thor、黑芝麻武当 C1200 家族,高通骁龙 Flex SoC 是目前市面上少数相对成熟的产品。

500

博世展示的舱驾融合平台 |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高通技术峰会的展区中,博世、德赛西威、中科创达、车联天下、卓驭等,都拿出了基于高通骁龙 8775 芯片的方案。

这个骁龙 8775 芯片很厉害吗?它是高通的首款舱驾融合产品,AI 算力在 72TOPS 左右,如果舱驾平分的话,大约有 30TOPS 可以用于智驾,这足以支持高速 NOA。

从方案到量产落地,它来到我们身边的速度可能比你想象的要快。在活动现场,零跑汽车官宣,他们明年第一季度推出的 D 系列旗舰新车,就会搭载两颗更强的骁龙 8797 芯片。

有趣的是,零跑汽车并没有让一颗芯片「身兼数职」,而是采用了「术业有专攻」的策略:一颗芯片专心负责智能驾驶,另一颗则专心负责智能座舱。这种「双芯」方案,虽然看似没有追求极致的「单芯」集成,但在当前技术阶段,却能保证两个核心功能的性能和稳定性。

02

端侧大模型加速落地

在高通活动现场,作者感受到的另一个趋势是端侧大模型的加速部署。「端侧」就是指设备本身,比如你的手机或者汽车,而不是网上的云端服务器。

如今,车企疯狂加码 AI 军备竞赛,甚至很多人喊出了要成为「AI 公司」的口号,大模型上车就是最重要的举措。

在大模型上车的过程中,DeepSeek、豆包、腾讯元宝等大多部署在云端,这也或多或少呈现出一些短板,比如怕没网,有延迟,隐私无法保证等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一个不算很新的思路——「端侧大模型」,总被提及。这意味着,你的汽车不需要联网,就能独立思考和回应。正是因为这些优势,理想、蔚来、极氪等车企,都在布局「端+云」的方案,这就对端侧算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通 8295 是当下主流的座舱芯片,算力大约 30 TOPS,能运行 10 亿 (1B) 参数的模型。这已经是个不错的「学霸」了。但高通最新的 8397 芯片更猛,算力高达 320TOPS,能支持 140 亿参数(14B)的大模型,这给部署更大模型提供了更多条件。

500

中科创达展示的端侧 AI 解决方案,可以让 14B 模型在骁龙 8797 上运行 |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高通活动现场,一堆车企和科技公司都来秀肌肉。其中,中科创达的展台让人印象深刻。他们用高通骁龙 8797,在车内芯片上流畅运行 140 亿参数的大模型。这意味着什么?你的车不仅能开车,还能跟你聊得飞起,反应快到不行。

从 30TOPS 到 320TOPS,高通 8397 能支持的模型也从 10 亿到 140 亿,这都会让端侧大模型加速落地,也让汽车变得越来越聪明,能力越来越强。

03

手机芯片也能上车?

目前,高通在智能座舱的地位,短期内无法撼动。不过,在智能驾驶这块,高通还没站稳脚跟。

目前,自动驾驶芯片的主要玩家就是英伟达和地平线。在中国高算力自动驾驶芯片市场,英伟达稳坐第一把交椅;地平线则以中低端芯片站稳脚,开始冲击高算力芯片

相较于其他厂商注重高性能的策略,高通希望通过舱驾融合的策略,走性价比路线。这在汽车行业强调降本增效的当下,确实也是一个可行的思路。

不过,这需要攻克多项技术难题,例如智驾与座舱对功能安全和芯片资源的需求差异。要将两个域融合起来,从芯片架构、操作系统以及底层中间件等不同层面都需进行综合考量。

500

小米YU7 的智能座舱,搭载了高通骁龙8 Gen3 芯片 |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引爆全网的小米YU7搭载了高通的骁龙8 Gen3这芯片本来是给手机用的,用的是 4nm 工艺。相比之下,当下车企常用的骁龙 8295 芯片是 5nm 工艺,稍微落后一点。

有趣的地方来了:这颗芯片原本是为顶级旗舰手机设计的,而汽车上主流的座舱芯片 8295,是车规级的。常见的芯片等级一般是按照使用温度、辐射、抗干扰等因素,分为 5 类:,即消费级、工业级、车规级、军工级、航天级。

这个选择立刻引发了一个问题:

手机芯片,能直接装在汽车上用吗

面对小米的「不寻常」选择,高通技术公司汽车、工业及嵌入式物联网事业群总经理 Nakul Duggal 在接受群访时的回应非常巧妙,他们在为汽车行业开发任何新产品时,无论是座舱还是辅助驾驶,都严格按照车规级标准来。

但我们尊重客户的选择权。如果客户评估后,希望选择一颗通用芯片,我们也会提供相应的技术建议和支持。」

当新能源汽车「下半场」的哨声吹响,AI 成为核心变量时,只做一个「座舱之王」,显然满足不了高通的胃口。所以,高通果断地要补上自己版图中最关键的一块拼图——智能驾驶。当其他玩家都在追逐算力时,高通将「筹码」都押在舱驾一体上,希望通过错位竞争来站稳脚跟。

在市场格局初定的当下,这或许是不错的选择。

*头图来源:视觉中国

本文为极客公园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极客君微信 geekparkGO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