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死守基辅是特大战术错误 ——驳“斯大林为什么死守基辅保卫战不放?”
斯大林死守基辅是特大战术错误
——驳“斯大林为什么死守基辅保卫战不放?明明知道不撤退,会遭遇围歼”
杨瑞华
此文认为斯大林“为了得到美国的物资需求,苏联急需向美国保证苏联人有足够的能力抵御侵略者。”所以才死守基辅。
援助的权力掌握在别人手中,没到手的援助都是虚的,而100万生力军和军用物资却是实实在在抗敌资本。
把百万大军+上军用物资,想换来还是空头支票的援助(军用物资),如果斯大林有这种想法,可说是千古绝笑的蠢猪!——苏联非败不可。
斯大林当然有这种心理。但是这不是主要的。
如果这种心理占主,死守到9月11号,布琼尼建议撤军也就行了。也不至于到9月26号全军覆没。
多这半个月少这半个月博得美国同情心是一样的,但对于苏联的损失,可就远远大于援助。如果不是苏联地大物博,这一战苏联就给灭了。
斯大林为什么要死守基辅?
重要原因是:基辅地区庞大的苏军集团使得斯大林盲目自信,以为德军无力吞下,并能有效的长期拖住德军的脚步。
所以坚守的时间越长,斯大林越不想撤军。
其次考虑是动摇军心造成兵败如山倒。
但是:死守基辅,无论什么理由(包括此文作者凭空想象的为讨好美国援助)都是战术特大错误。
张灵甫坚守孟良固,就是想死守吸引共军,然后由友军围残共军。这与斯大林死守基辅是同一辙。
其结果也是同一下场。
当然要“死守基辅”。
但是,死守基辅,不是死死的守住基辅,而是大“死守基辅”。
一个杰出的战术家,考虑的不是实实在在的死守在基辅,而是适时把主力退出基辅,让德军花了很大力量却扑空。
打战重要的是消灭敌方主力军,而不计较一城一地。拿破仑不是攻下莫斯科?其结果还是失败了。虽有寒冷的因素,更重要的俄国保持了主力军。
主动撤退不是逃跑,是战术选择。苏军适时主动撤出基辅,这百万大军分几股与德军在鸟克兰采取敌攻我退,敌围我出,敌进我攻,敌住我扰,打运动战这就把德军死死咬在鸟克兰,不能向莫斯科进军。
斯大林是战略家考虑不好战术。
朱可夫是战术家他考虑得好。所以朱可夫总是打胜战。9月5号在德军还末将基辅合围时,朱可夫指挥的叶利尼亚反击战大获全胜。
斯大林如果听了朱可夫的建议,并授权朱可夫指挥鸟克兰战事,可能苏德战场就限定在鸟克兰了。
这就是大“死守基辅”。
[附原文]
斯大林为什么死守基辅保卫战不放?明明知道不撤退,会遭遇围歼
袁载誉
1941年6月22日,德国发动著名的“巴巴罗萨”计划,出动146个师的兵力向苏联发起了猛攻,其中莫斯科、列宁格勒、基辅被视为核心进攻目标。
其中主攻基辅方向的德军,被编制为“南方集团军群”,兵力约为39个师,德国沙场老将龙德施泰特元帅坐镇指挥。基辅是今乌克兰的首都,当时整个苏联的第3大城市,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粮仓。
1941年7月10日,面对龙德施泰特所部对乌克兰地区,进行全面进攻。苏联这边任命谢苗·布琼尼为总指挥,并拿出了总兵力约在1,500,000的西南方面军及南方面军归他指挥御敌。
而在德国杀入乌克兰的前期,苏联这边想到被动防御是下下策,于是组织了数次突击,希望以“攻”代“守”。然而遗憾的是,苏联这边虽然有足够多的兵力、坦克。但是由于没有完成坦克作战思维的训练,大多数士兵依旧把坦克当做移动炮塔使用。
如此一来坦克在绝大多数苏联士兵的手中失去了本身该有的特色,面对德国人的进攻没有表现出应该有“英姿”。
苏联西方方面军副司令员博尔金,亲自率领苏联第6机械化军、第11机械化军反击德国第9集团军下属的一个步兵师,结果被对方利用地形和反坦克炮的出手,打的落花流水。
苏联基尔波诺斯上将率领的4个机械化军,在布罗迪向德国发动大规模的坦克集群反冲锋,结果因为缺少大量无线电,坦克和坦克之间难以沟通,打不出好的配合。结果被德国人分割包围,最后落了一个惨败。
当布琼尼接手乌克兰防务之时,德国军团已经逼近了基辅,在基辅南边的乌曼一代集结。为了能够守住乌曼,布琼尼在7月16日与乌曼打了一场防御战。
但遗憾的是布琼尼这场“乌曼”之战惨败了,根据德国这边的数据,截止8月7日战役宣告结束,俘虏了10.3万苏军,并得到了战利品坦克317辆及火炮858门。
德国人经此一役彻底打开了通往基辅的大门,而苏联这边则在作战中失去机械化部队主力,布琼尼手中剩下的兵,只能以血肉之躯抗击德国人。
面对这种劣势,放弃基辅保住有生兵力,对于苏联来说是一个上优选择。二战名将朱可夫,曾于乌曼战役初期的7月11日前后就提出,战略放弃基辅,但是尴尬的是被最高领袖斯大林给拒绝了。
且就算是在基辅快陷入重围之后的9月11日,斯大林依旧拒绝了布琼尼撤退的建议,甚至愤怒的撤换了布琼尼的职位。
至于为什么斯大林要这么坚定的守住基辅,小袁认为这个点最重要,争取以美国为对象的舆论支持,7月28日,斯大林会见美国总统罗斯福的特使哈里霍普金斯。
在会面之中为了得到美国的物资需求,苏联急需向美国保证苏联人有足够的能力抵御侵略者。假如美国人刚走,基辅这个第3大城市就丢,在美国评估援助风险之时,这个数值肯定会急速飙升。
综上这个做法,东方中国的蒋介石,在上海保卫战之时也做过,受到国家舆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