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访欧:电动汽车、白兰地、稀土的博弈
中国在稀土管制上一招治敌,美国屈服了,特朗普只能带着商业天团来中国访问。那么,欧洲应该做什么选择呢?
中国外交部长王毅近日将开启对欧洲的访问之旅,选择在中欧关系复杂微妙,却又彼此高度依赖的当前时局之下,前往比利时、德国与法国等欧洲重镇,显然承载着非同寻常的战略意图。从电动汽车、白兰地税争再到稀土管制,可以看出,王毅此行远不止于修复外交裂痕,更是在中欧博弈的大棋盘上谋求主动。
首先,中欧经贸关系的紧张已非一朝一夕。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被视为对中国产业政策和产能过剩的一次反击。而中国方面的“以牙还牙”,针对包括法国白兰地的反制性关税,也引发了欧洲内部的一定分化。值得注意的是,在欧中双方暗战升级之时,法新社报道称,双方或在白兰地关税议题达成了某种妥协,显示在电动车问题谈判的背后,仍存在妥协和互利的空间。
然而,这种“边斗边谈”的局面,也反映出中欧之间深层次的利益结构性分歧依然难解。一方面,欧盟批评中国存在国家补贴、市场准入不对等等“不公平竞争”行为,另一方面,中国则反驳欧盟“搞双重标准”和“保护主义”,双方的立场在全球产业链格局大洗牌的背景下愈发对立。电动汽车只是开端,医疗设备、光伏、稀土等更多领域的争端正在加剧。
其次,王毅此行绕不开的地缘政治焦点,则是中国与俄罗斯的关系。乌克兰战争仍在继续,欧洲国家普遍对中国在俄乌战争中的“中立”表示怀疑。王毅此访能否真正“重设”中欧在乌克兰问题上的互信,恐怕远不如贸易谈判那样具象与可控。
再看稀土问题。中国掌控着全球稀土产业链的主导地位,而欧洲在绿色转型、可再生能源和高端制造上的依赖又让其对中国的稀土制约尤为敏感。中国采取出口管制,虽然是对美之前制裁的回应,但无疑也使欧洲感受到“地缘经济工具”的现实威胁。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近期释放出“为符合条件的欧洲申请者开辟绿色通道”的信号,似乎是对稀土议题的一种“定向放松”,也体现出其试图通过技术性缓和来局部修补战略互信。
总结而言,王毅的此次欧洲行,是一场跌宕起伏的外交与经济“高维博弈”。在保护主义回潮、多边体系动摇的当下,中欧关系正面临重新定义的关键时刻。一方面,中国希望借50周年建交契机重申与欧洲的战略对话与合作,一方面也必须面对不断增长的结构矛盾与信任赤字。
未来,中欧在博弈中寻求合作的空间仍在。汽车市场与新能源技术、贸易规范与投资环境、地缘政治与全球治理等诸多议题,都将继续成为双边互动的交汇点。但若无更高层次的政治互信与制度性安排作为支撑,仅凭一次出访或个别意向协议,尚不足以完全扭转当前复杂的态势。王毅此次的“外交深耕”,既是推动危机管理的现实选择,更是中国试图在多边世界重构影响力布局的战略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