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国家或互联网巨头组织起来把外国论文等全部翻译成汉语

才说到中国人现在学术论文都要发英语的,而且普通硕士博士也要阅读英语论文,对很多英语不到位的人造成了很多理解学习的麻烦。我在想,真犯不着人人去学英语,只要把文献翻译过来不就行了么?

这方面,一年全球发表英语论文是上百万篇,我们只需要翻译其中的高引用率的核心论文10%,20万篇,然后把最近十年的论文全部翻译成汉语,那么不就可以大大的减少大家学习交流的难度么?

现在因为有机器翻译,普通翻译人员的工作量可以大大的减少,加上专业的工程人员高校师生的参与,很快就可以完成了。过去翻译的一大问题,就是专业的工程人员可能不见得英语很好说不定汉语表达能力也不行,而英语很好的人不见得专业问题能读得明白,然后导致翻译出来得东西稀奇古怪,读起来稀里糊涂。

中国历史,应该说有五次大翻译运动。

第一次是玄奘,义净,鸠摩罗什等人翻译的印度佛经,把印度的经文翻译成中文,历史已经过去了一千多年,我们今天读他们的翻译的佛教经文,依然是朗朗上口,看不出任何一点翻译的痕迹,是外国文字翻译过来,他们翻译的质量非常高。

500

第二次是徐光启等明末精英,翻译的西方科学技术文化等文本,这里面尤其以几何原本和圣经的翻译为最经典。几何原本里的几何直角钝角平行线等词汇,翻译非常传神,便于理解。圣经翻译里面的上帝,救世主弥赛亚,三位一体,圣灵等词汇也是非常精彩的。

第三次大翻译是清末民初在洋务运动中,对西方科技文献的翻译,这一次应该说中国成就也是非常巨大的,翻译了很多西方的科学技术书籍,为中国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技术提供了最好的助力,电磁,煤气,石油,经济,干部,资本主义等等新词汇,为中国的近代化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助力。

第四次大翻译运动是改革开放之后,以三联,上海电影制片等翻译的新的西方和其他国家的电影,文化,书籍,这一次翻译,又一次开拓了中国人的眼界,为改革开放发展提供了力量。

第五次就是现在,互联网的大发展字幕组的出现,中国人看到了全世界最多的电视剧和电影,不管是欧洲日本印度还是俄罗斯,中国人都可以在互联网上看到最好的世界各国的电影电视剧,应该说是非常伟大的一次自发的大翻译运动,这次翻译运动的规模和效果丝毫不逊色于前几次。

阿拉伯世界也有智慧之家翻译,保留了古希腊,波斯,拜占庭很多国家的文化经典,“知识远在中国也要求得”就是智慧之家名言。

500

中国今天,翻译人才已经具备了,但是专业的又良好英语水平又有良好学术水平的人真的不多,像玄奘大师当年那样学贯中西,文字同行的人更是少,我们的国家和互联网公司可以好好的做一做这个工作。

今天翻译要遵循古代译场一个规范,就是译场九位

在唐代的译经院中,根据各人的分工不同,设有译立、笔受、度语、证梵本、润文、证义、梵呗、校勘、监护大使等译场9位,分别掌管不同的任务。

①译立:这是译场的中心任务。他的任务是宣读贝叶经上的梵本原文,并讲解其意义。

②笔受:笔受的任务是缀文,即依据译主的翻译将梵语的意义用汉文记录下来。在译场中,一个译主往往要配备好几名笔受,以便相互校对,防止错谬。

③度语:也叫传语,即是口头翻译。有的译场请的是外国来华僧人做译主。译主不懂汉语,就必须要有一个人来居中口头翻译,将译主的意思转移出来。如果译主是精通梵文的中国僧人,或者精通汉文的外国僧人,那就用不着度语了。

④证梵本:即将译好的初稿与梵文的原文再进行校对,看看与原文义有没有出入。

⑤证义:就是对经典的文义进行审阅,看看有无错误的地方。

⑥梵呗:译经场在开始翻译一部经之前,都要举行一定的宗教仪式。梵呗即是担任讽诵,赞叹三宝的职务,按通俗的说法,即是一种佛教乐队,他们不需要正式参加翻译工作,属于译经场附属的工作人员。

⑦校勘:翻译完毕后需重新誊写清楚,校勘即是将誊写本与原稿校阅一遍,防止抄错。

⑧润文:也即是对译文进行修饰。在译经时,译文不但要求准确,而且必须有一定的文采,担任这一工作的人一定要有非常好的文学功底以及文学素养。

⑨监护大使:这是代表官方监护译经事业的官员。当一部经典译成后,如果译立认为已经完善妥当,即将经典交托于监护大使,由监护大使再奉呈于朝廷,以供皇帝的阅览。

古代的佛经翻译是一种集体劳动,并有严格的制度。因为译经制度和仪式的规范严谨,所以才能翻译除如今这么多高质量的汉文佛典,也为中华民族留下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也就是说,既要有明白外语的人才,也要有明白专业知识的人才,也要有汉语非常流畅的人才,还要有专门的堪校的人才,这样的完善的翻译制度,才能翻译出伟大的经典来。甚至可以学习古代吕氏春秋的手法,颁布到网上网友能提出修改错误的,可以给予一定奖励。

中国今天的人才基础已经俱备了,也不缺少钱,对于西方科学技术的学习渴求也是全民共识,正是好好做这个的时候。这可以大大的提升中国人的学习能力,把学英语的时间改为学习科技不是很好吗?互联网时代是我们学习的最好的机会了。

不光是论文,外国大学上课的视频和课件,专利文本,国外的国会讨论的会议文本,生产的技术文档,实验的各种积累技术,都是我们可以好好翻译的东西,尤其工业革命期间,大航海殖民期间,西方的组织决策,技术迭代的具体情况,值得好好探讨。

人类历史的科技文化中心经历了多次大转移,而转移的开始基本都是从大翻译外部优秀的文化技术文献开始的。从阿拉伯到奥斯曼帝国,西班牙,然后是法国,英国,德国,到后来的苏联,美国,都是一样,今天的互联网时代,我们完全可以开启新的一次大翻译。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