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國際化是核心 不必跟內地潮流走
作者:王緝憲,大灣區香港中心研究總監,香港大學地理系前系主任。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深圳学了很多地方的经验也不妨碍它成为现在独一无二的深圳,香港也是这样走过来,也得坚持走自己适合的路下去。
以色列「定人斬首」行動後,美國又向伊朗投下了最重磅的炸彈,定點清除了伊國潛在的核能力。
後續如何演變?有一點是肯定的,即這是一場實力懸殊的不對等戰事。
上一場這樣的戰爭是美國在中東消滅了數十萬的伊拉克軍隊,十萬以上的伊拉克平民百姓傷亡,本拉登組織了911襲擊這個不對稱的回擊。
這種不對等戰爭不演變成世界大戰的前提是只有一個強者參與。
俄烏戰爭相持不下,是因為俄羅斯不再像它自己想像的那麼強大,而支持烏克蘭的力量雖然強大,但又避免直接捲入。
香港很幸運地遠離上述兩大局部戰爭之地,但不排除實力懸殊的不對等戰事不會在我們附近發生。
不過,香港在地緣政治和國際關係上的角色幾乎是零,被視為顛覆國家的間諜基地的看法也隨着《港區國安法》的落實而消失得無影無蹤。
香港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但什麼是「做好自己」?萬變不離其宗,就是落實好「一國兩制」給香港帶來的使命。
互動互補互助兩地自然「嵌入」
我嘗試把這個使命分為四個象限,兩個內部的:(1)改善社會民生和(2)走上發展新路徑;兩個外部的:(3)融入大灣區和中國發展大局和(4)繼續做好超級聯繫人。
改善社會民生方面,去年特首《施政報告》提出的「簡樸房」方案推進迅速,計劃2026年3月1日起,正式開始接受殺房登記和簡樸房認證申請。徹底醫治殺房這個長期被社會詬病的頑疾,是一個值得稱道的措施,其針對的就是香港特有的問題,需要特定辦法去解決。
在尋找新的發展路徑方面,當局把寶押在高等教育國際化、產業化,以及科創這兩個相關的領域。
這方面香港的確有優勢。最近幾個國際高校排名榜上香港多間高校又「進步」了。
如果仔細看哪些學科香港真正有優勢?一類是港人自己子女就打破頭要讀的,如牙科,學生和老師都是尖子。另一大類是社科、人文學科,如社會學,有大量中國內地出國留學後的「海歸」精英來港任教,一個重要原因是香港在研究項目和教學環境方面沒有涉及意識形態的干預,這恰恰是得益於「一國兩制」。
至於創科,和社科、人文學科一樣,第一要素是訊息和言論的自由交流,並形成國際視野。
兩個香港對外連接的方面,更是當今萬變中要特別努力和需要進一步思考的地方。
2013年粵港澳大灣區這個概念提出後,特別是新冠疫情後這幾年,無論香港還是廣東省大灣區內的幾個城市,都不斷在強化這個概念所期望的協同發展。但筆者一直以為,真正好的融合或者協同發展,是進一步加強溝通,在互動互補的過程中發揮自己的優勢。
我特別選擇了「嵌入」(embeddedness)來解讀香港與大灣區應有的關係,即與其他城市互動、互補、互助而不同。
我們今天在香港可以使用支付寶、微信支付,在深圳可以使用八達通,就是嵌入式發展。香港的大學、醫院、診所等在大灣區城市開分店,美團、高德等線上服務企業進入香港,改善這裏的外賣和網約車服務,也是嵌入。
這些嵌入是雙向發展的,是市場篩選過程,好的東西和機制留下來,不行的就淘汰了,而不是按照某個人或某家企業的意願強推,並「一體化」。
我注意到,把一體化當成天然正確的這種看法已經開始進入香港。但事實上,交易費用理論早就講清楚,外部化或者外包,即分拆而不是一體,在很多情況下是更合理的。
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也並不意味着內地城市幹什麼,香港就得跟上潮流幹什麼。
內地幾個城市有大型汽車產業的城市,比如我們的鄰居深圳,因為它有世界最大的電動汽車生產商比亞迪,因此政府一直鼓勵買車,僅本地牌照的私家車就超過了600萬輛,香港可以學嗎?深圳現在發愁,600萬輛私家車外又多了550萬輛電動單車
。不少我遇到來進修學習的內地官員還想向香港取經,如何把通勤者吸引去坐地鐵。王岐山任北京市長時就來香港取經,回去就要求北京地鐵降價吸引乘客,雖然後來因為並沒有同時限制私家車的發展而未獲成功。
但這個案例說明,把香港好的經驗引入內地,也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一個重要方式。
當年鄧小平先生說要在內地打造多幾個香港,不正是這個意思嗎?
助力國家打開國際交流的新局面,才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核心任務。
這幾年香港做得最好的是金融方面的突破。
香港是美國之後世界上第二個訂立了穩定幣條例的地方。在香港設立法幣穩定幣發行人的發牌制度,完善對虛擬資產活動在香港的監管框架,將推動金融創新。從2019年成功推出mBridge這個以區塊鏈為基礎的央行數碼貨幣和跨境支付項目可以看出,香港這方面已經領先世界,並將成為世界最重要的人民幣國際化市場。
大學應重育才忌只追求排名
強化多種國際秀的秀場地位,也是香港可以為國家大局貢獻、同時讓自己獲益的事業。
這兩年有成功的,如M+、會展中心不斷有新的內地無法安排的國際展,讓香港更國際化;也有失敗的,如美斯來港。另外,香港恐怕需要國家的背書,早日成為《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成員,讓香港可以在亞洲自由貿易圈發揮更大的作用。
上述四個象限的內容是相互關聯的。
比如北部都會區的發展,既是香港自己進一步提升的空間,又是與內地協同發展的介面。
而將在這裏落地的,比如大學城和創科園區,其成功的標準在於是否具有發揮香港國際化優勢的內涵,用好「一國兩制」。
類似地,香港成為世界級的高等教育樞紐,目標並不是有幾所大學可以進入那幾個商業機構排名的前列,而是培養出更多來自世界各地、有國際視野、品學兼優的棟樑人才,探索出更多人類文明與進步需要的新知識、新理論、新科技。
當然,實現這個理想不容易,但絕對不能本末倒置。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