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领跑到掉队,荣耀手机国内市占率暴跌的背后

500

2024年至2025年,荣耀手机经历了从国内市场领跑到跌出前五的剧烈震荡。根据IDC数据,2024年Q1荣耀以17.1%的市占率位居中国智能手机榜首(与华为并列),但同年Q4已下滑至13.7%,2025年Q1更是滑入“Others”阵营。

这一数据背后,既有华为强势回归的外部挤压,也暴露出荣耀在品牌定位、技术突破与战略执行上的深层矛盾。

荣耀近期推出的Magic7系列、折叠屏Magic V系列以及中端机型Power系列,展现了其在AI与硬件创新上的努力。Magic7 Pro搭载2亿像素潜望长焦镜头和AI驭光引擎,在低光场景下实现30%的色彩还原提升,而Power系列凭借8000mAh电池与国补政策,将长续航机型价格下探至1699元。

根据Counterpoint数据,2024年荣耀海外销量占比达32%,较2023年增长超50%,尤其在西班牙、德国等欧洲市场,通过复用华为渠道实现快速铺货。

技术层面,荣耀的青海湖电池技术将硅碳负极材料含量提升至10%,配合AI电源管理系统,使Magic7 Pro在6.8英寸大屏下仍保持18小时视频播放续航。折叠屏领域,Magic V3采用钛合金铰链设计,但相比华为Mate X5的UTG超薄玻璃方案,屏幕折痕控制仍存在差距。

DC数据显示,2024年Q1荣耀600美元以上高端市场出货量同比激增123.3%,但4%的市占率仍远低于华为(30.7%)和苹果(43%)。

其实一直以来,荣耀始终未能摆脱"华为替代品"的标签。2023年华为Mate 60系列发布后,荣耀Magic6凭借相似外观和卫星通信功能斩获2500万台销量,但2025年Magic7销量骤降至112万台。

消费者调研显示,有大约42%的Magic系列购买者认为“外观接近华为”是主要决策因素。

尽管荣耀在单点技术上取得突破,如鹰眼相机系统实现毫秒级AI追焦,鲁班铰链将折叠屏开合寿命提升至40万次,但缺乏系统性技术护城河。与华为"鸿蒙+麒麟芯片"的生态闭环相比,荣耀的Magic OS 9.0虽集成YOYO智能助手,却未形成差异化体验。此外,荣耀在AI、护眼屏等技术领域虽有领先优势,但在芯片研发、系统优化等核心技术上储备不足,难以支撑其高端化进程。

在海外市场,荣耀在出海初期借助华为的渠道实现了快速铺货,但随着业务的发展,系统化不足的问题逐渐暴露。例如在东南亚市场,realme凭借本地化供应链将制造成本压低18%,而荣耀仍依赖深圳总部决策,导致新品上市周期要长于竞品。同时,部分机型GMS预装不完整,影响了海外消费者的使用体验。此外,在中低端机型方面,荣耀的性价比优势并不明显,与realme、三星A系列等竞争对手相比缺乏竞争力。

Canalys预测,2025年全球折叠屏手机出货量将突破3000万台,荣耀在手机市场中的前景依然广阔,若能尽快解决品牌认知、技术护城河与海外渠道扩展等问题,或能突破当前困局在2025年实现弯道超车。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