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和林村》赏析:乡村振兴的时代赞歌

在当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改变着广袤乡村的面貌。2024年10月,诗人王光卫在考察成都温江和林村文旅项目后,创作了这首《游和林村》。这首七言绝句以简练的语言、鲜明的意象,生动展现了新时代农村在文旅融合与产业振兴中的崭新气象,堪称一首反映时代精神的小型史诗。本文将从格律、意象、情感表达等多个维度,对这首作品进行深入赏析。

一、格律严谨,声韵和谐

作为一首七言绝句,《游和林村》严格遵循了传统格律诗的规范。全诗共四句,每句七字,平仄相间,符合近体诗的格律要求。具体来看:

首句"稻田文旅焕新天"(仄平平仄仄平平),平起平收,符合七绝的基本格式;

次句"劳动富民开锦年"(仄仄仄平平仄平),仄起平收,与首句平仄相对;

第三句"世代耕耘承古艺"(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收,与第二句平仄相粘;

末句"振兴乡邑共婵娟"(平平平仄仄平平),平起平收,与第三句平仄相对。

在押韵方面,全诗押"ian"韵(天、年、娟),音韵和谐,朗朗上口。这种严谨的格律形式不仅体现了诗人深厚的古典诗词功底,也为作品增添了音乐美和节奏感。

二、意象鲜明,画面生动

诗人通过精心选择的意象,构建了一幅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

1. "稻田文旅":这一意象将传统农业与现代旅游完美结合,展现了农村产业转型的新方向。稻田不仅是农业生产的基本单元,更成为文旅融合的重要载体,体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2. "劳动富民":直接点明了乡村振兴的核心路径——通过劳动创造财富。这一意象强调了劳动的价值,呼应了"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时代强音。

3. "世代耕耘":既表现了农业生产的延续性,又暗含文化传承的深层含义。传统农耕文明与现代发展理念在这里实现了有机统一。

4. "共婵娟":化用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境,将个人情感升华为对乡村美好未来的共同期许,赋予作品更深的情感厚度。

这些意象的组合,既展现了和林村的现实图景,又寄托了对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三、情感真挚,时代精神鲜明

整首诗洋溢着对乡村振兴成就的由衷赞美和对农民生活的深切关怀:

- 首联以宏大的视角展现乡村巨变,"焕新天"、"开锦年"等词语充满昂扬向上的激情,表达了对新时代农村发展的充分肯定。

- 颔联转向具体描写,"世代耕耘"体现历史传承,"振兴乡邑"彰显时代使命,将个人劳动与集体事业有机结合,展现了新时代农民的精神风貌。

- 尾联以"共婵娟"作结,既是对眼前美景的赞美,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情感真挚而深远。

这种情感表达既符合古典诗词含蓄蕴藉的传统,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体现了传统诗词形式与当代内容的完美结合。

四、艺术特色与创新

这首诗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1. 题材创新:将乡村振兴这一重大时代主题融入七绝这种传统形式,拓展了古典诗词的表现领域。

2. 语言特色:用词平实而不失文采,如"焕新天"、"共婵娟"等表达既通俗易懂又富有诗意,体现了"深入浅出"的艺术追求。

3. 结构安排:由宏观到微观,由现实到愿景,层次分明,逻辑清晰,展现了诗人构思的缜密。

正如清代诗论家沈德潜《说诗晬语》所言:"诗贵性情,亦须论法。"这首诗正是在遵循格律规范的基础上,注入了真挚的情感和鲜活的时代内容,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

五、文化价值与现实意义

《游和林村》不仅是一首优美的诗歌,更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

1. 记录时代:作为乡村振兴的见证者,这首诗为当代中国农村的发展留下了生动的文学记录。

2. 弘扬传统:通过将农耕文明与现代发展相结合,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生命力。

3. 激励人心:作品传递的积极向上精神,能够激发更多人投身乡村振兴伟业。

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能知此者,则可与言诗矣。"这首诗正是通过具体的艺术形象,传达了深刻的时代精神,实现了"言志"与"缘情"的统一。

综上,王光卫的《游和林村》以其严谨的格律、生动的意象、真挚的情感和鲜明的时代精神,成为一首反映乡村振兴的优秀诗作。它不仅展现了诗人敏锐的艺术观察力和深厚的古典诗词功底,更以文学的形式记录了当代中国农村发展的伟大实践。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这样的作品既是对过去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的期许,具有持久的艺术魅力和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应忘记守护乡村的文化根脉,让古老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