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天价格战让汽车股崩了,行业未来该何去何从?

500

源 | 中访网

者 | 一杭工作室

当特斯拉在2023年初掀起降价潮时,没有人想到这场价格战会持续近900天。

900天的价格鏖战,换来的不仅是销量数据的起伏,更是利润率的持续滑坡、品牌信任的渐行渐远、以及对中国汽车产业未来空间的深度透支。中国汽车市场的下一步何去何从,亟待行业思考。

1

比亚迪再掀价格战,资本市场“投票离场”

5月23日,比亚迪海洋网发布“限时一口价”活动,旗下多款主力车型大幅下调售价,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海鸥智驾版仅售5.58万元,海豹05DM-i降至5.98万元,连一向定位偏高端的海豹07智驾版也从15万元区间跌至10.28万元,相比此前的指导价优惠了5.3万元。

几乎在同一时间,比亚迪王朝网也开启“618抢先购”,秦PLUS、宋Pro、元UP等热门车型价格被全面拉低,连旗舰车型汉EV、唐DM-i的入门售价也压至15万元附近。

这不仅是对自身产品线的全面价格重构,更是一记砸向全行业的“降维打击”。然而,资本市场却率先做出冷静判断——不是惊喜,而是恐慌。

5月26日,汽车股在港股市场遭遇重挫。比亚迪股份、零跑汽车、吉利汽车均跌超9%,理想、蔚来、小鹏、小米纷纷跟跌。

A股市场也未能幸免。截至5月26日收盘,比亚迪跌近6%,赛力斯、众泰汽车、北汽蓝谷、长城汽车等纷纷跟跌。甚至,宁德时代也跌超4%。

市场为何如此恐慌?一个核心的原因是,比亚迪此轮价格战非短期冲动,而是其全球化战略背景下的系统性调整。这种不计成本的让利意味着,所有还未完成成本控制、规模摊薄和海外市场打开的对手,面对的不仅是营收下滑,更是“被清场”的风险。

2

利润崩塌,车企步履维艰

而价格战的另一个代价,是行业利润的系统性下滑。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4年汽车行业的整体利润率仅为4.3%,低于下游工业企业6%的平均水平。到了2025年一季度,更是降至3.9%。相比之下,2014年这一数字尚为8.99%。这意味着,在销量连年增长、渗透率逐年走高的表象之下,整个行业实际上正陷入“增量不增收”的结构性危机。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一季度工业企业利润由降转增,汽车行业拖后腿。”

巨头们的数据尤其刺眼。2024年,广汽集团销量同比下滑20%,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81%,扣非净利润甚至出现超过43亿元的亏损。上汽集团也难逃同样命运:营收同比下降15%,归母净利润下滑88%,扣非后净亏损高达54亿元。

500

更关键的是,这些老牌车企的“三驾马车”全面失速。合资品牌持续边缘化,自主品牌转型压力倍增,而新能源业务则增长乏力、受困成本和竞争。

利润集体跳水的背后,是车企为应对市场压力,不得不对核心零部件配置做出妥协。

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直言:“降价十万如何保证质量?”他指出,为了压价,部分企业简化电池管理系统、取消热泵空调、削减用钢量,看似让利,实则将产品安全隐患转嫁给消费者。这种以牺牲品质换价格的“内卷式内伤”,不仅透支用户信任,也将长期削弱中国汽车工业的全球竞争力。

此外,新车价格频繁波动对二手车市场也形成致命冲击。2024年,国内二手车平台交易量明显下滑。据预测,2025年或将有8-12万家小型二手车商退出市场。流通体系的断裂,正在让行业从“生产端-消费端-回收端”的闭环生态,变成“断链式内耗”。

价格战,不再只是战术上的调整,而已经成为结构性危机的引爆点。

3

行业大重构已在路上

尽管阵痛剧烈,但行业并非无望。愈演愈烈的价格战,也注定无法持续。

5月20日,国家发改委明确表态要遏制“内卷式竞争”,释放出政策纠偏信号。

事实上,汽车市场持续已久的价格战出现了明显的降温趋势。乘联分会发布《2025年4月份全国乘用车市场分析》指出,今年直观的降价价格战稍显温和,但年款增配、调整车主权益等隐形优惠措施层出不穷。

今年4月,仅14款车型宣布降价,远低于去年同期的41款;而燃油车的平均促销幅度维持在22%左右,波动趋缓。业内更倾向于采用“年款增配”“权益升级”“金融贴息”等隐性优惠手段,逐步替代粗暴的价格战。

但行业的出路,显然不仅仅是“停止打架”那么简单。真正的分水岭,正在于车企是否具备体系能力。

500

回顾2008-2012年间的手机行业洗牌,诺基亚、摩托罗拉等巨头退出历史舞台,给我们一个残酷教训:规模不等于安全,品牌不等于壁垒。只有那些完成技术标准化、掌握全栈成本控制、具备清晰品牌策略的企业,才能穿越周期,存活到下一轮增长。

据统计,在过去十年间,已有29家新能源车企宣告退出。未来能留在牌桌上的,注定是那些真正意义上的“系统玩家”:拥有研发闭环、全球布局能力、并且实现产业链协同的企业。

更值得期待的是,这轮震荡或将真正倒逼中国车企从“战术层面的价格竞争”向“战略层面的价值竞争”转变。我们看到,理想正在试图构建完整的智能驾驶系统闭环,小米试图复刻“生态链+汽车”的协同模式,长城则在全力打造新能源三电技术护城河。

价格战不会是终局,但它已然成为一次全行业的“价值清算”。它将加速中国汽车产业告别粗放增长的旧模式,也将倒逼企业回归“用户价值、技术创新、全球效率”的核心竞争力。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