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专访:一枝独秀的上外外交学——郭树勇教授接受大外交青年智库秘书长王潇洒采访
近日,围绕新时代中国外交学的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大外交青年智库(GDYT)秘书长王潇洒采访了上海外国语大学(SISU)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全国外交学研究会副会长郭树勇教授。
问一:您对我国外交学特别是上外的外交学有何总体上的描述?
答:当代中国外交学百花齐放,在中国高校中异彩纷呈,总体来看,外交学的学科发展在区域上大致有南北之分。北方高校的外交学往往强调外交学的政治学属性,有着严格的学科训练,培养目标直接瞄准外交官;而南方高校的外交学往往强调外交学与经贸、国际问题研究和公共管理等的交叉融合,注重学科训练中的宽口径,培养目标既有外交官更有企业公关和战略分析师等。北方高校的代表者有北京大学、外交学院等知名高校,而南方外交学的代表则有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知名高校。
上述代表性高校有几个共同的特点,一是外交学的建设时间比较长,二是实现了本硕博人才培养的贯通,三是培养了大量的外交官,四是形成了各自的比较优势。对于上海外国语大学外交学而言,我认为她在国家定位、区域特点与学校特色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之下,形成了自成一体的外交学体系。我对她的总体描述是,发端于学科建设,壮大于思政创新教改,创新于智库引领,彰显于英才济济。
问二:为什么讲她发端于学科建设呢?难道她与其他大学有不一样的出发点吗?
答:上外的外交学是先有博士点后有硕士点和本科专业的。早在2003年上外就拥有了国际关系二级学科博士点,到了2010年上外拥有了政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并设立了国际关系、外交学和中东研究等三个二级学科博士点。这样,就诞生了外交学博士点。之后又相应地设立了外交学硕士点。2014年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成立之后,就在外交学博士点和硕士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外交学人才培养向本科生和专业硕士的方向扩展。
近年来,面对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和国家与上海对于外交外事人才的长远需求,上外政治学加紧优化学科建设新布局,确立了四大学科方向,即习近平外交思想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国际文化与国际政治社会学、中东研究与区域国别、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结合学科实际,上外政治学优先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方向和国际文化合作方向的学科力量建设工作,外交学的建设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上外外交学本科专业于2020年开始招生,是华东地区唯一的外交学本科专业。专业紧密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学科未来发展,培养具备外交学理论、外事实务、国际政治等专业知识,熟练掌握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善于学习和运用人工智能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能够从事专业领域研究和涉外工作实务的高级人才。
上外外交学(法语)本科双学位项目,是首批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于2021年开始招收本科生。该项目由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法语系联合举办,紧密结合“一带一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等外交发展战略需要,培养具备外交学理论、外事实务、国际政治等专业知识,通晓法语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文化、政治和社会发展,熟练掌握英语和法语的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善于学习和运用人工智能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能够从事专业领域研究和涉外工作实务的卓越国际化双外语外交外事人才。
问三:为什么上外外交学有着强烈的思政教学改革的特点?
答:2018年是中国外交学学科史上的重要节点。这一年的6月23日召开了中央外事工作会议,确立了习近平外交思想在对外工作中的行动指南地位。同一年,上外成功申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并于当年9月17日由学校主要领导在上海高校率先给2018级博士新生讲授“习近平外交思想”课程。可以这么说,上外外交学紧密对接国家战略和中央“三进”要求,走在了上海甚至全国思政教学改革的前列。
近几年来,上外外交学在教改方面佳讯频传,《以习近平外交思想“三进”工作为牵引,培养兼具政治定力与全球话语能力的拔尖外交人才》获得重大教改委托项目,《习近平外交思想引领下的新质涉外人才综合培养模式探索》获上海外国语大学2021-2023年度校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在慕课建设方面,《习近平外交思想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外交英语思辨写作(全英文)》课程的录制、教材编写等是国内较早的关于习近平外交思想“三进”教学改革的协同项目。
外交学和外交学(法语)开设的外交礼仪、当代中国外交、对外政策分析、中国对外关系史、公共外交、人工智能外交、法国政治与外交等特色课程深受学生欢迎。其中外交礼仪课程是专业实习实践课程,让学生懂得外交礼宾礼仪的主要内容、重要意义和作用,掌握外交基本礼宾知识和外交礼仪交往技巧,提高学生处理外交礼宾礼仪工作的能力和素质,为将来从事相关外交外事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人工智能外交是外交学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型专业方向课程,旨在通过探讨人工智能在外交学、国际关系学、政治学等领域的应用与影响,培养学生跨学科视野,了解人工智能技术的基本原理,理解人工智能技术如何改变国际格局与大国竞争模式、重塑国际关系与外交实践。
问四:如何理解上外外交学创新于智库引领?
答:上外外交学充分依托上外的综合优势,包括多语种+政治学的优势,比较政治+区域国别学的优势,还有全方位的国际化的优势,更重要的是,她有着全国较早成立的智库——上海高校智库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院的大力支持。
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院是由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批准设立的上海高校智库。智库依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上外政治学一级学科、上外新时代中国外交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海外传播中心、上外国际关系与外交学期刊群,以及学校49个战略语种的国际传播优势,聚焦习近平外交思想理论阐释、实践应用、发展分析、海外传播等问题。智库整合海内外习近平外交思想传播渠道与数据资源,依托多语种与区域国别研究的国际传播媒介平台,研究新时代下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理论引领、外宣导向、传播战略等问题,为提升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国际话语权与理论领导力,保障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安全提供智力支持和咨询服务。
作为决策咨询的智囊团,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院的建设为外交学的创新发展奠定了深厚学术理论基础,也提供了可持续的人才资源储备。研究院广泛联络国家部委及地方机关单位和研究机构,集合了全上海乃至全国的资深专家学者,研究探讨最前沿的外交思想学术理论,研究成果为外交学的发展开拓了新的思路。“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院”与“中阿改革发展中心”签订的“习近平外交思想教学实践合作协议”探索了机制化的国际教学合作模式,加大了外交学专业人才培养力度,让学生能够参与前沿课题研究,接触最新外交实践,直接对接国际舞台。
问五:为什么您讲上外外交学“彰显于英才济济”,她培养了多少优秀的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呢?
答:上个世纪,上外(含上外附中)紧扣建校宗旨,服务国之大者,综合运用多语种优势和专业复合等优势,培养了大量的驰名中外的外交官,成为新中国“外交官摇篮”之一,政治学等学科在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早在本世纪初,上外就开始培养外交学博士生和硕士生,在毕业生中,至少已有129名获得“优秀毕业生”称号,包括25名博士生、104名硕士生。在两届外交学本科毕业生中,有7名获得“优秀毕业生”称号。
近几年,外交学及外交学(法语)专业本科学生在国际交流方面也大放异彩,年均有13名学生赴境外交流访问,其中外交学专业3名学生赴莱顿大学交流、1名学生赴法国雷恩政治学院交流;外交学法语专业3名学生赴巴黎东方语言文化大学交流、2名学生参加巴黎政治大学暑期学校、1名学生赴美国巴纳德学院交流、1名赴法国雷恩政治学院交流、2名学生参加法国游学。
毕业生中有意向赴境外高校继续深造的人数占外交学毕业生总数的54%。2020级外交学共有9人分别赴香港中文大学、伦敦国王学院、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曼彻斯特大学、香港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伦敦大学学院等高校深造。2021级外交学(法语)专业共有10人意向赴境外深造,现已有5人分别收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美国西北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伦敦商学院、香港中文大学等高校的录取通知。
总之,上外外交学专业通过系统的课程设置、丰富的实践机会和优质的师资力量,正逐步成为培养新时代外交人才的重要平台,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事业输送更多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