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师傅IPO之困:业务结构单一,难撕“小众”标签
撰文 | 张 宇
编辑 | 杨博丞
题图 | 图虫创意
近日,文创工艺产品品牌铜师傅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赴港上市。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截至2024年12月31日,铜师傅在中国铜质文创工艺产品市场按总收入计位列第一,市场份额达35.0%。
尽管铜师傅已是中国铜质文创工艺产品市场的第一品牌,但未来发展前景却不太乐观,主要原因在于该市场的市场规模并不大。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显示,铜质文创工艺产品市场市场从2019年的11.08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15.76亿元,复合年增长率约为7.3%,预计到2029年达到22.82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7.7%。
铜质文创工艺产品市场空间容量有限,意味着铜师傅的营收难以实现大幅增长,同时现有业务也很快会遭遇发展瓶颈。
不仅如此,铜师傅的业务状况也存在诸多不足:一方面,其业务结构过度依赖单一品类,铜质文创产品占比畸高;另一方面,产品销售高度依赖线上渠道,而线下渠道拓展乏力。
曾被小米创始人雷军誉为“小米体系外最像小米的企业”的铜师傅,能顺利扣开港交所的大门吗?
一、业务结构过于单一
根据招股书,2022年至2024年,铜师傅的营收分别为5.03亿元、5.06亿元和5.71亿元,同期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693.8万元、4413.1万元和7898.2万元。
按照产品类别划分,铜师傅拥有铜质文创产品、塑胶潮玩、银质文创产品、黄金文创产品、木质文创产品五个业务板块。虽然业务板块不少,但业务结构却存在明显的不合理性。
2022年至2024年,铜质文创产品收入分别为4.80亿元、4.88亿元和5.51亿元,占营收的比例分别为95.4%、96.3%和96.6%。显现出铜师傅对于铜质文创产品的高度依赖性,不仅如此,铜质文创产品收入占比由95.4%一路攀升至96.6%,业务结构单一的问题却愈发凸显,几乎成为了铜师傅唯一的收入来源。
单一的业务结构虽然可以使铜师傅集中优势资源深度打磨产品,构建专业壁垒,并在成本控制和流程标准化方面变得更加高效,但同时也削弱了铜师傅的抗风险能力,导致其容易遭受行业波动冲击,高度依赖单一业务还容易过早触及增长瓶颈,难以实现持续扩张。
图源:铜师傅招股书
铜师傅也已意识到高度依赖单一业务所带来的局限性,于是积极拓展了塑胶潮玩、银质文创产品、黄金文创产品、木质文创产品作为补充,试图探索“第二增长曲线”。
根据招股书,铜师傅通过“欢喜小将”品牌为关注潮流的年轻消费者提供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感融为一体的塑胶收藏品系列;“玺匠金铺”品牌提供使用失蜡铸铜法及镜面打磨等传统方法以纯金打造的限量版工艺品,主要服务于追求吉祥、精致和象徵意义黄金产品的收藏家和消费者;“阅银”品牌主打银质文创产品,专注于茶具及装饰品等功能性、象徵性物件;“唯檀”品牌提供通过传统雕刻技法表达精神主题的木质文创产品。
其中,业务规模最大的是塑胶潮玩,2022年至2024年,其收入分别为328.6万元、1330.4万元和1425.2万元,占营收的比例分别为0.7%、2.6%和2.5%,短期内难以扛起创收大旗。此外,银质文创产品收入不太稳定,2024年该业务板块收入甚至不及2022年的水平,占营收的比例始终不及1%。黄金文创产品由于2024年才起步,占营收的比例仅为0.2%。
值得一提的是木质文创产品,2022年至2024年,木质文创产品收入占营收的比例分别为3.0%、0.4%和0。铜师傅在招股书中表示,由于该类别的绝对金额及占收入比例均较低,已决定自2022年起停止生产木质文创产品。
可见,铜师傅在探索“第二增长曲线”方面并不如意,这些业务板块对于营收的贡献微乎其微,最有可能成为新增长极的塑胶潮玩,大部分生产还是依赖外部制造商,产品质量难以完全保证。
铜师傅在招股书中将“丰富产品组合”列为未来发展重点,计划“进一步扩大黄金文创产品供应”以及“加强塑胶潮玩产品开发”。然而,从业绩表现来看,这一发展重点能否真正落地并改善业务结构,还是未知数。
二、挑战重重
铜师傅是中国铜质文创工艺产品市场的第一品牌,但也面临着多重挑战。
首先是铜师傅过于依赖线上渠道。自2013年3月成立依赖,铜师傅一直实行线上渠道优先策略,2022年至2024年,铜师傅的线上直销(主要来自天猫、京东、抖音等旗舰店)收入分别为3.55亿元、3.54亿元和4.03亿元,占营收比例分别为70.6%、69.9%和70.5%。若将向线上经销商销售收入一并计算,其线上渠道收入占营收的比例分别高达80.9%、79.2%和77.2%。
图源:铜师傅招股书
铜师傅近八成收入依赖线上渠道,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销售成本,提高了销售效率,但也带来了潜在的风险,比如一旦第三方平台的政策发生变动,如流量分配规则调整、平台佣金费率提高,都可能对铜师傅的销售情况产生重大影响。如果第三方平台提高佣金费率,也会直接增加铜师傅的销售成本,导致利润空间被压缩。
事实上,铜师傅一直在积极开拓线下渠道。截至2024年,铜师傅运营了9家直营店以及54家线下经销商运营的68家授权店。其中,直营店收入占比由2022的0.7%年提升至3.1%,授权店收入占比由2022年的15.1%降至2024年的13.8%。可见,铜师傅线下渠道拓展较为乏力,同时线下渠道的收入贡献不足两成,与线上渠道存在巨大差距。
其次是原材料价格波动导致成本压力飙升。铜是铜师傅的主要原材料,铜价格波动是影响营业成本的关键因素。2022年至2024年,直接材料(主要包括铜质文创产品所用的铜)成本分别为1.77亿元、1.61亿元和1.74亿元,占营业成本的比例分别为51.9%、47.1%和47.1%。
直接材料成本的增加与原材料价格上涨一致。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铜的年均价格由2019年的每吨47621.8元上涨至2024年的每吨74958.3元,并于2024年5月达到每吨88600.0元的历史峰值。可以预见,如果铜价格持续上涨,铜师傅的营业成本也会随之上升,若其无法有效转移成本,将会对利润空间造成严重挤压,进而影响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最后是经销商的信心不足。经销商对于铜师傅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2022年至2024年,经销商销售(含线上及线下)所得收入分别为1.28亿元、1.21亿元和1.17亿元,占营收的比例分别为25.4%、24.0%和20.5%,呈现出逐年下滑的态势。
经销商的收入贡献下滑,原因指向了经销商数目的减少。2022年至2024年以及2025年第一季度,铜师傅的期末经销商数目分别为68家、72家、54家和55家。
图源:铜师傅招股书
与此同时,经销商还存在着信心不足的迹象。根据招股书,2022年至2024年,经销商预付款分别为534.3万元、1128.8万元和490.3万元。其中,2024年的降幅超过50%。
经销商预付款通常是指经销商在采购商品或服务前,预先支付给供应商的款项。经销商预付款下降,反映出经销商的打款意愿降低,对于铜师傅的信心不足,而铜师傅的营收或因此受到不小的冲击。
三、自研IP优势未显
对于铜师傅而言,IP的开发与运营是其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因此,铜师傅专注于拓展自研IP体系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根据招股书,2022年至2024年,铜师傅分别创建了300个、279个和456个新的原创产品IP,自研IP产生的收入占营收的比例分别为94.1%、88.3%和93.7%。
除自研IP外,铜师傅还积极与头部娱乐特许授权商、文化传媒节目及著名博物馆合作,以丰富IP矩阵。目前,铜师傅的授权IP包括《复仇者联盟》、《蜘蛛侠》、《钢铁侠》等漫威系列IP,《权力的游戏》、《功夫熊猫》、《侏罗纪世界》、《小黄人》、《变形金刚》、《猫和老鼠》等经典IP,以及故宫博物院、敦煌文创等联名合作。此外,铜师傅已签订了《哪吒之魔童闹海》IP的授权协议,并正在推进设计及开发,预计将于未来数月推出产品。
不过,尽管铜师傅拥有大量自研IP,但真正具有市场号召力的爆款IP却屈指可数,其产品出圈大多仍依赖授权IP,比如铜师傅与《哪吒之魔童闹海》联名款手办预售销售额在短时间内就突破了千万元。
授权IP提升了铜师傅的品牌曝光度和产品多样性,但也带来一系列问题:一方面,倘若授权IP方凭借其强大的影响力和稀缺性提高授权费用,将大大压缩铜师傅的利润空间。如果无法承受高额的授权费用,铜师傅或被迫放弃一些授权IP,这无疑会对其业绩和市场竞争力产生致命打击;另一方面,授权IP的市场表现存在不确定性,一旦授权IP的热度下降,相关产品难免会滞销,这不仅会导致库存积压,还会增加铜师傅的营业成本,甚至对业绩造成拖累。
在自研IP优势尚未完全显现的情况下,铜师傅的IP困境可能会在未来一段时间持续影响其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不容忽视的是,铜师傅在铜质文创工艺产品市场的高占有率意味着其增长空间已极为有限,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铜师傅必须要尽快寻找出路,这也是其在登陆资本市场前后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