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开始抄底

正逢美股财报季,PE巨头们陆续交出最新成绩单。黑石今年一季度,黑石资金流入规模达到620亿美元,创下近三年来最高水平。由此,黑石手中已经准备1770亿美元。

无独有偶,KKR、凯雷同样宣布,已备好数百亿美元可投资金。值得一提的是,仅仅是在美国开始实施关税政策的一个月内,KKR宣布了超100亿美元投资。

此时此刻,动荡情绪笼罩全球。黑石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苏世民却认为:“投资的最佳时机是市场避险情绪浓厚时。”

PE埋头扫货

出手序幕拉开。

据KKR首席财务官Rob Lewin在财报会议上介绍,今年以来,KKR已完成或承诺完成价值超过300亿美元的新投资,接近去年上半年总投资额,是KKR历史上投资额最高的季度之一。

当中最为轰动的一笔当属收购日本软件开发商富士软件。今年3月,KKR宣布与富士软件创始家族签署谅解备忘录,将收购富士软件100%的股份,估值达41亿美元(约合295亿元人民币)。

“波动带来机遇,而公司的全球性和连通性让我们受益匪浅。”前不久,KKR还在中东新成立一支投资团队,进一步探索该地区的投资和合作机会。在星巴克考虑出售中国业务股权的传闻中,也出现了KKR的身影。

“别人恐惧我贪婪。”据财报会上透露的数据,自美国开始实施关税政策的一个月内,KKR大胆进攻,宣布的投资额超100亿美元。据悉,KKR接下来还将密集宣布几项新交易。

另一边,一季度黑石不遑多让,已投资360亿美元。

“在我们房地产领域的两大核心板块——美国物流地产和公寓地产,新项目开工量已降至十多年来的最低水平。”黑石判断,正如90年代,缺乏新的供应、资本成本下降等基本事实将成为房地产行业复苏的基础。“我们将寻求利用这一时机,为我们的LP获取价值,继续投资于我们坚信的领域。”

此外,凯雷收购蓝鸟生物、3G资本收购斯凯奇、第一资本收购Discover、银湖资本收购英特尔“Altera 业务”、贝恩资本26亿美元收购HealthEdge……放眼望去,PE们大额交易频现。近期彭博社也报道,海外的风险投资机构正纷纷向私募股权领域转型,连Lightspeed、Thrive、a16z、Sequoia等顶级VC,也开始直接购买公司、开展并购活动。

弹药充足

“有钱”是底气。

今年一季度,黑石资金流入规模达到620亿美元,创下近三年来最高水平。由此,黑石管理资产规模也达到近1.2万亿美元的新高。

黑石总裁兼首席运营官Jon Gray表示:“正如公司四十年发展历程中经历过的诸多挑战一样,我们如今也已做好充分准备,应对当前的挑战。”截至一季度末,黑石手中可用于投资的资金为1770亿美元,“当价格重新走低时,我们将其视为机会。”

凯雷也在过去一年创下纪录——资金流入达500亿美元,其中140亿美元发生在今年一季度,几乎是去年同期的三倍。得益于全球信贷部门和二级投资部门AlpInvest的增长,本季度凯雷的资产管理规模增长6%,达到4530亿美元,攀升至创纪录水平。

和黑石观点一致,凯雷同样认为这是低价抢购资产的好时候。“虽然我们正在经历不确定时期,但推动私人资本需求的宏观趋势依然强劲,而且很可能在未来几年得到加强”,凯雷集团CEO Harvey Schwartz进一步解释,“我们手握840亿美元待投资金,只要机会出现,就能积极应对。”

KKR 联席 CEO Scott Nuttall依旧强调,KKR的长期战略和增长目标没有调整——2024年初,KKR宣布雄心勃勃的五年计划,目标是五年内的AUM至少达到1万亿美元。随着一季度KKR募集到305.40亿美元的新资本,其总资产管理规模进一步增至6640亿美元,同比增长15%。

Scott Nuttall 在财报会上说道,“KKR1976年成立至今,经历了许多周期和混乱。根据我们的经验,正是这样的时期会产生一些非常有吸引力的投资机会。”在他看来,贸易战导致当前金融市场错位,这将是KKR将其近1160亿美元的可投资金部署于更高潜在回报项目的绝好机会。

风浪越大,回报越高

作为全球历史最悠久、经验最丰富的一批私募股权投资机构,黑石、KKR、凯雷,与德州太平洋被一起称作全球“四大PE”。他们的一举一动,向来被奉为风向标。

眼下正值私募股权市场低迷。根据贝恩公司数据,2024财年是过去三十年来全球私募股权行业规模首次萎缩的一年,总规模下降2%至4.7万亿美元。交易活动大幅放缓,叠加关税危机,形势更为严峻。

“充满挑战的环境最能体现我们的实力和稳定性。”黑石掌门人苏世民直言,从多次经济和市场衰退中的经验来看,投资的最佳时机恰恰是市场避险情绪浓厚时。“动荡时期,我们的一些表现最为出色。”

历史亦是如此。比如在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和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PE反而收获历史最佳回报。通过对宏观经济形势的精准预判和对投资机会的敏锐洞察逆势扩张,这才有了如今一个个金融帝国。

而从企业角度来看,动荡时期,剥离非核心资产回笼资金、增加企业的现金储备无疑也是增强抗风险能力最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当优质资产估值回归理性,在波动的外部环境中选择落袋为安,便给了这些资金充裕的PE巨头抄底的机会。

周期反复,有人选择在低谷时候蛰伏,也有人笃定在低谷时出手。嗅觉灵敏的人已经开始行动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