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减之间,争取圆满

    近来,“新冠”抬头的传闻时有耳闻。也正是这一时段,接触面广泛的演艺圈传出了不少人士被病毒感染,有人或取消演唱会,有人或住进了医院,还有人才五十出头竟不治而遗憾离世,引起了不少的社会关注。

    前不久,又有一位熟知的荧屏女主持人自曝患了胃癌,病中就医期间,年仅51岁的她说,知道自己得不治之症后,“真的后悔”,“儿子还小,你给事业做得再好,不如多陪他长大。”每回想起曹大姐的这番话,聊以自慰,我现在做的,不就是不让自己后悔的事。

    这些年,个别备受大众关注的“圈子”——除了演艺圈,还有企业家圈子——频传知名人物英年早逝的消息,令人扼腕。诸多不幸的背后让我们看到,他们干事业、做生意,却让自身生命的活力蒙受劫难,抱憾人间。

500

    干事业,本质上与做生意无多大区别,不过是听起来好听罢了。做生意,有两面,一是“做”,二是“生意”。生意之“生”,即为生存、生长。两者同为生命形式。生意之“意”,可指创意、意义,两者都能给生命带来活力。

    我常对干事业、做生意的朋友们说,希望他们不仅能做到生意“圆满成功”,更能活出生命的意义。不论遭遇什麽样的潜规则或不正之风,均不用在钻营关系、酒桌夜宴上耗费过多的心神与精力。否则,违背了“道法自然”的规律,事业与自身都会出大问题。如今,出大问题的,多是心有不甘而屡屡“违规”的人。

    老子说,“有无相生”,意思是有与无相辅才能相成,干事业、做生意,经营人生莫不如此。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才能做到。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曹操(155—220)的两首诗:《观沧海》和《龟虽寿》。这两首诗皆出自乐府组诗《步出夏门行》。夏门,即汉朝洛阳城的北门,该组诗因此又名《陇西行》,创作于建安十二年(207年)。此时的曹操北征乌桓、彻底荡平袁绍残部凯旋,一路上“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和《龟虽寿》是《步出夏门行》组诗正文的第一首和第四首(也是最后一首)。虽说两首诗创作时间极为接近,都是得胜回师的路途中,但一前一后的意境迥然不同。

    鲁迅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观沧海》足见曹操不凡的英雄气概。诗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在登临碣石山东望大海时,曹操自诩为大海,在他的眼中、大海的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一统天下之志气跃然笔下,描述出沉浸在胜利喜悦之中的大英雄,渴望建立更大功业的雄心。

500

    说了漂亮话,但不可做过头事。大概两三天后,《龟虽寿》一诗却道出了曹操的一番心迹真言:“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此时的曹操掐指一算,自己已然52岁,虽有一统天下的壮志,但力不从心,还不如保养身心、延年益寿为好。曹操不贪心,拜相封王,事业与人生皆得善终,恐怕与他此刻保持的这种清醒有很大的关系。

    《龟虽寿》非常值得回味,但常为后世之人断章取义。该诗每四句一层意思,开头:“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庄子·秋水篇》说:“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曹操反其意而用之,说神龟纵活三千年,可还是难免一死呀!《韩非子·难势篇》记载:“飞龙乘云,腾蛇游雾,云罢雾霁,而龙蛇与同矣!”“腾蛇”和龙一样能够乘云驾雾,本领不可谓不大。然而,一旦云消雾散,就和苍蝇蚂蚁一样,灰飞烟灭了。

    古来雄才大略之主如秦皇汉武,服食求仙,亦不免于神仙长生之术的蛊惑,而独曹操对生命的自然规律有清醒的认识,这在谶纬迷信猖炽的时代是难能可贵的,更可贵的,是如何对待这有限的人生。曹操一扫魏晋文人感叹浮生若梦、劝人及时行乐的悲调,慷慨高歌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他说,有志干一番事业的人,虽然到了晚年,但一颗勃勃雄心永不消沉,一种对宏伟理想追求永不停息。

    言虽如此,理性的粉笔却敲响了黑板:“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这样的思想其实与《易经》所说的“死生、富贵皆有天命”如出一辙,只不过,作为一代枭雄的曹操对人生的看法还带有一点不同凡响的辩证思维。曹操相信,人在自然规律面前也不是完全无能为力的,一个人寿命的长短虽然不能违背客观规律,但也不是完全听凭上天安排。如果善自保养身心,使之健康愉快,也是可以延年益寿的。曹操以切身体验揭示了人的精神因素对健康的重要意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不失为一篇绝妙的养生论。

    道法自然,有无相生。“无”时作“有”(加法),找“危中之机”;“有”时作“无”(减法),寻“机中之危”、明“致命之危”。只有“一时”,不可“一世”。加减之间,细思长远,争取圆满,此之谓也。(完)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