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八大神奇预言之《推背图》《烧饼歌》都是杜撰的吗?

放眼世界,对预言之类神秘领域的狂热程度简直超乎想象。

西方有手执水晶球,号称能预测总统选举的占星师;东方更甚,从周朝《乾坤万年歌》,汉朝《马前课》,唐朝《推背图》,宋朝《梅花诗》,再到明朝《烧饼歌》,几乎每个长治久安的汉人朝代都会留下一个准确而系统的预言。

更传奇的是,背后的作者姜子牙、诸葛亮、袁天罡、刘伯温都是多智近妖的人物,他们是真命天子的贴身谋臣,却能预知生死祸福、王朝兴衰。这神乎其神的经历,到底是真实存在还是后人杜撰?

500

古代都有哪些精准而系统的预言?

诡异的预言:谶纬之学的滥觞与流行

提及如何把预言与谁当皇帝结合在一起,咱老祖宗们才是行家!

在中华文明的漫漫长河中, 预测学的文化是最具吸引力的, 从古至今,人们都希望能预知未来的事物发展趋势,因此形成了各种各样的预测术。

这些流行的预测术以阴阳五行和八卦为基础,最早的鼻祖就是《易经》,而其下的预测术分支更是五花八门,仅知名的就有好几种:如奇门、四柱、六爻、梅花易、太乙、六壬等。

尤其是推演天道和国运的学术,更是给人高深莫测的感觉,这种秘术往往只掌握在有限的几个人手中,固有天机不可泄露之说。

在距离秦汉八百多年前的商朝末年,白发苍苍的姜子牙就在渭水之滨,写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预言《乾坤万年歌》。到了秦汉时期,这种玄之又玄的预言有了正式的名字——谶(chèn)纬学。

500

传说《乾坤晚年歌》是姜子牙所作

何谓“谶纬”?谶纬其实就是古代的一种神学。谶是秦汉年间巫师、方士编造预示吉凶的隐语,后来民间发展成了在庙宇或道观里求神问卜,当代更加简化为求签;而纬是纬书简称,是汉代从儒家经义里面衍生出来的一类书。

谶纬后来并称,成为谶书和纬书的合称。据传,我国最古老的谶书《河图》和《洛书》,就分别在伏羲氏和大禹统治的年代出现。

500

《河图洛书》

先秦时代大搞君权神授,诸如某君王是天神转世,专门来拯救黎民百姓之类的,但问题来了:如何能把凡人和神仙联系在一起呢?于是,当时就出现了许多祥瑞灾异、占星望气、童谣等一系列预示吉凶的骚操作。

《国语·郑语》中就有“月将升,日将浸;檿弧箕服,实亡周国”的记载。

相传周宣王时,流行着这首童谣,于是他下令,只要看到卖桑木弓的人,就要捕杀。正好有对来自褒国的夫妻来到王畿卖檿(yǎn)弧、箕服,知道了这个消息后撒腿就跑。在逃亡途中,捡到一个弃婴,这个弃婴就是后来烽火戏诸侯的褒姒。

秦汉之际社会动荡,出现了大量的谶谣。“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大楚兴,陈胜王”就分别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和《史记·陈涉世家》。

500

陈胜自导自演的“鱼腹丹书”

严肃的《史记》和荒谬的谶谣也太不搭调了,其实,这跟成书时期的社会环境有关。当时,在汉武帝的大力推行下,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谶纬与经学的结合,大大强化了谶纬的影响。

王莽篡位时,就曾利用谶语制造舆论,自制了一块“告安汉公莽为皇帝”的石碑,这自导自演的水平简直是影帝级别!

东汉建立后,光武帝刘秀利用图谶《赤伏符》当上皇帝,谶纬也鸡犬升天,成了当时的统治思想。但这种盛况并未持续太久,魏晋玄学兴起,人们逐渐认清“天人感应”说的虚无与欺骗性,谶纬也逐渐被统治者抛弃……

面目全非的《推背图》

在预言家的口中,草木有春华秋实,人有起伏运通,家有三衰六旺,国有旺衰悔贞,这些都是所谓的运气学说。

在预测天道国运的学术中,有以先天易象来推演的,分每六十年(即一元甲子)为一运, 每四百八十年为一大运,共三千八百四十年为一劫运, 以应《易经》三百八十四爻, 每爻又得十年为一六甲小运,这种方法所流传下来的预言书藉, 以《推背图》最为有名。

500

《推背图》

这本书绝对称得上是中国古代预言书中最为著名的奇书,相传是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命天文学家李淳风、相士袁天罡推算大唐气运而作,以最后一卦中的颂曰“万万千千说不尽,不如推背去归休”而得名。

该书一共有60象,除去第一象引言和最后一象结言并非预言外,共有58象预言,而且还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特别令人吃惊的是,该书中的卦象正确地预言了从武皇篡唐到清廷灭亡其间一千多年的历史大事。

500

姚广孝作序本《推背图》第3象

而且,《推背图》还特别青睐女性,在这本书中只对几个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几位传奇女性身上发生的事情做了预言。

这几个卦象是第三、第五、第十八、第三十一、第三十六、第四十二和第五十一共七个卦象,历史中也能分别找到符合卦象中语言的几位女性,她们分别是:武帝武则天、玄宗宠妃杨贵妃、狸猫换太子的刘后、明熹宗的乳娘、弃京西逃的慈禧太后。

而这只是其中五个卦象中预言的内容,还有两个卦象中预言的女性没有找到对应。

500

唐代著名相学大师袁天罡、李淳风

据说,因为预言的准确性令人惊叹,会带给百姓更多的思考空间,不利于封建统治者的愚民统治。于是在古代,《推背图》一直被官方禁止传播,但通过手抄的方式,《推背图》还是在民间广为流传。这不禁让人疑惑,这世上真有古人可以推测出几百年后的事情吗?

事实上,仅从《推背图》一书的来源看,并不靠谱。南宋的岳珂曾在所著《桯史》中写道:

五代时期,天下大乱,遍地都有人称王、称帝,于是有野心的人就利用《推背图》等谶纬之书,作为起事的依据。

北宋建立后,赵匡胤下令禁书,但因为此书在民间流传已久,很难全部收缴,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让人把书中的谶语、图画的次序搞乱,并抄写100本投放民间,让其和原本一起流传。久而久之,人们就根本不知道哪个才是原本了。

500

哈佛大学汉和图书馆所藏《推背图》

这个故事的细节未必真实,但三点可以确定:第一,《推背图》在五代、北宋时期已广为流传;第二,统治者禁止《推背图》在民间流传;第三,《推背图》不只有一个版本。

并且,有历史学家指出,《推背图》之名其实早在唐初就已出现,但其行文发展为现在所见的七言杂诗形式,则是宋元时期的事。同时,南宋以前,也未有人言及《推背图》的作者。那么流传至今的《推背图》,很有可能是后人假托李淳风、袁天纲之名,附会而成。

《烧饼歌》真能预测未来走向吗?

相较于《推背图》而言,《烧饼歌》的名字取得也太接地气了,总给人一种武大郎小曲精编的既视感。实际上,《烧饼歌》在预言书中的地位,丝毫不亚于《推背图》。

相传该书是明朝刘伯温所作,全书用四十余首隐语歌谣组成,据卦撰词,根据一定的象数规律排来,涉及到“象、数、理、占”的入化应用。

它不仅揭示了明朝的兴衰更迭,甚至对明之后的历史都有预言。这些预言模糊而又指向明确,事情没有发生时所有人都不能得其要领,而事情发生后,历史与预言的若合符契又让人惊叹。

500

《烧饼歌》封面

而这本书的得名还真与一个烧饼有关:

公元1368年的一天早上,明太祖朱元璋在内殿吃烧饼,才刚咬下一口时,宫内太监火速来报,说护国军师刘伯温晋见。

这时他突然想起:“自元朝顺帝十九年,刘伯温助我一臂之力以来,一直到收复汉室江山为止,共九载寒暑,大小战役无数,尤其五年前与陈友谅六十万大军会战于鄱阳一役,军师用兵如神,以寡击众,好比诸葛孔明再世。果真刘伯温有如此神算,朕倒要好好测试一番。”

于是,朱元璋将盘中的烧饼用碗盖着,再召请刘伯温晋见。

待刘伯温坐定,朱元璋就问:“先生深明数理,可知碗中是何物。”刘伯温掐指轮算,回答:“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依臣之见这碗中乃烧饼是也。” 君臣二人开始一问一答,刘伯温最终吐露出一系列预言。这些预言,被当时人记录下来,后世便称其为《烧饼歌》。

500

刘伯温像

书中预言了明代的靖难之役、土木之变、英宗复辟、宦官之祸、李自成起兵、崇祯自缢煤山、吴三桂出关降清等一系列重大事变。

有些诗句甚至指名道姓,如“八千女鬼”合成一个“魏”,指魏忠贤陷害忠良,使朝政大乱;“木下一头了,目上一刀一戊丁”可以凑成“李自成”三字;“平安镇守好桂花”是吴三桂的“桂”字……

出乎意料的是,该书的后半部分还预言了清王朝二百多年的历史。年号和皇帝在位时间都被准确预言,但完全不如明代的历史清晰,有的提法比较隐晦,模糊不清。不难看出,《烧饼歌》并不如传说中吹得那么神!

说到底,所谓的神预言不过是封建王朝统治的愚民工具,而后世的添油加醋、牵强附会进一步将其推上了神坛,在几千年历史更替中,早已无法辨清真假。都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推背图》《烧饼歌》等预言奇书又何尝不是呢?

关注“全历史”

在这里

文明脉络随心玩转,关系图谱任你来盘

世有万象,史有千面

换个角度看世界!!!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