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鬼肉拌面”到规范菜单,“有佩奇,无佩奇”的选项背后:菜单里藏着新疆的思想解放

走在喀什的街头,两张看似普通的菜单深深吸引了我。这两张普通的菜单,犹如一双神奇的手,悄然推开了一扇观察新疆思想解放与民族交融的窗口。它们以最朴素的方式,记录着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深刻变革,折射出时代发展的轨迹与新疆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伟大历程。

第一张菜单

500

这是一个普通的维吾尔族老板开的小餐厅,对面就是一所小学。看国语菜单就可以感觉到,来用餐的学生很多,说明现在新疆的各族学生,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已经非常普及。

当我第一眼看见这份菜单时,内心溢满着复杂的回忆,四十多年的岁月扑面而来:八十年代第一次去维吾尔族餐厅吃饭 ,没有菜单,老板不会汉语,用维语飞快的报出一串饭菜名;后来有了打印出来的菜单,但也都是维文;再后来又有了图文并茂的菜单,上面有维文和汉字,汉字中总有一些音译字迷惑又搞笑了全国天南地北的客人,如:鬼肉拌面,干煸自己 ,加强杜甫等;今天,这样汉字标准,饺子没写成巨娃娃(维语饺子的意思),馄饨不再写成曲曲(维语馄饨的意思)的菜单,在新疆已渐成常态。

500

这一转变绝非简单的文字更迭,而是新疆各族群众对国家认同不断深化的生动体现。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国家认同的重要纽带。过去,受历史、地域等因素影响,维吾尔族餐厅仅使用维吾尔文菜单,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与其他民族之间的交流。

随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新疆的推广普及,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群众熟练掌握了这一“国家语言”。他们将其运用到餐厅菜单之中,不仅方便了各民族顾客点餐,更彰显出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与主动融入。

一张菜单背后,我看见了万千教育工作者的辛勤身影;百万干部“访惠聚”驻村走访、结对认亲时的笑脸;国家及全国19省市千万亿项目资金对新疆的援助扶持……种种上下一致的齐心协力,让新疆对国家、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走上了历史的最高点。

一个人对语言文字的认同,体现着他对国家的认同。共同的语言文字是人们心灵相通的基础,没有共同的语言,就没有共同的家园!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如此规范的出现在少数民族餐厅的菜单上,意味着新疆各族人民以追求文明进步的姿态,积极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共同书写属于全体中国人的壮美篇章!

第二张菜单

这是一个汉族老板开的韩国烤肉店,这份菜单看起来也很普通。但是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菜单下面有一个“有佩奇,无佩奇”的选项设置。

500

这一简单的选项设置,展现出新疆各族人民思想解放和民族团结的动人图景。

在过去的新疆,由于民族饮食文化差异,汉族人(包括传统吃猪肉的其他民族)开的饭店,维吾尔族等一些少数民族被宗教思想捆绑,受传统习俗制约,绝大多数人都是不会进入用餐,甚至路过都会侧目捂鼻快步走过。即便有一些少数民族同胞进入,也担心会受到同族人的指责和歧视。

而新疆的汉族等一些传统吃猪肉的民族,在和这些传统上不吃猪肉的民族相处时,也是秉持着民族团结和尊重的态度来交往。为避忌讳,称猪肉为“大肉”,还有戏称“大耳朵羊”、“短鼻子象”、“哼哼肉”、“佩奇肉”等。

随着国家对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重视和扶持,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惠民政策,每年去内地各省市上学的少数民族学生越来越多。

走出新疆,打破了地域限制,少数民族青年置身于中华多元文化环境中,接触到不同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在不同的文化碰撞中,促使他们突破固化的思维定式,能够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接纳其他民族的文化,过去那种对猪肉的歧视和误解也在逐渐消融。

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在观念上逐渐发生转变,一些传统习俗中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陈规陋俗得以改进,成为了推动新疆思想解放和移风易俗的主力军。

他们将这些新观念、新风尚带回新疆,带动家乡的思想进步和社会发展。例如,2018年,新疆喀什的维吾尔族青年玉苏甫•热西提,在内地大学毕业后回到了家乡工作,写出了《朋友,你不必专门为我找清真餐厅》(原创首发于西域都护公众号平台)一文 ,文章中描述了自己在内地上学期间,饮食上从过去的必须要讲究“清真”  ,到后来开始反思自己:既然不信宗教,为什么又按宗教教规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做为一名中国人 ,自己对其他民族的美食是有饮食自由的权利,于是放下思想包袱,开始自由享受各种美食的思想转变过程。

此文章当时的影响力非常之巨大,不仅引发了新疆各族干部群众的激烈讨论,对新疆各民族的思想解放和民族团结工作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并且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大讨论。

500

看看文章后面的评论 ,大家就会知道,不是玉苏普一个人有了改变,而是很多人在走出新疆后,懂得了包容和尊重其他民族的饮食文化,思想早已经有了转变,只是不敢像玉苏普这样公开说出来而已。

500

500

500

此文章像一粒火种,在新疆掀起了轰轰烈烈的“舌尖上的发声亮剑”活动。一时间,天山南北,对“教族捆绑”的批判声此起彼伏,很多维吾尔族干部带头进汉餐厅吃饭,带头发声亮剑,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我是维吾尔族,但是我并不信仰伊斯兰教!

干部的思想解放了,群众的脚步也迈开了。很多维吾尔族群众也敢去汉餐厅等汉族老板开的各种店打工就业了,做服务员,做厨师的都有,再也不担心其他人指指点点,说三道四了。

得益于此,很多少数民族年轻人从此解开桎梏,拥抱生活。现在网上很多少数民族年轻人热情洋溢展现自己的世俗生活,表达自己不信仰宗教,我想多少都得益于那次激烈的思想大解放。这是这场思想解放运动最好的注解:《新疆大地,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正在上演!》大家可以看看……

2025年的今天,在新疆的各个地方,少数民族去汉餐厅就业的现象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在2018年前,简直是想也不敢想的事情。

所以,在这个汉族老板开的韩国烤肉店里,各民族顾客都会来用餐,为了充分尊重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的饮食习俗,于是老板在菜单上提供了有猪肉和无猪肉的选项。

这一小小的改变,背后蕴含的是对不同民族文化习俗的尊重与包容,是民族团结意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具象化表达。它打破了以往因文化差异造成的隔阂,搭建起各民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桥梁。

两张菜单,统一的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此时,菜单不再仅仅是点餐的工具,而是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媒介。不同民族的顾客在同一家餐厅里,既能品尝到喜爱的美食,又能感受到彼此的互相尊重与关爱。这种温暖和谐的氛围,正是各民族之间打破了隔阂和误解,多了交流和互动,民族团结之花在新疆大地绽放的生动写照。

从菜单的变化中,我们看到的是新疆思想解放的不断深入,是民族团结融合的坚实步伐。这些变化,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推动新疆发展进步的强大力量。

而两份小小的菜单,也将继续见证新疆的发展变迁,成为民族团结、国家繁荣的永恒印记。(如赞同作者观点,敬请点赞留言转发!)

作者:吴迪先生,新疆基层干部。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