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真屠宰场扩张背后的制度隐忧:政策倾斜正在重构食品版图

清真屠宰场的扩张正在全国范围内呈现加速态势。

比如2024年公示的汉中市伊民牛羊屠宰有限公司的清真牛羊定点屠宰厂项目:

500

投资1500万元的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宁安市曹三清真屠宰加工厂项目:

500

清真屠宰场扩张背后的政策倾斜是主要原因。

现行法规体系为清真食品产业构筑了完整的政策支持网络,从生产许可、税收减免到市场准入,多个环节均设有专项优待条款。

这种政策倾斜直接降低了清真企业的运营成本,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天然具备成本优势。当政策红利持续叠加,清真食品产业链便获得了超越普通食品企业的扩张动能。

这种扩张态势在牛羊肉加工领域尤为明显,部分清真企业已占据区域性市场的主导地位。当政策优惠转化为市场竞争中的不对称优势,非清真企业实质上面临双重挤压:既要承担常规经营成本,又要应对清真企业的价格竞争。

西北地区的牛羊肉、鸡鸭肉早已被清真屠宰场垄断了,连内蒙古也不例外。比如呼和浩特市:

北亚清真是一家集牛、羊养殖、屠宰、餐饮服务为一体的大型清真企业。2017年牛屠宰量达1.75万头,占全市屠宰量的97%,担负着全市及周边地区牛肉食品供应保障工作。

500

更值得警惕的是,清真认证体系的特殊性使其容易形成闭环运作。从原料采购到终端销售的全链条管控,客观上构筑了市场壁垒。当这种闭环系统与政策优惠叠加,可能催生“认证红利”效应,即企业通过获取清真认证即可获得超额收益。

这种制度设计初衷虽为尊重民族习俗,但在市场化进程中可能异化为产业垄断的工具。长此以往,非清真食品企业的生存空间将被持续压缩,最终导致市场选择权的实质性丧失。

这种市场垄断趋势将直接冲击公民的信仰自由。当清真屠宰场在政策庇护下形成垄断格局,牛羊肉市场可能被清真产品实质性控制。

对于不信仰某教的公民而言,这相当于被迫接受特定宗教规范下的食品供给。当市场选择空间被压缩,消费者不得不面对“清真化”的食品供应体系,这实质上侵犯了公民的信仰自由。

当宗教标识成为获取政策优惠的通行证,当企业规模扩张过度依赖身份红利而非经营能力,这既违背政教分离的宪法原则,也扭曲了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功能。

更严重的是,这种制度设计可能使特定宗教群体获得事实上的经济特权,与宗教信仰自由的平等保护原则产生冲突。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需要破除制度性壁垒。清真食品产业的特殊政策待遇本质上属于市场准入歧视,其存在削弱了统一市场的完整性。要真正实现要素自由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必须清理各类隐性市场壁垒。

这要求政策制定者重新审视清真食品产业的扶持政策,将其纳入统一的市场监管框架,避免因特殊优待导致市场垄断。

消费者选择权应得到充分尊重,在清真食品与非清真食品之间,消费者拥有自主选择权。政策制定者不应通过制度设计影响消费者的选择偏好,市场监管者更不应为特定产品贴上“优待”标签。

根据2021年印发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实施细则》,政策制定机关可以引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专业咨询公司等第三方机构,对有关政策措施进行公平竞争评估。

对于清真屠宰场市场份额远远超过当地有清真食品需求的人口比例的地区,应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评估。

评估结果如果认为有必要可以开展反垄断调查,甚至强制引入非清真屠宰企业,对开设非清真屠宰场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和物流补贴,确保消费者的选择自由。

确保清真与非清真屠宰场在法治轨道上公平竞争,既是对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制度守护,更是对宪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的信仰自由原则的坚定维护。(作者:神奇的明明)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