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速再超福泉!厦门底子更硬了

问道者 | 李 百
厦门卧薪尝胆持续推动经济转型终于看到了实质成效。最新统计公报表明,新质生产力正不断取代传统产业,成为厦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今年第一季度,厦门GDP 2083亿,增速5.9%。经济增速在福建九地市中排第三,虽然落后于宁德和南平两匹黑马,宁德6.7%,南平6.3%,却重新赶超了两座万亿兄弟城市,福州增速5.6%,泉州增速5.8%。
2024年领跑福建九地市的是泉州,增速6.5%;福州和漳州居第二,增速都是6.1%;厦门和莆田并列第三,增速5.5%。一个季度下来,座次重排,深入剖析各项统计指标,会发现厦门的产业结构开始在起变化。

工业是一座城市的根基,多数产业创新则来自于服务业。2024年工业和服务业在厦门经济中的比重是36.6%和63%,农业几可忽略不计。厦门在省内城市中的座次变化,显然与工业重回增长通道息息相关。今年第一季度厦门工业增速8%,与南平并列全省第一;宁德居第二,工业增速7.9%。
具体到规上工业增速,厦门这波座次调整的含金量就更高了。厦门规上工业增速10%,与宁德并列全省第一,黑马新贵南平规上工业增速只有8%。

跟自己的过去比较,今年第一季度的厦门同样进步不小。2024年厦门工业增速6.7%,规上工业增速9%,其中股份制企业增速9.9%,台资企业增速9%,国有控股企业增速13.4%。
在2024年的统计公报中,厦门新质生产力已经表现出黑马潜质。
厦门规上工业35个行业大类中有26个实现增长。规上高技术产业增速9.5%,液晶显示模组增速44%,锂离子电池增速接近70%,集成电路增速32%,新能源汽车增速25%。以宁德时代厦门基地、中创新航和厦钨新能为代表的新能源企业,让厦门成为新能源界的新兴力量。年产值超百亿的协鑫储能、总投资超千亿的天马显示科技等重大项目的落地,直接拉动了厦门工业投资22%和制造业投资27.5%增长。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榜单,在全球科技创新集群榜单2024年排名中,厦门居第72位,比三年前跃升了31位;自然杂志推出的全球自然指数-科研城市2024年榜单,厦门居第45位,比三年前上升了18位。
数字经济正成为厦门经济的核心驱动力。厦门数字经济规模连续多年超过5000亿元,占GDP比重超过60%。2025年度的福建省数字经济重点项目,厦门有11个上榜,总投资888亿元,占比62.5%,位列全省第一。天马显示科技第6代柔性AMOLED项目,专门生产高端智能手机的柔性屏,是目前国内量产项目中单体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显示工厂。2025年的出货量预计将增长40%,有超过百家的本土供应链企业能够从中受益,项目直接带动了厦门显示产业链的转型升级。

国企独大的格局下,厦门民营经济也表现出不一样的活力。估计很多人都想不到,翔安成为厦门民营经济的新标杆。
翔安已经连续三年GDP增速厦门第一,2024年市场主体总量超8.2万户,增速将近19%,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数全市第一。政府通过“百业融资增信计划”为企业输血8亿元,带动传统产业升级,推动了39家企业参与制定了151项国家及行业标准,形成了“翔安百味”、“翔安百业”等产业链品牌联盟。

外贸与外资的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厦门一直都是外贸强市,在去年外贸出口保持11.3%增速的基础上,今年第一季度又实现了6%增速,出口规模达到1144亿,以平板显示模组为代表的机电产品出口占据了半壁江山。跨境电商进出口表现更是抢眼,暴增51%,成为厦门新质生产力的典范。台资企业表现同样很突出,2024年新设台企增长19%,台商投资基金规模突破60亿元。金门高梁通过厦门全球分拔中心一年销售了3亿元,东亚机械新基地投产后年产值预计30亿元。
作为拉动经济的一驾马车,厦门消费市场也迅速回血,升级类需求爆发。今年第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已经来到5.2%,而去年还只有3.1%,新能源汽车、智能手机等升级类消费增速已经达到24%和44%,线上消费占比达到45%。数字表明厦门消费结构正在向高端化和绿色化转型。

今年1月,厦门市委书记崔永辉接受央视《焦点访谈》采访时,曾重点介绍厦门通过改革破解发展难题的实践,并在多个场合强调了厦门应当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发展思路。
厦门市长伍斌在年初的全市产业项目攻坚行动推进会上强调“干字当头”,要求各级部门以高效率推动重大项目落地,尤其是半导体、新能源等领域的龙头项目,通过强链延链补链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现在去看,通过制度创新破解发展瓶颈,同时以新兴产业为抓手推动经济转型,正是厦门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并取得实质成效的根本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