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椅、一个秒表和一份纸笔,我就能测出自身的衰老程度?

500

在一般人群的抗衰实践中,我们可能经常困惑于现有的各类「衰老指标」:端粒长度、表观遗传时钟、各种生化检测,这些检测往往依托于各种昂贵的仪器设备,成本因素导致大多数人难以触及。

而很多低门槛自测项目,比如各种问卷量表、坐站测试、认知测试等,我们又会担心其不够权威,没办法真正反应我们的身体状况,更关键的是,得到这些简单的检测结果后,我们也缺乏一个足够有力的参考系,比如我拿到一个认知测试分数——65分,这算是高呢还是低呢?算低?依据呢?

就在今天,发表在顶尖期刊《自然·衰老》(Nature Aging)上的一项大规模研究,为普通人提供了一个简单可靠的方法——只需纸笔就能使用内在能力(Intrinsic Capacity, IC)参考百分位数曲线,来了解我们自身的综合身体状况在同龄、同性别群体中是个什么水平[1]。

500

500

我们的健康引擎——内在能力(IC)

我们先了解下这个核心概念:“内在能力”(Intrinsic Capacity,简称IC),这并不是某某不知名研究团队为了申请经费而强行生造的新概念,而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15年提出的[2](因此不用怀疑其权威性),其定义为「个体所有身体和心理能力的总和」。

为了让「内在能力」具象化到每个人能够直观感知,WHO又将其分为了六个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功能领域:

运动能力: 这关乎我们的行动自由,比如行走、从椅子上站起、保持平衡等,这是我们独立生活的基础。

认知能力: 包括记忆力、注意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新事物等。这是维持生活质量和社交的关键。

心理/情绪健康: 指我们的情绪状态、应对压力的能力以及整体的幸福感。

活力/营养(Vitality): 涉及到身体的能量水平、营养状况和整体新陈代谢的健康。

视力(Vision)

听力(Hearing)

看到这6点,可能你已经开始怀疑了——若一个检测想要真正涉足这6个方面,怎么可能谈得上「简单好用」?别着急,派派这就打消你的疑虑。

在WHO的设计里,从检测到干预一共有5步,step1是粗测(大概只需要10分钟,零门槛),step2是细测,step3是基于每个人的情况定制干预路径,step4是在干预过程中动态检测,而到了step5,则会把公共卫生资源编制进来,确保干预的持续[3]。

不可否认,想要完整走完这5步,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比如到step2时,就涉及到了各种复杂的量表(例如 SPPB 量表、MMSE 或 MoCA、MNA-SF、纯音测听、简易视标、GDS-15 等):

500

图注:一种MMSE量表,而这只是step2的冰山一角……

但是,法国图卢兹大学教授Philipe de Souto Barreto告诉我们:普通人可以先不用考虑step2-step5,只要step1的粗测就很够用了!

Step1被设计出来的目的,就是在最短时间、最低成本里用尽量高的灵敏度把潜在的「功能衰退者」捞起来

Step1有多简单呢?它只通过测试五次坐-站的耗时来评估运动能力,只用三词回忆+定向提问检测认知,用近3个月的体重变化和食欲状况评估代谢、自报视力问题(可以参考体检报告)、用耳语或者指尖摩擦声测试听觉,用两道情绪筛查题筛查心理状况。

500

图注:上下滑动查看三词回忆+定向提问的一个示例

别看这些测试简单,这都是6个领域中,被精挑细选出来的最能体现早期衰退信号的测试项目,而完成这些检测,只需要不到10分钟

而其中,或许只有「三词回忆+定向提问」与听力测试需要另一个人辅助(对方也无需具备什么专业的医学知识),但其实若配合一些特定的手机、电脑上的小程序,也并非不能独立完成,可以说把测试门槛降到了极低

500

测试结果如何解读——学者端上了IC评分参考系

回到我们开篇提到的问题,这个测试确实简单无门槛,但是它真的靠谱吗?我拿到了测试分数,又该怎么解读呢?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法国图卢兹大学研究团队收集了超过27000名60岁以上老年人的step1原始测试数据,然后将这些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转换成0-100分的统一尺度。

例如三词回忆+定向提问的认知测试中,总分为5分(3个词是否回忆正确+两个定向提问是否答对),又比如运动测试中的秒数等等。

在2.7万名受试者原始数据中,研究者先为每条指标算 (值 − 均值) / SD 把量纲统一成 z-score,随后又用最小-最大变换把 z-score 拉到 0 = 最差、100 = 最佳的公共刻度。这样时间越短(坐-站快)、词记得越多,得到的分就越接近 100。

随后,把这几条测试的标准化分数简单平均,就得到一个 0–100 的连续型 Step 1 得分。最后通过这些分数分布,得到这项研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IC参考百分位数曲线:

500

看不懂?没关系,派派这就告诉你要怎么看:假设我是一个72岁的男性,我的IC得分是84分,那么我就只看右边蓝色的参考系(女性看左边),确定坐标,横轴找到72岁,纵轴找到84分,锁定我的位置:

500

可以看到,我刚好落在P50这条线上,就是说我的内在能力(IC)在同龄人中刚好处于第50百分位,代表了同龄人的平均水平。

而如果我的位置落在了P90-P97之间,就意味着我的内在能力在同龄人中名列前10%,健康的很~

PS:如果大家好奇这P3到P97的7条曲线,是由什么样的原始数据拟合出来的,可以看下图,这就是那两万七千多位60岁以上老年人的内在能力(IC)step1 分数的百分制得分的分布:

500

当然,比较遗憾的是,目前我们个人在使用Step 1测试时,只能用「及格 / 不及格」的二分法进行评估,至于每项测试中,及格 / 不及格的界定标准,派派贴在下方供大家参考[4]:

认知测试:要求先记住“花朵、房门、米饭”之类的三个毫不相干的词,再回答“今天是几月几日、你现在在哪儿”之类的简单问题,最后回忆那三个词。三词若有漏,或者日期、地点答错任一项,就判为“认知可疑”,否则算通过。

运动测试:双臂交叉,14 秒之内完成五个起坐才及格;做不到、做慢了,或者根本不敢尝试,都归为“运动受限”。

活力/营养测试:过去三个月是否无意减重超过 3 公斤,以及近来有没有明显食欲下降。任一问题答“是”,就提示潜在营养不良;两个都否认才算通过。

视力测试:先问自己“看远或看近有没有困难、眼睛是否疼痛”,或“有没有糖尿病、高血压、长期用激素或眼药”。任何一项回答“有”,便直接列为异常;若都否认,再用近/远视力表检测,两只眼在配镜状态下同时能看清 6/12(远)和 N6(近)才合格。

听力测试:第一步是自问“即使戴助听器,听声有没有问题”。若回答肯定,就算不及格;若否,再做耳语或噪声测试,只要没通过,就仍记作异常。

心理、情绪测试:过去两周有没有“情绪低落”或“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只要其中一条被你勾上,就标记为抑郁风险,两条都否认才通过。

尽管我们能实际使用的这种二分法,只能得到7个分数档位(0分、16.6分、33.3分、50分、66.7分、83.3分和100分),但作者表示,即便是这样低分辨率的的分数,在「抓出最低10百分位人群(<P10)」方面的灵敏度也能达到0.88(假设你实际上属于最低10%的人群,那么粗糙的二分算法仍有88%的概率会把你正确地分到高风险人群),特异度达到0.99(假设你实际上不属于最低10%的人群,那么粗糙的二分算法只有1%的概率会把你误判为高风险人群)。

回看那张参考系,学者还发现,IC百分位数和多种不良的健康问题之间存在十分显著的「剂量-反应关系」:IC百分位数越低,出现健康问题的风险就越高。具体来说,与IC处于最高百分位组的老年人相比,那些IC得分落在P10以下(人群最低的10%)的人:

同时患有两种或以上慢性疾病的概率是前者的3.1倍

发生衰弱(表现为疲乏、体重下降、活动能力减弱的综合征,是失能和死亡的强预测因子)的概率是前者的18.9倍

在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如购物、做饭、管理财务等)方面出现困难的概率是前者的8.6倍

在基本日常生活活动(如穿衣、吃饭、洗澡等)方面出现困难的概率是前者的3.4倍

(因此,如果测得的IC百分位数偏低,建议考虑进行进一步的检测,比如step2的各类项目或其他更具体的检测项目)

而该研究团队为了确认IC参考百分位数曲线的普适性,还使用了医疗资源和文化背景与法国差异巨大的巴西老人队列进行测试,结果显示Step 1评分百分位数依然能够较为准确地评估巴西人群的健康风险,说明IC百分位数有潜力成为一种全球通用的身体功能评估方法

除了能初步让我们了解自身的内在能力在人群中所处的位置以外,更重要的是,IC百分位数比传统的疾病诊断能更早的捕捉到失能、多种慢病并发的微弱信号

例如,一位老年人的血糖、血压可能通过药物控制从而「达标」,体检中肝肾功能也「正常」,但是他仍有可能因为轻度的关节不适,导致从椅子上站起来比以前费力一些,仍有可能在处理复杂事务时感觉更加吃力,仍有可能精力不如从前,更易疲劳。

而由于内在能力(IC)评估的是个体整体的身体和心智功能储备,运动、认知和心理等功能的轻微下降,可能并不会反映在常规体检的结果中,但那6个领域的分数累积起来,却能显著影响个体IC总分,从而导致IC百分位数偏低。

再加上IC step1测试极为简单,每几个月复测一次以获取自身的动态数据变化几乎没什么成本,这就是IC百分位数的独特价值

其实,WHO已经推出了IC 检测的app——WHO ICOPE Handbook,安卓苹果都有,也支持中文,只可惜当前版本同样只会显示各项测试合格与否,尚未引入本文研究中开发出的百分位曲线。

500

希望后续更新能内嵌曲线系统,内置更为精确的计算公式,进一步把「衰老自测」的低门槛化做到极致。

声明 - 本文内容仅用于科普知识分享与抗衰资讯传递,不构成对任何产品、技术或观点的推荐、背书或功效证明。文内提及效果仅指成分特性,非疾病治疗功能。涉及健康、医疗、科技应用等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医疗相关请寻求专业医疗机构并遵医嘱,本文不做任何医疗建议。如欲转载本文,请与本公众号联系授权与转载规范。

参考文献

[1] Barreto PDS, Lu W, Tavassoli N, Nourhashémi F, Gorga R, Mello B De, Ferriolli E, Guyonnet S, Rolland Y, Eugenia M, Martín S, Vellas B, et al. Reference centiles for intrinsic capacity to monitor clinical health outcomes in real-world primary care cohorts 2025.

[2] Ummah MS. World report on Ageing And HeAlth. Sustain 2019; 11:1–14.

[3] Sum G, Lau LK, Jabbar KA, Lun P, George PP, Munro YL, Ding YY.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Integrated Care for Older People (ICOPE)  Framework: A Narrative Review on Its Adoption Worldwide and Lessons Learnt. 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 2022; 20.

[4] de Carvalho IA, Epping-Jordan J, Beard JR. Integrated Care for Older People. 2019.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