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亏334亿,创轨交史上最大记录:昔日地铁“盈利王”,为何走下神坛?

500

破局关键到底在哪?

作者:朱末

来源:快刀财经(ID:kuaidaocaijing)

从“盈利王”到“亏损王”,惊天反转总是来的出人意料。

2025年5月,深圳地铁集团披露的财报,如同一枚深水炸弹,引发剧烈震荡:这家连续五年稳居“中国地铁利润王”的国有企业,在2024年亏损高达334.6亿元,相当于上年末净资产的10.46%。

500

这是什么概念?等于每天烧掉9178万元,每分钟就有6.37万元化为乌有,过去五年赚的钱(273亿元的累计利润)一年全亏完了,还要倒贴60亿,直接创下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史上最大亏损记录。

作为中国最早实现盈利的地铁运营商,深铁开创的“轨道+物业”模式不仅被写入哈佛商学院案例库,更被全国地铁公司奉为圭臬。2019年-2023年间,深铁集团年均净利润维持在67亿元水平,2022年更是以8.7%的净资产收益率傲视群雄。

支撑一份份亮眼成绩单的,是占企业总收入半壁江山的房地产开发业务,尤其2017年深圳地铁与万科的资本联姻,一度被视为产融结合的典范。然而,成也萧何败萧何,随着房地产下行,万科业绩跳水,股价持续暴跌且面临债务压力,直接连累到了深铁集团。

500

从去年开始,深铁集团就在不断“输血”万科。2024年4月30日,万科旗下中金印力消费REITs在深交所上市,发型规模32.6亿元,深铁集团认购份额近30%,约10亿元;2025年2月21日,深铁拟向万科提供股东借款,借款金额为42亿元,用于帮助万科偿还公司到期公开债务,而就在2月10日,深铁集团才刚刚借款28亿元,不到半个月时间,两次借款金额已达到70亿元。

雪上加霜的是,4月29日晚间,万科再度发布公告,深铁集团再次提供借款33亿元,借款期限36个月。连续三次借款,这也使得深铁2024年资产负债率急剧攀升,带息债务规模突破4000亿元,加上自身运营成本的刚性上升,可以说整体形势严峻。

深圳地铁从盈转亏,标志着地铁系统靠地产反哺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深圳地铁的境遇,如同一面多棱镜,折射出地铁建设与投资运营背后的共性问题,能否成功破局,决定着深铁未来的命运走向。

01

凭“轨道+物业”模式

跻身最赚钱地铁公司

国家要强盛,交通需先行。

对于城市而言,地铁具有运量大、速度快、能耗低、污染小、安全可靠等优点,是发展公共交通、缓解交通压力的重要手段。最重要的是,地铁还能给当地带来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意义不言而喻。

500

但不可否认的是,地铁也是十足的吞金兽。一般来说,国内地铁单公里均价成本在7亿元上下,相当于高铁的四五倍,普通铁路的十几倍。地铁的运营成本同样高昂,平均每公里运营成本在8000元到1.6万元之间,一条地铁从破图动工到开站运营,需要四五年时间,想要回本更是要二十年以上,这还是建立在客流稳定的基础上,想要实现盈利,难度可想而知。

深圳地铁就是那个例外,不仅客流强度和线网密度均位列全国第一,每公里轨道承载的客流量远超其他城市,还连续盈利14年,是全国地铁同行可望不可及的存在。

深铁之所以能够成为全国最赚钱的地铁公司,主要靠站城一体化和对房地产的投资。所谓的站城一体化,指的是地铁公司利用地铁周边的土地资源,建设住宅、商业、公寓、写字楼和酒店等,最终打造成一个多功能的城市综合体。

500

简单来说,就是地铁修到哪,房子就盖到哪,土地就涨到哪。地方政府和地铁公司在修建轨道交通的同时,也同步开发地铁周边的住宅、商业、写字楼,土地升值带来的溢价收入,再反哺地铁建设与运营,从而有余力去持续提升服务质量。

细翻一下深铁集团的年度报告,就能发现,深铁的房地产收入占比高达67.7%,是运营收入的3倍以上,在2024年亏损以前,公司年营收在过去十年里增长了20倍,一度突破200亿元,而这里面又有个绕不开的角色——万科。

深铁和万科的命运之所以能够如此深度绑定,还得从当年的“宝万之争”说起。2015年,大A经历超级牛市,身为地产龙头的万科,股价被严重低估。

此时,姚振华的宝能系开始悄悄买入万科股票,买入还不过瘾,还通过钜盛华和前海人寿,利用“险资加杠杆”疯狂扫货;之后,恒大带着它奔跑的皮带突然杀入,疯狂买入万科股票,持股比例一度达14.07%,司马昭之心都写在了明面上。

乱象持续到2017年,深圳地铁集团果断出手,先是作价372亿接盘华润的15.31%股份,再作价292亿吃下恒大的14.07%股份,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结束了轰动商界的宝万之争,万科的企业性质也从民企变成了国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

500

本以为这会是强强联合的开始,却没想到短短几年后,形势便陡转直下。

02

持续借款巨额亏损

内忧外患压力陡增

将万科收入囊中的深铁集团,起初确实尝到了甜头。

在地产昂扬的那几年里,万科常年保持着高分红的状态,给予了深铁充分的投资回报。在2019年最巅峰的时候,深铁一年的净利润就达到了116.67亿元,也是在这一年,深圳地铁建设迎来井喷期,当年深圳地铁三期、四期工程的16条(含延长线,不含4号线北延段)约284公里项目同时在建,创历年之最。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21年以后,楼市急转直下,万科作为行业标杆企业,可以说是首当其冲,遭受重创——万科股价从入股时的22元/股暴跌至7元/股,深圳地铁持股市值蒸发252亿元。

500

万科2024年财报显示,其全年营收下降约26%,净利润更是大幅下滑,直接拖累了深铁集团的整体业绩。深铁集团在2024年因万科业绩亏损,对其长期股权投资确认投资亏损,并计提投资减值损失,这一亏损在合并报表中体现为334.6亿元的巨额亏损,超过了过去五年净利润的总额。

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万科不能活,万科的股价不能上去,那么深圳地铁所持有万科的股份价值就还会缩水,亏损的幅度就还会加大。在这种被“套牢”的情况下,深铁只能通过真金白银的“输血”方式,帮助万科渡过难关。

今年2月10日、2月21日,深铁集团分别向万科提供借款28亿元、42亿元,用于偿还万科在公开市场发行的债券本金与利息;4月29日晚间,深铁再次提供借款33亿元,不但如此,深铁还表示必要时将通过一切可能手段支持万科。

这也加剧了深铁集团自身的债务情况。截止2024年末,深铁集团的总资产为7462.81亿元,资产负债率为59.60%,而未来3-5年,深铁集团在建及拟建项目总投资规模超过1500亿元,即便其中40%-50%由深圳市政府财政资金出资,但深铁集团要面临的压力依然不小。

房地产的持续低迷,也让深铁集团的站城一体化开发业务受到震荡,2024年实现收入79.17亿元,同比下滑46.23%,占收入比重的37.36%。而在2021年至2023年,站城一体化在营收中的占比均超总营收的一半,具体比例为为58.37%、66.94%和58.53%,下滑显著。

500

与此同时,房地产市场的不景气,也导致深铁集团的存货增加。截至2024年年末,存货为1035亿元,占资产总额的比例为13.86%,同比上升12.26%,大量的存货积压不仅占用了企业的资金,还面临着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减值风险。

除此之外,源自轨道交通运营成本的刚性攀升,也是悬在深铁集团头顶的达摩克里斯之剑。随着深圳地铁运营里程突破650公里,人工成本以年均12%的速度递增,2024年仅员工薪酬支出就达83亿元,再加上全自动运营系统改造、列车增购等资本性支出持续扩大,折旧摊销费用突破120亿元大关。

连“盈利王”深铁集团尚且如此举步维艰,更不用说全国其他地铁。

03

29个城市全部亏损

破局关键到底在哪?

全国地铁的运营情况,比想象中更糟糕。

2020年公布数据的22个城市,只有深圳、武汉、南昌、济南、厦门、兰州7个城市扣除补贴利润为正,其余15个城市均亏损。

2021年披露数据的24个城市中,扣除政府补贴,只有深圳、武汉、南昌、济南、广州为正,其余19个城市均亏损。

2022年披露数据的32个城市,只有武汉、深圳、济南、上海、常州5个城市的地铁利润为正,其余27个在亏损。

2023年披露数据的29个城市全部亏损,武汉光谷广场站商铺空置率37%,南京地铁商业租金下调20%,成都TOD项目流拍成为常态,即便有政府输血,兰州、沈阳等城市已陷入“运营亏损+投资亏损”的双杀困局;2024年,加上深铁的神坛跌落,几乎是全军覆没的状态。

500

从行业属性看,地铁的准公共属性决定了其盈利困境。地铁作为公共服务设施,其定价受到政策限制,同时,作为重资产项目,其成本回收周期长达数十年。

500

以深圳地铁为例,其票价实行“里程分段计价”,最高票价为14元,平均票价为4.3元。若按照2024年深圳轨道交通全年客运量30亿人次计算,即便有着全国数一数二的客流量,票务收入也只有约129亿元,远远不够覆盖运营成本。

若只靠票务收入,需要将票价提高至16元/人次才能盈亏平衡,这显然又与地铁的公共服务属性相悖。好在地铁和城市是一体的,大可以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深铁的房地产开发“副业”,有力地支撑了深铁的扩张速度,让深圳成为国内“1公里地铁覆盖率”最高的城市之一,这种方法也被其他城市所借鉴、学习。

然而,这一模式在当下已经走不通,大部分城市地铁不得不依赖政府财政补贴。但近些年宏观大环境的改变,地方债问题突出,让很多城市的财政捉襟见肘,地铁建设的审批把关力度一再被抬高。

2022年,国家就明确提出,申请新建地铁线路的城市,GDP要达到3000亿元、财政收入300亿元以上、市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上,否则将直接驳回申请。也就是说,现在还没开通地铁和在建地铁的城市,往后很难再有机会申报。

面对生存危机,深铁正在尝试其他多元化路径。比如通过数字化服务(如多语种智能终端、行李寄存柜)来提升非票务收入;将开发中心从住宅转向持有型商业物业;业务层面则压缩30%的非主业投资,聚焦智慧地铁、新能源充电桩等关联产业。

500

这场334亿元的亏损,不仅是风险对冲机制的失灵,更是整个城市发展模式转型的阵痛。未来,轨道交通或将面临残酷的出清与重生,只有能打通“公共服务属性-商业运营能力-技术创新边界”三重门的企业,才有资格拿到新时代的船票。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配图仅供参考,无指向性及商业用途)

参考资料:

1.金科助理阿凡提《深铁巨亏启示录:当公共事业遭遇经济周期之困》

2.大碗Pro《最赚钱的地铁,竟也开始大规模亏损了》

3.界面新闻《深圳地铁去年客流创纪录但亏了334.6亿!什么原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