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3D生物打印实现体内“深层制造”:精准医疗迈入无创时代
2025年5月,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研究团队在《科学》杂志发表了一项颠覆性成果——“成像引导深层组织体内超声打印”(DISP)技术。该技术首次实现了无需开刀、直接在体内深层组织完成生物材料精准打印的愿景,为个性化医疗开辟了全新方向。
DISP技术的核心在于结合聚焦超声波与特制的“超声墨水”。这种墨水由生物聚合物、温敏脂质体和成像造影剂组成,可通过注射或导管输送至体内目标区域。当自动定位的超声换能器发出聚焦超声波时,产生的局部微热(略高于体温)会触发脂质体释放交联剂,促使墨水迅速凝胶化,形成预设的三维结构。整个过程通过成像技术实时监控,确保精准性和可控性。
与传统3D生物打印技术相比,DISP无需通过手术植入体外打印的物体,而是直接在病灶部位完成“原位制造”。例如,在实验中,研究团队成功在小鼠膀胱肿瘤附近打印载药材料,并在兔子深层肌肉组织完成功能结构的构建,验证了其在药物缓释、组织修复等场景的应用潜力。
无创治疗:DISP技术避免了传统手术的创伤与风险,患者仅需接受微创注射或导管输送墨水,即可实现精准治疗。
高度可调性:生物墨水的性能可灵活设计,例如增强导电性、促进组织黏附或实现药物缓释,为心血管疾病、肿瘤治疗等提供多样化解决方案。
生物相容性:实验显示,打印后的凝胶材料在体内一周内未被自然清除,且未引发明显炎症或组织损伤,安全性与稳定性显著。
目前,DISP技术已在动物模型中验证了其在药物输送、组织修复和生物电子器件构建中的潜力。例如,在肿瘤治疗中,载药墨水可精准作用于病灶区域,减少全身副作用;在组织修复中,可打印与人体天然组织力学性能匹配的支架,促进再生。研究团队表示,未来结合人工智能实时路径规划技术,DISP有望进一步优化打印精度,推动临床应用的普及。
除DISP外,杜克大学与哈佛医学院联合研发的“深穿透声学体积打印”(DAVP)技术同样引人注目。DAVP利用声波墨水在体内深层组织(如心脏、骨骼)实现“隔空打印”,成功完成山羊心脏左心耳封堵、鸡腿骨修复等实验,展现了超声波技术在微创手术中的广阔前景。
生物3D打印技术正从“体外制造+手术植入”的传统模式,迈向“体内无创打印”的新纪元。这一变革不仅减少了患者痛苦,还为实现完全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供了可能。未来,随着材料学、影像学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医疗领域或将迎来“按需打印、即时治疗”的时代。
超声3D生物打印的突破,标志着医疗技术从“有创”到“无创”、从“通用”到“定制”的重大跨越。尽管技术仍需进一步完善和临床验证,但其潜力已为精准医疗绘制了一幅充满希望的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