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练习书法是一项投入时间成本很高的技能

【本文来自《年轻人对书法审美认知的“断层”,本质上就是对传统文化认知存在迷茫》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carlosnerson
  • 这个话题非常的生涩,书法什么叫好,什么叫不好,什么叫“东洋体”,什么叫“江湖体”。不是书法爱好者或者书法专业,未必能看出其中的门道。先拿日式书法来说,他们管这个从前叫“唐朝体”,现在叫“御家流”。本质上也算发源中国的舶来品,日式书法既然尊唐,本质上也是沿袭了钟王,承接了智永的书法风格。从书法上来说,它的行书规范复合字帖就是中规中矩的,反之就是“江湖体”。500上图是日本奈良时期王后藤原氏写的乐毅论,乐毅论本身就是有名的字帖。藤原氏这幅字有钟王之风,用笔规范且铿锵顿挫,让人看着有精神。

    所以文化这东西,讲来源,讲传承。只有来源传承这个脉络讲好了,做好了,才能发扬光大。“东洋风”“江湖体”本身是现在硬笔书法,毛笔化的书写方式,它当然不合理。但它能存在就是有一定道理的,这是必须正视的事情。也只有大量普及书法,大量鼓励人们多学多写书法作品,这类不合理才能消失。

所谓铿锵顿挫就是一些江湖体与倭体的重要特征,运笔的筋骨从来都不是依靠所谓的铿锵顿挫来体现的,比如柳公权的楷书,楷书的筋骨需要通过运笔规范及字形结构来体现,而非这种简单的提按来表现,上图的笔法是我小学时学书法才会有的运笔习惯,因为我们学校没有书法课,就自己瞎练着玩儿。

到了初中,在观看了我们当地一些写碑老师的运笔后,我就改掉了这个毛病,我还写过两方碑,刻好后被立在两户人家先祖的墓地中(这里所说的碑,指的是记述已故者的生辰年月、墓地朝向、子孙姓名的大理石石刻,是我们当地的风俗)。

当然,我赞成适当普及一下我们的书法教育,因为书法如果不经训练,真的很难掌握其中的要义,不过,我个人更偏向于这个教育只要让我们能理解书法的基本美学,能掌握书法基本的运笔规则,正确处理少量常见字的书写技法即可,剩下的都交给爱好。

因为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练习书法是一项投入时间成本很高的技能,比如我,很早就已经放弃了书法练习,毕竟对我来说,真的太浪费时间了。

站务

全部专栏